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智能化发展探索
第709期 作者:□文/曾欣蕾 时间:2023/7/16 10:03:53 浏览:425次

[提要] 推动港口物流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加速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建设,促进湾区经济发展。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其港口物流的优势和智慧港口建设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化;港口物流

中图分类号:F512.3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31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九个城市协同组成的城市群。201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规划,广州、深圳的国际枢纽港口功能将被强化,并以此拉动周边港口的发展建设,携手港澳共同构建优势互补的航港服务体系,构筑一个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国际超级港口群。

港口物流是指以现代港口为核心、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组成的现代物流发展体系。它以港口的运输和中转为主要功能,利用港口智能化物流网络建设核心,发挥港口的集货、存货、配货优势,完成商品全程供应链服务。“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等港口既有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粤港澳大湾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快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因此研究大湾区港口物流发展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港口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这新的发展机遇下,大量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锁箭、汤瑞丰(2020)认为要深度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特点,为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支撑。向思雨(2021)认为物流业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等弊端,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物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黄仁刚(2022)从“一带一路”的背景出发,从优势和劣势两个客观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的现状进行深度剖析。高婷(2022)借助PEST-SWOT模型,依次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四个维度详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并提出WO/SO/WT/ST四种可持续发展策略。蔡静雯(2022)等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的物流竞争力,并得出广州港、佛山港和澳门港三港出现内部发展状况与外部发展水平不匹配的问题,提出各港口应加强中心港口物流产业辐射引导作用,平衡物流资源配置、开展特色物流产业规划等建议,从而提高港口物流竞争力。

虽然港口物流研究较为丰富,但大多集中于区域经济视角,在智能化背景下对于港口物流的分析研究较少,较少结合智慧物流的理念。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物流发展现状,通过文献研究、政策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分析诊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二、智能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的影响

以欧洲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港为代表的港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了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历程。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物流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港口作为物流运输链条上举足轻重的一环,也正面临着智慧化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冲击的背景下,增加港口运力成了迫切的任务。而港口工人短缺或罢工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冲击港口运输行业,带来了港口拥堵积压、海运价格波动、货物延误等严重的问题。因此,实现港口的转型升级是十分有必要的。智慧港口建设有利于增强港口运营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韧性,作业效率也明显高于人工港口。以智能化程度高的新加坡港为例,在面对外界不确定性因素时,新加坡港较其他港口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业务恢复也较快,在2021年继续保持开放,全年处理了3750万个标准箱,同比增长1.63%,货运量同比增加1.4%5.99亿吨,船舶到岸总吨位达到28.1亿吨,保持了全球最繁忙集装箱转运港地位。为了提升港口运营的可持续性,稳固大湾区港口群的核心竞争力,应牢牢把握智慧港口建设的时机,顺势而上。

三、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港口建设日趋成熟,随着科技革命的热潮,智能化港口建设已成为大势。广东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分工协作的高效港口群。以广州港和深圳港为例,据统计,同等规模下,智能化改造后的码头在集装箱装卸、堆存、转运、进出闸口等多种作业场景能够调度最优资源、规划最优路径,节省人力约七成,整体生产作业效率提升约20%。其中的一些智能设备,如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的智能导引车(IGV)无须借助磁钉就可以行驶,路径灵活多变,可在码头堆场间自由穿梭,精准抵达每一个箱位,实现了从“低头”到“抬头”的跨越。(表1

总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智能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港口内部发展失调、协调性差。货物吞吐量指货物通过水运进出港区范围,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货物吞吐量是衡量港口生产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集装箱吞吐量指港口一段时间内进出口集装箱数量的总和,往往用来衡量一个港口所在城市国际贸易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本文选取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从图1、图2可以看出,广州、深圳、东莞、珠海、香港5个位于珠江两岸的港口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遥遥领先,而其他城市的吞吐量明显落后甚远。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之间发展失调,港口物流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再加上本身的腹地经济水平相对有限,带来的外部投资成本和物流成本加大,制约江门、惠州、中山等地港口物流的发展。(图1、图2

