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分析
第710期 作者:□文/邓光娅 樊 倩 时间:2023/8/1 11:13:19 浏览:502次

[提要]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已有12年,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采用19982020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十个非东盟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所产生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产生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中国从中获利较多,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显著。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产品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政策建议是,中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寻求与东盟货物贸易深化合作,同时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关键词:CAFTA;贸易转移;贸易创造;DID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拓展、经验检验及应用研究”(编号:WJ2020002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7

20102020年,中国和东盟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合作,未来要走向“钻石十年”的合作。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震荡,全球化遭受打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盛行。在此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始终坚持着多边合作的思路,甚至在2020年全球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贸易额不降反增,东盟还创造性地占据中国贸易伙伴的榜首。中国与东盟如今如此紧密的贸易合作,离不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和发展。

一、文献综述

对于贸易效应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都采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在引力模型基础上加上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等。张帆(2002年)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时的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时,指出CAFTA的建立所形成的贸易创造效应有巨大的潜力而贸易转移效应不大。陈汉林、涂艳(2007)通过建立两个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方面的静态贸易效应,得出贸易转移效应远远大于贸易创造效应,且贸易转移效应与贸易创造效应之间的差额在逐年递增。陈雯(2009)基于“引力模型”单国模式考察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表明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进出口贸易。黄新飞、欧阳利思、王绪硕(2014)基于多国模式的贸易引力模型,并控制文化、地理、制度等要素后,发现CAFTA的建立对双边贸易都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在逐年递减。赵金龙、赵明哲(2015)运用双重倍差法对中国-东盟贸易区建立的贸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六国双边贸易额产生巨大促进作用,中国对东盟六国的年进出口额都在增加。江涛、覃琼霞(2022)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协定的贸易效应进行研究,指出升级协定会显著地促进中国区域的出口,但对进口影响不显著。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现状

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东盟也在2020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且增速远远高于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增速。

(一)中国与东盟历年进出口额。中国-东盟双方长期加强合作,双边关系日趋紧密,2002202018年间双边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双边贸易额仅为547.81亿美元,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853.12亿美元,增长了1151%。在20022010年期间,除2009年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余年份的年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112020年期间,除2015年和2016年增长率为负外,其余年份增长率在10%左右。双边贸易额在2019年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416亿美元。从增长率上来看,2002年至2010年前,双边贸易的增速较快,体现了极大的政策红利。

(二)中国-东盟按国别分析贸易状况。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各国为防止疫情传播,纷纷出台了各种外贸限制措施,导致全球货物贸易量严重下降,而东盟在2020年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且增速远远高于欧盟的贸易增速。在东盟十国中,越南与中国的贸易总额最多,达到1922亿美元,马来西亚也达到1千亿美元大关,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达到百亿美元之上,其余四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则在百亿美元之下。

(三)中国-东盟贸易结构。商品按HS编码分析,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20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以及对东盟的出口前五大类产品具有相似性,因此双方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其中,电机、电气设备占比最高,占到30%以上。但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制成品占比较高,体现了中国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优势,且中国从东盟的进口产品中,资源型产品占比较高,体现了东盟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的比较优势。双方从2002年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不断优化双边贸易结构,双方贸易前十大类产品虽然种类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各个产品的占比却发生了显著变化。(表1、表2

三、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stata14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使用双重差分法对19962020年数据进行回归,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定义为处理组,选取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非东盟成员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印度、加拿大、荷兰),将中国与这十个国家的贸易定义为控制组,以2005年作为CAFTA实施前与实施后的时间分割点,因为中国与东盟在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4年时双方签订货物贸易协定的文件,开始在贸易方面合作,考虑到有时滞效应,贸易效应在2005年才会凸显。于是将样本分成四组:实施前的处理组、实施后的处理组、实施前的控制组、实施后的控制组。

(一)模型设定。由于模型需要,本文引用两个虚拟变量。引用CAFTA为虚拟变量,若j国为东盟成员国,则取值为1,反之则取0。若时间t2005年之前取02005年之后取1。为方便计算,本文将所有变量转变成对数形式。模型设定如下:

