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709期 作者:□文/董珊珊 时间:2023/7/16 10:16:34 浏览:533次

[提要] 河北省作为我国生猪生产的重点发展区,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产值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并承担着对京津地区的猪肉供给职能。与此同时,河北省生猪产业标准化及规模饲养程度低,长期被“猪周期”所困扰。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挑战,探讨河北省生猪产业链优化路径,对推进河北省生猪产业现代化转型,促进区域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猪产业;产业链;生猪养殖;猪周期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1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生猪生产和消费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十四五”背景下,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不仅事关居民日常的猪肉消费能否得到满足,也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就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养殖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土地资源短缺、饲料涨价、疫病不断、环保监管等压力,2022年以来,叠加局部疫情爆发、俄乌战争等因素,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更呈现出诸多不确定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调整为“稳定生猪基础产能”,体现出政府稳生产、促恢复的决心。

河北省作为我国生猪生产的重点发展区,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产值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并且在满足本省猪肉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周边地区的猪肉供给职能。而河北省由于生猪行业标准化及规模饲养程度低,加之受到疫病难控制、市场风险大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被“猪周期”困扰,非洲猪瘟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疫情”环境也加剧了产业波动。推进生猪产业链朝高质量发展,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能够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供给。为此,了解河北省生猪产业链发展现状与挑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有利于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推进河北省生猪产业由传统畜牧向现代畜牧转型,实现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猪产业链上游。生猪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饲料、育种、疫苗行业。饲料是生猪养殖的主要支出,控制饲料费用是降低养殖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猪虽为杂食性动物,对饲料的种类并不挑剔,但猪的食量大,生猪养殖业属于耗粮型畜牧业,因此饲料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饲料企业或自行种植,或从农民或经销商处收购豆粕、玉米等农产品,以此为原料生产猪饲料。河北省为产粮大省,2021年河北省积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落实耕地保护红线,粮食播种面积达642.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粮食总产量达3825.09万吨,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排名第六位。并且玉米、马铃薯、花生都是河北省的主要农作物,能够形成种类丰富的猪饲料。2020年,河北省饲料工业企业总产值达443亿元,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河北省饲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为保障生猪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表1

但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高,2021年全国玉米、大豆价格分别上涨25.5%12.8%。进入2022年后,受俄乌战争的影响,全球粮食价格节节攀升,2022年上半年全国玉米价格上涨2.1%,大豆价格上涨5.4%,河北省也不例外。饲料原料成本通常占饲料总成本的90%以上,这使得养殖饲用成本较高,饲料企业面临资金链压力。并且当前土地资源紧张,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河北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饲料生产具有一定影响,在产业链中的生存压力较大。

育种也是生猪产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从源头上影响着生猪产业的生产效率。育种公司培育自有猪种或者进口外国猪种进行繁育,将种猪提供给中游养殖场。河北省独有的黑猪品种,具有肉质细腻、繁殖力高、抗病性强等特点,但其生长速度缓慢,培育周期长,受到20世纪末以来瘦肉多、繁育周期短的外国猪种的冲击,河北黑猪逐渐退出市场。目前,河北省的种猪资源主要依赖进口,短期内难以实现进口替代。但近年来,河北省也在加强本土猪培育能力,建立起完善的种猪培育体系,2020年河北省拥有4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4家省级种猪场。2021年,农业农村部颁布《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河北省积极落实该计划,开展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各核心育种场项目不断落地、签约。

疫苗是生猪产业安全发展的保障。生猪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种疾病的威胁,轻则影响生长速度,重则导致群体死亡,通过打疫苗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动物疫病。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蔓延,疫病传播速度快,对我国生猪产业带来较大冲击,河北省部分猪场也陆续出现生猪异常死亡,成为非洲猪瘟重灾区。目前,中国尚未成功上市非洲猪瘟针对性疫苗,河北省控制猪瘟主要采取消杀、加强抽检力度、严格管理调运过程等措施,但疫苗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并且积极争取外国非洲猪瘟疫苗的生产资质。2021年,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颁布《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进一步严厉打击非洲猪瘟假疫苗实施方案》,更增强了对疫苗的重视程度。

(二)生猪产业链中游。生猪养殖业处于生猪产业链中游,是生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河北省生猪养殖业规模较大,并且在省内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河北省猪牛羊禽肉产量为461.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65.7万吨,占全省肉类产量的57.64%,并且在全国猪肉产量中排第七名。与此同时,河北省也承担着周边地区的猪肉供给职能,其庞大的生产规模可以满足周边地区的猪肉需求。2020年,河北省生猪外调大县有23个,在我国排第七名。但近年来受环保政策要求、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使得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下降,小规模生猪散养户更是受到较大冲击。并且河北省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目前年出栏数在99头以下的家庭散养户在整个规模市场中仍占较大比重,年出栏数在五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河北省生猪养殖仍以中小养殖户为主,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此外,河北省生猪养殖规模周期性波动态势明显。由于河北省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低,散养户对市场信息获取和预测能力较弱,供需双方的信息相对不透明,散养户以猪肉现价作为依据进行产能扩张和收缩,猪肉价格升高可能导致养殖户对未来的预期积极,其补栏的行动将导致下一期生猪供给量增加,而供给的过剩又会使得当期的猪肉价格下跌,这时养殖户的亏损预期又会促使他们淘汰母猪来减少下一期的供给,使下一期生猪价格升高。盲目地追涨杀跌,使其陷入“蛛网困境”。此外,加上疫病难控制、市场风险大等因素,致使猪肉现货价格时常发生周期性剧烈波动。