(二)港口物流专业化人才缺乏。大数据背景下,物流行业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一带一路”建设,外贸物流服务需求增大。物流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位,由此对港口物流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然而,根据调查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从业人员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总体上看,缺乏实务经验,且技能类型单一、受教育类别集中,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物流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专业化人才难以融入湾区。目前,制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和自由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才统筹不足、政策配套不完善、人才共享和跨境执业仍存在障碍、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有待优化等五个方面。虽然各省市出台了相应政策引入人才,但在短期内仍无法跟上庞大的市场需求。

(三)发展质量欠佳,国际竞争力不足。尽管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已位列世界湾区之首,但是港口群的发展质量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澳门港的物流发展近几年都不太理想,尚未达到与其腹地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货物吞吐量,基础设施和运营规模没有跟上繁荣的经济,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大湾区对港口物流的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也是制约大湾区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湾等湾区的基础研究经费高达15%30%的占比,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到10%。由于多个城市的发展重规模轻基础、重投资轻研发等,导致当前基础研究缺乏原创性和引领性内容。

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智能化发展策略

(一)协同发展,逐步缩小城市间差距。差异是区域发展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之间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不足,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化发展。目前,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物流水平,可将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的高水平发展城市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代表;第二梯队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代表为澳门特别行政区、佛山、东莞、珠海;第三梯队的代表城市有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区域内港口应加强合作,对于第一梯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来说,应该带动低发展水平的港口城市共同发展,将不是主导型的货源分给周边城市,合理规划资源配置。一方面有效减轻自身压力负担,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周边城市发展,增加贸易总额。由中心城市形成的辐射作用,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效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广东省政府采取适度的政策倾斜支持。改革开放后,国家最早对深圳施行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优先发展经济,使得深圳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随着外贸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带动了深圳港口物流的发展,而那些没有受到特殊扶持的城市基础薄弱,就更难以发展起来。因此,政府应该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综合能力评估的前提下,加强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目前落后城市港口物流的发展,加大资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吸引投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基础设施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此缩小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

(二)培养物流专业创新人才。智慧物流人才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也是智能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政策引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对智慧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性增长趋势,可以加大人才流入,吸引创新型人才。

各城市之间应在人才资源共享、人才平台共建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推进人才引进与产业深度融合。政府可以构建一个公开的区域人才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收集、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资源信息,也可以引进其他地区的人才,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人才发展、生活的理想新空间。

港口物流行业实操性强,因此高校可以联系港口物流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操基地,开展重点技能培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以此增加实践经验。智慧物流人才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密集型劳动力,他们不仅要了解港口物流的生产作业流程,还要学会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港口物流生产业务的信息化运营和管理。高校应针对市场需求,培养既精通物流生产管理业务,又精通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坚持贯彻“物流业务为主体、信息技术为主导、物流综合技能为主轴”的人才纲领。加大智慧物流人才输出数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提供充足的人才后备军。

(三)强化高质量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理念。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传统的港口物流定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运输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发达的国际港口经验,积极推动多功能港口建设。新加坡港将综合性集装箱码头同时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商店、慢生活的社区。鹿特丹港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把低碳节能作为港口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些创新举措都是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建设值得参考的方向,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还应该保障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造,统一标准,实现物流互通。

综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物流智能化建设是现代港口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智能化的背景出发,结合港口物流的发展,探究湾区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着内部城市群协调性差、专业人才缺口大、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优化资源配置;引进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习经验,提高发展质量。基于此,本文期待为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发展策略、为全国各地的港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相应的参考,使其真正发挥物流枢纽功能,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锁箭,汤瑞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4.

2]向思雨.低碳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1.

3]黄仁刚.“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12.

4]高婷.基于PEST-SWOT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水运,202208.

5]蔡静雯,张向上,丁胜,李昱.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国水运,202208.

6]陈松燔.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物流人才供求状况调研与分析[J.中国储运,202110.

7]张燕.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及东京国际一流湾区影响力比较[J.全球化,2021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5546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