LnXijt=a0+a1LnGDPitGDPjt+a2LnPOPitPOPjt+a3LnDij+a4CAFTA_ afterijt+μ (1

LnMijt=a0+a1LnGDPitGDPjt+a2LnPOPitPOPjt+a3LnDij+a4CAFTA_ afterijt+μ (2

所有变量含义与预期符号如下:Xit表示为中国在t年对j国的出口额;Mijt为中国在t年自j国的进口额;GDPit表示为t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jtjt年国内生产总值,GDPit GDPjt为中国与jt年两国GDP的乘积,两个经济体量越大,贸易额越大,进出口额越大,则预期符号为正;POPit表示为中国在t年的人口总数,POPjt同理,POPitPOPjt为两国人口乘积,人口越多,消费越多,容易发生贸易,预期符号为正;Dij为中国与j国的地理距离,以两国首都的距离表示,两国距离越远,则运输成本越大,贸易成本越高,预期符号为负;互动项CAFTA×afterijt衡量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效应,预期符号为正;μ(1)、μ(2)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由于部分数据缺失,本文选用1998202010个东盟国家作为样本国和10个与中国贸易密切的国家为参照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如下:中国与20个国家的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贸易的年度数据,采用中国与各国(各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额;不同年份各国的GDP总额与各国人口总数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中GDP单位为美元,人口单位为人;中国与各国地理距离来源于CEPii数据库。本文使用stata14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为方便研究和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3。(表3

四、实证分析

2002年中国东盟双方在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截至2010年中国对东盟93%的产品采取零关税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货物贸易。建立自贸区所产生的贸易效应,从静态上来看,分为“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一般认为,贸易创造效应是积极的信号,而贸易转移效应是消极的信号。

(一)贸易创造效应分析。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自由贸易区后,由于区内各成员国降低或减免关税,自由贸易区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他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该成员国开始停止本国国内高成本的生产,而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价格更低廉的产品,由此产生了新的贸易,从而使本国福利水平增加。因此,贸易创造效应被认为是积极的。

通过stata1410个样本国与10个参照国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1%5%10%的水平下显著,下同)

从总体上来看,出口贸易的回归结果较好,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都符合预期,R2达到0.893。具体来看,交互项CAFTA×after的系数为0.35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由于贸易区内各国之间关税的下降,促进了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双方的GDP系数为0.768,表明双方贸易额的高低还是基于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越高,表明人民生活水平越富裕,人民越有能力和实力去消费、投资,进一步促进本国国内和国际贸易。双方人口系数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人口越多,需求也越多,本国内生产无法满足需求时,就会进行国际贸易。两国之间距离的回归结果为负,表明两国距离越近,越有可能进行贸易,反之,则运输成本增加,不利于双边贸易。

从进口贸易回归来看,结果并不理想。变量系数符号都符合预期,R20.835,其中人口与交互项并不显著,表明进口的贸易创造效应有限,人口对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明显;CAFTA×after的系数为0.0226,数值较小,且不显著,表明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中国从区内各国的进口方面增长较小,进口的贸易创造效应较小。

(二)贸易转移效应分析。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建立自贸区后,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进口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进口高成本生产的产品,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贸易转移效应则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因为贸易转移效应产生意味着从全世界范围并没有实现贸易增加,只是转移了部分贸易。

通过stata1410个样本国与10个参照国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

回归结果显示,两国GDP与地理距离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人口与交互项CAFTA×after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都是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而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上都不具有优势,因此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口贸易中不显著,说明中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不能被东盟国家产品所替代。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具有竞争性,双方出口的产品具有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方之间贸易产品的范围。

(三)稳健性检验。为检验模型的稳定性,本文对所有的回归结果进行了robus检验,检验结果与原结果并无较大差异。另外,本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替代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进出口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稳健性检验通过。

五、结论及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既具有竞争性也具有互补性,竞争性表现为双方进出口前十大类产品中前五大类都是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而互补性表现为东盟国家由于其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极大优势。此外,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有666个,中国制造已遍布全球各个国家,中国和东盟可以在制造业方面展开合作。从实证结果来看,通过对19982020年中国与10个东盟国家、10个非东盟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以来,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其中中国出口的贸易创造效果显著,而进口效果不显著。

中国-东盟建立自贸区已有12年,双方贸易量也在逐年增加,但贸易产品有很大相似。为此建议:第一,双方应各自培育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加大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东盟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承接自中国转移来的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第二,双方应该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中国-东盟在货物贸易领域发展迅速,但服务贸易领域贸易额较小,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化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第三,利用RCEP的建立,加强合作。RCEP的签署,必然会给中国与东盟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与东盟应把握机遇,深化合作。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金龙,赵明哲.CAFTA对中国和东盟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J.财贸经济,201512.

2]徐芬.基于区内和区外双角度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21.4205.

3]周方杭.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效应研究[D.外交学院,2021.

4]陈竑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贸易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21.

5]赖彦洁.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1.0902.

6]谭秀阁,王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J.发展研究,2016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62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