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求职就业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非重点普通院校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何寻求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成为一大难题。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与普通高校实际情况,对应届毕业生求职问题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帮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5日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普遍的社会性话题。在疫情常态化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切实地提高应届生的就业质量,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帮助,以及给予实用性的对策,解决求职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
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发展迅速。根据现有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广东省已有高等院校67所,其中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的数量为46所,占广东省总高校数量的68.7%。不仅如此,伴随的还有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毕业生数量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加,这无疑会造成当前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压力倍增的连锁反应。因此,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俨然成为了社会一大难题。
(二)自高校扩招以来,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无法与教育资源相匹配,一味地追求规模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应届生的专业能力差距、短板也愈发明显。综上所述,无门槛、低门槛的过度扩招会导致大学生不再是“香饽饽”,形成大学生满地走的尴尬局面。
(三)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上的优劣势是同时存在的。在优势方面,普通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定位于一线生产,就当前的社会市场需求来说,有利于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就业短板方面,非重点普通高校大学生相较于重点院校学生来说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中局限于基础、成熟和适用的模式,缺乏对未知领域创新开发的精神。相较之下,后者研究型人才对企业长远发展更具生命力和利益性。同时,企业对非重点普通院校的认可度较低,学历成为门槛的第一把钥匙。学生也受自身定位不准、“高期待”等就业择业心理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求职问题。
非重点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初次求职就业中所遇障碍情况,如图1所示。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在初次求职就业所遇障碍和困难中,认为自身综合能力水平不高所占比例较大;所学专业知识对未来就业帮助不大、高校持续扩招占其次;以及企业认为应届生无经验、工作能力不达标。这也反映出了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和培养仍不全面,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设置并没有很好地贴合就业市场需求。同时,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与市场供需不协调的矛盾越发严峻。以上原因导致大量应届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无法做到“完全上岗”。(图1)
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非重点高校大学生面临就业,普遍存在择业心理素质较差、职业生涯规划不全面、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能力不足、就业流失率过高等问题,下面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身、非重点普通高校、社会现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
1、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较低。相对于重点院校,大部分非重点普通高校的招生门槛相对来说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欠缺,没有较好的自我约束、鞭策能力。基础本就相对来说弱一些的学生,在进入了大学生活以后,由于没有老师以及家长的约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提升较慢,日积月累,这部分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后劲明显不足。在求职过程中,难以胜任更高的职位,发展空间也不如重点院校学生,导致普通高校学生就业质量较差,容易出现停滞不前的无力感。
2、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对于自身定位以及未来就业岗位了解不足,这种情况来源于学生缺少时间积累实习经验,导致缺乏对职场的深入了解,从而在思想上对就业存在一定偏差,普遍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好高骛远的心态,一味地追求工资高、环境好、资源好的单位,导致择业欲望与现实失衡,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望心理,这也影响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率。
(二)普通高校的因素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现代教育是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配合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只有清楚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才不会出现高校提供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不对应的尴尬局面。但目前仍存在部分普通高校实行单一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雷同,导致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空间有限,无法因材施教,挖掘出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也缺乏根本性的区别,从而出现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水平同质化,能力大同小异。同时,许多非重点普通高校的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仅仅模仿了重点高校的模式,内涵却死板、僵硬。缺乏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迎合当地产业文化及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进行协调。教学计划陈旧,教学模式不够合理;课程体系僵化,教材内容基本以理论为主,内容晦涩难懂;知识点缺乏前沿性、时效性,与瞬息万变的社会更新不同步,以及教学实践的机会较少。
在普通高校教学模式中,由于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缓慢,导致很多教学理论只是“蜻蜓点水”,只需要学习者了解最基本的知识点,忽视了对实际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因此,课程布置的不当、实践的不足及上课知识的乏味等问题都间接降低了学生们掌握知识的积极性。自身的自学积极性低,最后造成不少学生仅仅学会了技术方面浅显的理论知识,因而造成毕业生工作能力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就业问题。这些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还致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化,难以激发对知识进一步思考和发展的动力,从而导致难以满足未来就业需求。
2、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狭窄导致求职应聘能力较低。每一所高校都会开展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其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身就业心态等。该项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形成一个明确的就业价值观。但到了毕业班才做准备,届时毕业生往往因为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赶鸭子上架”的方式,反而催生出对职场的茫然、焦虑和恐惧感,难以找到自身优势所在,应聘时缺乏信心和能力。就业指导课能使大学生对未来就业以及职场上的一些情况有初步了解,作用之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仅仅安排了3~4个课时,这对于庞大的课程体系而言是远远不足的,在课程时间较短和讲解内容浅薄的双重影响下,导致学生在求职应聘前无法做出对自身优势的定位及能力的判断,缺乏对企业信息有效筛选的意识,出现“病急乱投医”,盲目投送简历的现象。
(三)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
1、培养新人将耗费企业大量时间。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不足,入职期间都需要人来带领或者教授。而一些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来培养新人,原因是新人两三个月就辞职的现象非常多,不能沉下心去接受企业的培训和了解当前工作岗位,好高骛远,频繁的跳槽不仅浪费企业资源,也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利益。而许多应届毕业生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利用寒暑假短暂的兼职等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在公司进行标准化的上班流程,因此到公司就职工作的话,就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不仅需要人力、财力,更需要时间,而这样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时间则更久,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得益的。这就导致更多企业青睐经验者而不是应届生,同时也成为许多毕业生初次就业碰壁的重要原因。
