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巴蜀文化走出去路径探索
第710期 作者:□文/彭 万 时间:2023/8/1 11:08:04 浏览:313次

[提要]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孟加拉湾地区是我国西部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外交空间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区域,巴蜀地区古往今来一直与环孟加拉湾地区与国家开展着多层次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活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交织影响,使得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产生当代困境。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南向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需要立足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开放,让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进一步走深走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巴蜀文化;环孟加拉湾;新时代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成果:“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喜马拉雅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X2021C05

中图分类号:F7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10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诞生和发展的早期地区之一,具备特有的文化模式、悠远的文化始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巴蜀地区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和主要地区,从古至今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与国家保持着密切往来,使得巴蜀文化突破自身地域限制,进而对南亚东南亚尤其是环孟加拉湾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经贸交往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环孟加拉湾地区涵盖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巴蜀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区域。现在,这里是我国西部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外交空间,是成渝地区南向开放的主要辐射范围,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沿线地区。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时代背景下,对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困境进行剖析,对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有助于弘扬巴蜀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精神,有助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动力和对外开放活力,有助于推动南向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推动中国-环孟加拉湾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国领导人对话会上所说,“中国人民和孟加拉湾沿岸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历久弥坚”,“我们要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一、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历史回顾

巴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华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环境、丰饶特有的文化属性、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特质鲜明的区域特征,使得巴蜀人民数千年不断融入中原王朝的同时,也将触角延伸至更遥远的南方异域,即缅甸、孟加拉国、印度等环孟加拉湾地区与国家。环孟加拉湾地区至今并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从区域组织构成来看,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成员国包括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泰国和缅甸;从学界研究来看,有学者将其界定范围为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南亚5国和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5国;也有学者或官方将其范围做出其他界定。但总的来看,环孟加拉湾地区和国家从古至今一直是巴蜀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和交流范围。巴蜀人民从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到今天的南向开放通道,一直与环孟加拉湾地区与国家开展着多层次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活动。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通过历史考证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早在西元2世纪前就与印度经由缅甸产生了交流和贸易。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三星堆文化的挖掘并展现在世人面前,更说明了巴蜀地区与南亚乃至中亚和西亚文明发生了联系并产生文化交往。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数百年间,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先民已将文明因子与文化器物等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传播至缅甸、孟加拉国,再延伸至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并随着时代的迁移和历史的沉淀,进而与环孟加拉湾地区保持着愈加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到了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经缅甸出海,途径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南部沿线和锡兰(斯里兰卡)等地,从而形成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的海陆环状贸易通道。从物质文化来看,巴蜀丝绸、布匹、茶、盐、青铜器、铁器、铜戈、玉璋、邛竹仗等器物和特产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传播至环孟加拉湾地区,进而再转输到东南亚、西亚、中亚乃至欧洲,而黄金面罩、象牙、海贝、香料等异域文化与特产也通过南丝路传入巴蜀,使得巴蜀地区与环孟加拉湾地区通过物产流通形成文化交流互融,并让巴蜀文化大放异彩。从语言艺术文化来看,彝族语言文字与古印度婆罗米文字应存在着时空交结,三星堆文明也呈现有南亚文化特点。从精神文化来看,巴蜀地区一直与环孟加拉湾地区在宗教、人文信仰、精神观念等方面保持着良性互动,最为突出的就是佛教文化与道教思想的相互传播弘扬。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朝曾有5名来自益州(今成都)的巴蜀高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孟加拉湾途经印度、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等国家最终前往西域,并沿线传法求法。古往今来,巴蜀地区在促进中国西南与环孟加拉湾地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周边文化共同体、捍卫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大背景,历史上巴蜀地区沿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愈加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南向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更需要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对外开放,让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进一步走深走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二、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当代困境

古代巴蜀文化主要经由南方丝绸之路不断向环孟加拉湾地区传播和影响。随着现代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内涵已不断丰富和延伸,新时代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巴蜀文化进一步走出去提出更高要求、面临更多挑战。环孟加拉湾地区沉淀着深厚的文明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地缘地位极为重要,是“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和南向开放辐射主要范围,与巴蜀地区拥有文化交流和文明沟通的历史基础。但随着区域文化沉淀后的相对稳定和排他性,加之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环境等因素交织影响,使得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产生当代困境。

