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霍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调研
第710期 作者:□文/郝 薇 王华丽 时间:2023/8/1 11:04:58 浏览:314次

[提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村繁荣富裕的重要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本文以共同富裕为背景,通过对霍城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及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3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本在农村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而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通过近几年国家政策的相继推出,如何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顺利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积极探寻转移就业改善措施,从关键问题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困扰。

一、研究区域概况

霍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是连接中亚和欧洲的重要枢纽,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塞,与它相近的霍尔果斯市被规划在“一带一路”的路线上,所以在对外出口贸易方面霍城县有着极为优越的地理优势。目前,霍城县是连霍高速,清伊霍铁路,312218国道的交汇处,也是现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通道。县域总面积3184平方公里。2020年末,霍城县总人口27.0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6.86万人,人口比重中,乡村人口的占比较高,达到了62.4%202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27714万元,比上年增长6.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3.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9.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4%。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相比往年较为稳定,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2021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2.2%,机耕率98.8%,机播率96.1%,机收率88.5%。当地正在加快老旧播种机更新换代,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霍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转移就业现状。从我国就业形势来看,据了解,20221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3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多,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千万。受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重压力,农村劳动力在求职上出现了越来越难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传统制造业到人工智能、新型产业的出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过去的体力劳务者转变为技能型,用工需求的转变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出巨大挑战。企业对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针对现实情况,霍城县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链、乡村旅游、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和互联网普及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2021年,霍城县实现劳动力转移7.71万人次,实现新增创业450人,带动就业868人,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84万人次。同时,近年来霍城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度扩大、提升二三产业规模与层次。据统计,2021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规模以下企业118家;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3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76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规模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51179万元,比上年增长26%,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106.4%,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

目前,霍城县正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伴随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出现城镇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这就迫切需要转移就业来实现劳动力的再次就业。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有以下四种渠道:一是通过培训,进入企业就职;二是掌握简单技能,做零散工;三是依靠朋友介绍,转移就业;四是创新思路,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虽能在收入上有所提升,但是从总体来看,劳动力的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不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服务体系不完善,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涉及的工作面较为广泛,且农村人口基数大,需要转移就业的人数多、任务重。我国农村劳动力层次低、信息闭塞,而且低层次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也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脱钩,表现为部分地方用工荒,部分地方的劳动力难以转移就业,尤其是农村缺乏完善的就业市场规划,剩余劳动力没有科学地组织协调。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劳动力中有一部分的转移就业是通过自主择业或亲友介绍岗位获得工作,政府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还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缺乏一定的效率性。

就目前霍城县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信息获取渠道还不太健全,导致部分劳动力在准备就业时获得的就业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达不及时、组织化程度较低,导致用工需求不准确、就业程序不规范、劳动力想转移就业但可选择性不多等情况。如此一来,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就会增加,这也将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除了做好基础工作外,协调各种资源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十分重要。没有健全完整的与社会联动的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转移就业的工作开展模式也就较为单一。

2、企业意愿不强,联系农村劳动力不紧密。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带动农民致富的企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但仍然满足不了参与带富的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对企业家的激励不足,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家的带富积极性和主动性。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致富的方式还仅停留在开设就业岗位、组织技能培训方面。

由于霍城县农村劳动力的基数较大,企业岗位受限,仅依托传统的提供方式远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后还是会侧重于农业产业,在秋收农忙时节仍会选择继续返乡务农,出现回流现象。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并不紧密,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带动效益。很多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需要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通过合作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壮大企业方面缺乏创新性。

3、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观念较为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工人大多数是由农民工转换而来,普遍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特别是“60后” “70后”的产业工人多数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水平。随着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型向技术型转型升级,我国将大规模普及信息化生产、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这些劳动力将无法胜任工作。一方面目前霍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群大多为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由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难以适应新科技的发展,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随着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将大规模普及信息化生产、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这些劳动力将可能无法胜任工作,所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一般机械性工作,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获取的收入也不高。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就业模式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保守,不同程度存在畏难、“家乡宝”思想。由于思想过于保守、新事物接受能力不强,在观念上依旧趋于传统农村生活,难以融入城镇生活状态。

4、创业平台尚不完善,创业氛围不浓厚。创业是拉动县内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国家施行的创业政策学习不到位,落实得也不够全面,从而也就错过了许多机遇,最终导致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显著。霍城县目前乡镇的创业机构体系还不完善,开展创业培训的专业性不强、力度不大。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普及不广泛,在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面还非常薄弱。同时,在宣传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返乡务工再就业方面宣传力度较小。部分返乡农民工虽有创业的想法,但大多受资金、技术水平和缺少专业指导限制,在独立创业方面比较困难。

三、霍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

(一)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应充分发挥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作用,在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助力共同富裕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自上而下做好联系联动工作,结合当地情况在乡镇建立就业服务机构,做好相关数据实时更新,掌握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如劳动力基础数据、劳动力的就业意向,了解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的顾虑和困难。将前期宣传动员、中期岗位推送与组织培训、后期跟踪服务结合,做到精准对接。同时,在转移工作开展的全过程要做到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沟通,保证劳动力在遇见困难时及时与就业服务机构取得联系,方便县、乡镇及时了解劳动力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维护劳动力权益。另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形成强大合力,依托特色产业,形成有特点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劳务输出,在多种力量协同下,最终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增收。

(二)加强企业与劳动力联系紧密度,提升企业责任感。目前乡镇企业大部分还是依托农业产业,政府可以鼓励实体企业提高责任意识,使企业从内心愿意帮助带动劳动力致富,让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从政府推动转变为企业主动。引导企业提升创新性,主动加强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借助合作生产经营这一形式,使农户与市场发生联系,让企业与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农民自发组织能力较弱,农业商品率较低,企业可以利用各类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带动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从源头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企业优势,助力农产品的销售,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尽快转移。减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使劳动力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劳动力积极性,增加留守农民收入,让共同富裕更快落实到农村劳动力的身上。

(三)加强培训,转变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力的整体水平,顺利推动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就业。其次,加强劳动力的文明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感,让他们自愿投身乡村建设,愿意转移就业。除了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外,农村劳动力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劳动力通过自身学习切实提高素质,增强自主就业能力。这样一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劳动力个人,都将有力推动总体质量的提升,并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同时,还要注重劳动力国语水平能力的提升,鼓励国语水平较差的劳动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就业技能培训上慢慢从以前的体力型向现在的技能型转变,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稳定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改进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设定求职意愿、发展前景等。发挥劳动力身边的成功典型引领作用,利用模范自身的真实体验感受,让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在实现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也满足精神富足,激励劳动力共同建设高质量生活。

(四)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加大扶持力度。以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集中培训、网络直播课等形式,对有一定技术、经验或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开展培训,鼓励其进行自主性创业。在政府政策上对于这部分自主创业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对有意向的创业群体,通过互动、开放的信息平台,更好地提供项目和技术服务。加大资金、技术、项目引进力度,拓宽本地就业创业空间。同时,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园区,加大创业的宣传力度,让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强化培训,引导树立长期学习意识,提升劳动者创业竞争力,促使农村劳动力适应就业环境和现代技术变化,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创业增收优势,带动共同就业,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通讯作者:王华丽)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心萍.多举措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N.人民日报,2022-09-16019.

2]袁燕.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2210.

3]边作为,龚贤.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109.

4]王甜甜.共同富裕理论视域下的陕西企业家带富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5]郭鹏.企业需要万千新型产业工人[J.民生周刊,20214.

6]刘美丽.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探究[J.农家参谋,202121.

7]崔春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泾川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9957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