(三)生猪产业链下游。生猪产业链下游为生猪屠宰场、猪肉批发商和各种销售渠道。由于生猪养殖区域分布较为分散,个体养殖户及中小养殖场通常先将生猪卖给生猪采集商,即猪贩子,再由猪贩子统一将生猪转售给屠宰场、食品加工厂,之后猪肉成品流通至大型商超、农贸市场、餐饮行业等场所,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当前河北省生猪屠宰场数量多、规模小,屠宰行业集中度低,使得规范程度不高。20221月,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河北省畜禽定点屠宰厂建设基本参数指南》,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进行了具体参数的要求,规范了生猪屠宰业发展。

二、河北省生猪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当前河北省生猪产业上中下游环节之间存在链条长、联系松散、分配不公且效率低下的问题。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上游饲料业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多为中小型企业,且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饲料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大环境下,其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生猪育种长期依赖于进口,对地方猪种的重视程度不高,本地黑猪发展受限,目前仅有深县猪少量存在。生猪疫苗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并且存在假疫苗行为。中游生猪养殖业是生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但由于河北省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大量养殖散户对市场信息捕捉能力低,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养殖环节的收益波动最大,一方面会造成生产积极性不稳定,使得先进生产技术难以推广,猪瘟、疫病发生风险高,造成河北省生猪养殖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与其他环节沟通、合作的积极性下降,更加剧了产业链各环节连接松散问题。生猪养殖与下游屠宰、运输、批发、销售各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生猪及其产品经常跨区域调运,更有可能带来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三、河北省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建议

(一)优化连接机制,实现协同发展。在当前农业市场波动风险加剧的环境下,推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更有利于抵御风险、稳定经营,符合当前国家“稳定生猪基础产能”的战略计划。河北省生猪产业应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想,梳理各环间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逐个击破,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各环节利益分配,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生猪生产者收入安全;完善各环节连接机制,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各环节成为利益共同体。也可以通过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引导资金、人才等要素向重点区域集结,打造生猪产业集群,实现各环节协同发展。

(二)健全饲料体系,加强种猪自给。河北省应加快现代化饲料产业体系建设。饲料企业要提供优质饲料,并且加强饲料配方研究,增加饲料营养含量,减少玉米、豆粕等涨价农作物使用量,探索替代方案,减少饲料生产成本。各家猪场应健全生产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并且加强安全质量检测,防止“毒饲料”盛行。

在生猪品种的选择上,河北省应减少对外来猪种的依赖性,把培育本地猪种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提升河北种猪自给率。政府要支持河北黑猪(深县猪)开发工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展开合作,开展京津冀跨区域交流,逐步淘汰落后猪种,培育肉质好、抗病性强、繁殖力高的优质良种,从源头上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规划生猪生产,提升养殖效率。“猪周期”的存在会打破生猪养殖的正常运转程序,河北省应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让农户了解市场供求,并且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提示养猪户和企业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减少市场波动,保障生猪产业平稳运行。

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的关键时期,过往较为粗放的养殖模式使得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而推广现代多元化养殖理论和养殖技术,可以使生猪养殖工作得到更加科学的发展,并且降低畜牧污染,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应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与专业组织联合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生猪产业智能化水平。此外,养殖技术的研发及推广也离不开科学技术人才,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成立校企合作组织,加大畜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四)规范屠宰布局,打造现代流通。河北省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低,应当去繁就简,减少低水平屠宰产能的重复建设,对余下的屠宰场进行设备升级,促进屠宰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在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疫情”环境下,跨区域运输受到一定限制,河北省应当合理安排屠宰场布局,缩短运输距离,推行就近运输和冷链运输,建立现代流通方式。推行养殖、屠宰、加工、批发销售一体化,加强生猪产业全产业链建设。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增勇,马莹,魏晶,马铭昊,孟君丽.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生猪全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10.

2]翁贞林,罗千峰,郑瑞强.我国生猪不同规模养殖成本效益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2004-2013年数据[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1405.

3]孙志华,刘浩.我国种猪进口差异化需求弹性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22.5806.

4]李华.浅析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2.2402.

5]魏腾达,王克,张峭.后非洲猪瘟时代生猪保险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2021.5709.

6]赵全新.我国“猪周期”怪圈的形成与破解路径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64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