(一)成渝地区与环孟加拉湾地区文化差异性较大。随着文化沉淀、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从古巴蜀地区到今天的成渝地区,虽与环孟加拉湾地区山水相近,同属一个地理大单元,但已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差异。首先,意识形态差异十分明显。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环孟加拉湾地区大多具有强烈宗教色彩,这导致双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方面差别巨大,相互认同度不高,给文化走出去带来意识障碍和精神阻隔。其次,社会政治制度差异较大。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印度的联邦共和制、孟加拉国一院议会制、缅甸的总统联邦制等存在很大差异,基于社会制度的安全防范普遍存在,彼此存在猜忌和不信任,对文化交流互通产生不良影响。

(二)环孟加拉湾次区域政治关系复杂、冲突激烈。环孟加拉湾正成为东方和西方大国在印度洋地区战略博弈的交汇点和缩影,美国的“印太”战略、印度的“东向行动”、日印的“亚非增长走廊”和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在环孟加拉湾地区形成相互冲突或趋同的战略互动态势,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博弈和竞争。欧美国家更妄图将“中国威胁论”在南亚东南亚广泛散布。再加上印巴冲突不断、缅甸政局不稳等政治问题的冲突影响长期存在,以及恐怖活动频发、领土领海争端等问题,致使环孟加拉湾地区内外矛盾十分突出,政治关系、文化环境纷繁复杂,不利于巴蜀文化走出去。

(三)对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的关注和重视度不足。历史上巴蜀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南亚东南亚有着深远的交流互融,但如今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走出去的步伐已明显放缓,关注度明显不足。从文化内涵来看,巴蜀文化在新时代内涵已不断地丰富和延展,但学界仍缺乏科学阐释和界定,巴蜀文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先秦、秦汉和唐宋阶段,还未能取得与之在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中相对称的话语权,对新时代巴蜀文化脉络把握还不深刻。基于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和对外开放的视角推动以巴蜀文化为主体的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和事业外向型发展力度远远不足,对巴蜀文化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交流交融和对外传播的考究和探索仍有诸多空间。南向开放建设和南方丝绸之路探究还缺乏有机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发展和巴蜀文化繁荣还明显脱节,对环孟加拉湾地区的关注还忽视了整体把握和文化层面,尤其是缺乏巴蜀文化对其影响的体系研究。

(四)巴蜀文化走出去的机制尚未理顺。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与发展,当代巴蜀文化已不再局限于器物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等限定,不断守正创新,外延和拓展至成渝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科学、教育、艺术等多个层面,已经形成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重大机遇和战略部署下,巴蜀文化内循环已有起色,在国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受体制机制、国内外环境、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影响,当代巴蜀文化外循环的成效明显不足。巴蜀文化规划发展的外向性弱,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落后,文化走出去的营销方式和传播机制不顺,经费保障和政策制度不健全,巴蜀文化走出去的口号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操作和政府推动,难以形成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产业链,难以构建巴蜀文化新发展格局。

三、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新时代路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想实现巴蜀文化繁荣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南向开放和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互哺,必然要求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进一步“走出去”,这需要我们对“走出去”的新时代路径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提升对巴蜀文化走出去的认识高度。首先,我们要认清巴蜀文化应该以何种方式走出去。与当代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二战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殖民思想等不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自强依靠的是和平崛起。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应当秉承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平等交流、互利互惠、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推动构建巴蜀文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次,要认识巴蜀文化走出去的目的与意义。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走出去是中华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要,更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此外,要厘清走出去的文化内容与内涵。新时代赋予了巴蜀文化新的时代涵义、表现形式和精神特质,需要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独特内涵,弘扬巴蜀文化的时代价值。面向海外传播反映巴蜀地区悠远的历史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优质的社会文化和优秀的精神文化等。最后,还要理顺走出去与走进来的关系。文化的传播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我们既要充分研究和把握环孟加拉湾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内容推动文化走出去,又要以包容和求同存异的姿态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和矛盾冲突,并合理吸纳他们的优秀文化内涵。