2、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根据数据统计可得知,近5年来大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在202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1,076万人,与上年相比提升了18.37%,同时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在当前大学生泛滥的就业环境中,许多企业更是将应聘者的毕业学校作为一个选择的标准,毋庸置疑的是,重点名校毕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会更加有竞争力。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如何谋求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成为了考验毕业生的一大难题。
三、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问题解决对策
面临严峻的就业现状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国家与社会在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上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和重视,除了不断地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以外,大学生自身应该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化被动为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下从学生、高校、企业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克服求职择业就业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竞争力,尽可能大面积实现毕业生的就业理想。
(一)学生自身增强综合素质。学生自身首先要多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明确自身就业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只有自身能力够强、综合水平够硬,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掌握课堂所学内容。根据自身专业以及未来就业倾向来学习和了解更多有助于自身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多参与企业的实习工作,了解工作模式,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积累就业经验。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避免过高的就业期望,以平常心态来对待找工作的压力。学生要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懂得以最佳的方式来展示优势和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提高就业率,实现稳步就业。
(二)高校优化创新课程设计
1、创新专业教学体系,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学校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方向,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明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减少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距,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占比,推动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融合开展。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专注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2、健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应该从大一开始,便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就业指导体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提高教师就业指导能力,完善就业帮扶服务体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开展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了解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善于在职场中推销自己,获取就业机会。
(三)企业与高校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普通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与相关企业共同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训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的理念,组织“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力争实现“完全上岗”的目标。通过“订单式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开启一条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的新路。从企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更新改善高校教育与教学培养目标,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减少高等教育培养的盲目性与雷同性,从而克服传统的专业教学局限,使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参照目标。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有效推动校企资源的互惠互利,减低双方培养成本的同时,让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人才定位输出”的桥梁,为学生就业渠道提供保障。通过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共享融合,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共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新的契机。
2、企业对高校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指导。企业向相关学校推荐专业人员,与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行业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倾向、人才所需的条件;双方从学校学科优势和实际需求、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研讨和交流。共同分析专业性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核心岗位能力,商讨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这种“人才定做”的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企业为高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企业面向学院接纳学员,为学生实训提供更大的空间。双方将共同开展实习、科研、培训等合作项目,共同商讨制订全年实习方案细节和分批学习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企业各环节接触,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运作经营模式,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此一来,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届毕业生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工作涵盖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积极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求职就业的发展。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与院校的协同优势来推动求职就业的发展,通过校企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等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地适应、更好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发展之要,毕业生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平衡的矛盾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找工作压力大、就业困难的问题。开展就业帮扶工作以及对策探究就是为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困难时提供优质的帮扶方案,切实从毕业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根源上为毕业生解决求职就业的困难。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2]巫敏芝.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3]陈浩男.高校学生党员在就业创业中帮扶途径研究——基于H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帮扶意向的调查[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