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经济生态化转型思考
第709期 作者:□文/柯思怡 时间:2023/7/16 10:17:17 浏览:258次

[提要] 推进生态化转型是应对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现实要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的必然选择,要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局部与整体、协调政府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充分认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尚未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创新和应用不足、区域经济生态化程度不一的发展困境,积极探寻突破发展瓶颈、加快转型步伐的路径和对策,促使经济发展绿色化、生态化转向。

关键词:经济生态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2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以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面对日益紧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瓶颈,党和国家注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要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为此后党和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指明了建设方向。

一、经济生态化的内涵

经济生态化就是“要求我们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工作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经济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介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是党和国家基于国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现实而做出的重大选择,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重大实践。

(一)应对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现实要求。依托于广阔的自然资源和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爆发显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相比2020年,2021年国内清洁能源只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4,煤炭石油等非清洁、不可再生能源仍然占国内能源消耗总量的大部分,其中煤炭进口量超过60%,原有进口量也超过30%。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经济都面临复杂严峻的发展压力,部分地区放松了环境保护,污染超标排放的现象逐渐增加,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面临着生态安全问题,还面临着随时爆发的能源安全问题。基于日益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要加快改变大量依托传统能源生产的现状,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走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无论是“天人合一” “制天命而用之”,还是“道法自然” “顺天时,量地利”,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追求。在继承这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做大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向互济,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绿色发展道路不断向前发展。换言之,实现经济生态化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贯彻“两山论”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生态化发展的要求

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其内在要求,必须在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协调区域经济生态化与全国经济生态化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态化发展来促进整体的经济生态化转向,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政府引领,也要激发市场活力,保障经济生态化持续良好发展。

(一)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向的本质要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体现,这就规定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进入新发展阶段,单纯依靠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甚至严重阻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如何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经济生态化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互利共生的辩证关系,既要明晰经济发展为生态保护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固生态治理成果的重要作用,又要明晰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运行的有益作用。

(二)实现局部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促进局部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是以系统观念指引下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不仅要促使区域经济生态化向全国生态化转变,还要加快推动经济某一环节的生态化发展向整个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向。经济生态化追求的是广地域、宽领域的生态化转型,因而必须充分考虑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环境等差异而导致的经济生态化差异,将区域融入全国,推进整体的经济生态化发展,在区域经济生态化的基础上推进全国经济生态化转变。此外,还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态化程度,统筹规划和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整个经济领域的生态化转向。

(三)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宏观调控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协调资源配置、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中的主导作用。当前中国仍处于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初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仍有大量企业采取非绿色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经济生态化发展,必需加强政府引导,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和建立并完善生态经济体制机制等政治手段,鼓励并引导绿色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快经济生态化转型必须依托于市场作用,要切实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内生激励等作用,通过激发和扩大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金融等领域的经济利益,促使市场主体自行加入到经济生态转型的队伍。

三、经济生态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当前,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生态技术创新和应用不足与区域生态化程度不一等问题大大制约了国内经济生态化转型,必须在辨析这一系列困境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并非一件易事,而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一)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进入新时代,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积极应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加快推进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经济社会尚未广泛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理念,严重制约了国内绿色发展步伐。一方面绿色生产理念尚未广泛建立,相比发展生态产业需要额外增加的绿色设备和生态维护成本,部分地区和经济领域仍然注重高耗能产业发展带来的高额收益,社会上生态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绿色生活理念尚未广泛形成,受消费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影响,社会上不乏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等现象,人们沉迷于符号价值带来的虚荣心和满足感而忽略了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重阻碍了生态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推动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加以重视,以绿色赋能经济生态化转型。

(二)生态技术创新和应用不足。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促进下,国内技术与创新得到迅速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生态技术创新不足,尚不能满足国内经济生态化转型的需要。一方面能源核心技术尚未实现全面自主,一些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河西技术和必要设备仍大量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国内整体生态科研项目耗时较长,部分生态技术研发转化率较低,大大阻碍了国内生态技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生态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富有活力的、统一协调的生态技术创新机制,缺乏市场激励的生态技术创新格局尚不能引起大范围、多领域、深层次的生态技术研发和应用,甚至会出现逆向激励现象,加剧经济发展的生态负担。经济生态化是以高水平生态技术为重要特征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技术发展格局,为经济生态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三)区域经济生态化程度不一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分布差异是导致区域生态化程度不一样的重要因素,相比东部较发达地区,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而国内经济社会呈现这样的状态:一方面东部地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仍在大力发展依托本地自然资源的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另一方面中西部不断开采的自然资源在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其他地区的需要,然而自然资源大力开采遗留下的生态问题仍然由本地区自行承担。结果就是东部地区的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整体上比中西部和东北部都要高。然而经济生态化转型是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化转型,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要协调好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四、推动经济生态化转型路径

面对经济生态化转型面临的诸多困境和挑战,要始终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绿色化、发展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构建生态经济运行机制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向和生态转型。

(一)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绿色化。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通过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服务业绿色发展、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等手段提升生产领域的生态化转向;通过构建绿色供应链、搭建绿色流通平台、拓展绿色运输通道等方式提升流通领域的生态化转向;通过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强化绿色产品服务,再辅之以政府补贴与市场津贴联合激励的方式促进消费领域的生态化转向。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生活绿色化。通过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制度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鼓励和倡导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状态,加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官方宣传、媒体推广与社区教育等形式倡导理性消费、摒弃铺张浪费和不合理的物欲追求,促使在全社会范围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二)加快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发展。加快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发展是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支撑。推动经济生态和谐发展,是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标准和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正向激励,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经济生态化转型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市场。加快绿色技术发展。绿色技术是推动经济生态化转型的重要动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键一环,无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发展,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政府-学校-企业研发平台、强化绿色科研项目孵化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为经济生态化转型攻克绿色难关。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能有效制约经济社会中的不良行为,还能引领和激励经济社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是经济生态化社会健康持续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快建立并完善以约束为导向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强化监督、严格执法等方式敦促市场主体在经济社会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迫使其加快绿色生产生活转变步伐。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并完善以引领为导向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制度引领、政策激励等方式促使市场主体自行调整企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继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化发展环境。此外,优化地方政绩考核评价,一个地方经济生态化水平低下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有着重大关系,通过与地方政府官员政绩挂钩,促使地方政府切实发挥政府在保护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和生产生态产品之间的重要导向作用,继而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发展的重大变革。

综上,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型是新时代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必然道路,毫不动摇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站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必须坚持系统原则和问题导向,在正确认识经济生态化的内涵和要求、辨析经济生态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瓶颈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绿色助发展,以生态强复兴。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骆建华.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J.浙江经济,200409.

2]庄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行动导向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05.

3]任玲玲.绿色金融对甘肃省经济生态化的影响[J.银行家,2020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6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