(二)加强文化事业产业建设,夯实巴蜀文化走出去基础。巴蜀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是川渝地区文化事业产业的蓬勃发展,要想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深走实,必须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体制机制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推动文化创新和激发文化活力为中心,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层次巴蜀文化产品和打造样板,建设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增强对外文化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在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加强上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建构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与国家的重大文化设施网络,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创新文化管理运行模式和服务机制,深入挖掘成渝古道文化、长江上游生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物质遗产文化等,打造当代巴蜀特色文化名片,建设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的融合发展集群,增强巴蜀文化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顺应国内国际趋势潮流,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空间布局优化,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教融合,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融合,提升巴蜀文化品质和附加值,要以南向开放门户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为重点,建设文化要素发展平台和文化产品贸易市场,要培养和扶持文化企业外向发展,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和引导巴蜀文化南向开放和走出去发展。

(三)梯度推动巴蜀文化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走出去。首先,要加强巴蜀文化双核建设。成都与重庆既是蜀文化与巴文化的中心,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应当聚焦成都的天府文化和重庆的巴渝文化,突出双核引领功能,建设具有海外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现代文化中心、文旅发展引领极和动力源,打造巴蜀城市文化新地标,构建串联成渝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其次,要加强文化通道建设和沿边文化建设,延伸文化走出去半径。宜宾、雅安、西昌等地市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东线和西线的重要节点,也是现今成渝地区南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应当通过对外文化平台建设、实施文化工程项目、培育南向开放文化市场、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发展新南方丝路文化带,培育川南、川西文化增长点,形成在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更大影响力,辐射孟加拉湾地区乃至南亚东南亚的巴蜀文化圈。此外,要不断拓展巴蜀文化对外发展空间。川渝地区要主动参与和落实国家和区域层面与环孟加拉湾地区、国家间的文化合作协议和友好交流往来,构建与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之间长期和稳定的文化交流机制,抓住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生效、“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机遇,做大做强面向环孟加拉湾地区的文化贸易,实现文化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做好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发展举措与保障措施。首先,要推进和鼓励巴蜀文化的外向型创新发展。支持文化与艺术、旅游融合,形成有利于国际传播的巴蜀文化艺术创作和产品,加强音乐、曲艺、书画、戏剧等节会、展演和节事活动对外开展,鼓励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学校和教育机构与南亚东南亚深化合作建立联盟,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面向海外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数字文娱、云展播、线上演播、网络视听、沉浸式体验等文化新业态,丰富巴蜀文化的个性化、数字化、品质化的产品供给,推动成立成渝地区与环孟加拉湾国家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联盟、文化进出口基地建设等。其次,要共建巴蜀文化协同发展机制。要建立巴蜀地区统一规范的文化市场和合作机制,增强人才协作、政策互通,优化文化配置和区域资源协调发展,共建一体化的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巴蜀文化长廊精品形象。此外,要落实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的保障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搭建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落实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事项,积极支持巴蜀文化走出去的重大体制创新、重大政策制定和重要项目安排。要完善支持扶持机制,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合作、拓宽文旅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开发适合巴蜀文化特点的金融产品。最后,要加强文化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深化对环孟加拉湾地区和国家的政治文化研究,增强了解互信,要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人才、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巴蜀文化技能人才,组建文化国际化发展研究智库,建设文化培养培训基地。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春逸,刘萍萍.深刻把握建成文化强国的多重逻辑[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0702.

2]戴永红,王俭平.环孟加拉湾地区研究(地缘政治区域合作与安全治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1.

3](法)伯希和,著.郑和下西洋考交广印度两道考[M.冯承钧,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李诚,张以品.古蜀文化与三星堆“神乌扶桑”新证——兼评《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3.

5]宗性.早期巴蜀佛教与丝绸之路[J.中华文化论坛,201705.

6]赵晓红.云南文化面向南亚东南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2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555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