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体育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
第710期 作者:□文/王 震 时间:2023/8/1 11:17:49 浏览:341次

[提要] 发展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产业;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体育强国是体育发展的最高战略目标,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体育产业地位重要

1、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从开始的物质消费、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逐步延伸到新型的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和快乐消费等。体育消费呈现向上发展的态势,在诸多新型消费中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近年来的“双十一”期间,在各大电商公布的销售额中,体育消费约占比3%,恰恰是高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平均”比重。其中,非传统运动用品:垂钓、冰雪、骑行、露营、攀岩、马术等运动用品的增长速度最快,此类运动相较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呈现出更“贵”的特征,这表明体育消费不仅是总量的增加,更是结构的多元优化和层次的提高。

2、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人均GDP已经迈过1万美元并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攀升。从宏观来看,体育产业将持续快速增长,体育产业已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我国体育产业不仅会呈现出与先行者相同的发展趋势,而且很有可能比先行国家表现更好。第一,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大,产业类型齐全,能够与数字制造的发展相呼应,迅速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规模,并为数字体育服务提供连结和载体。第二,体育服务业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吸纳就业并保持相对低成本,扩大消费规模。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消费需求,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和满足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与国家今后的发展战略目标匹配度高。第三,体育产业发展既需要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也需要政府在场地供给和场景提供方面给予支持。

(二)数字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

1、数字化促进体育消费市场潜在优势加速实现。数字化已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消费形态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的体育消费形态之一。我国在拓展数字体育消费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我国具有世界一流的网络应用技术,更有着极具活力的数字企业和良好的发展平台,强大的内部支撑力足以支持我国数字体育多形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移动互联网联接入人数已突破11亿,每日人均线上时间突破6小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线上消费市场之一,线上市场总量庞大,发展前景广阔,势头向好,所能提供的发展动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字化创新和服务将会对中国体育产业消费起到引领作用。

2、数字化借力先进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技术中的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领域。以健身产业为例,数字感应技术能够对人体运动生物学信息进行实时感知,并根据海量数据形成较为科学的人体运动能耗规律以及辅导性的运动建议。消费者可以通过家庭小型健身设备满足自我健身需求,并通过线上的科学指导达到更好的效果,获得更好的健身体验。再如,互联网体育社区不断丰富体育服务类型,拓宽体育消费者的参与途径,七大类别数千款健身服务类App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专业服务,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还有数字传播业,运用信息与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增加了体育提供方与观赏方的互动性,同时也提升用户参与度及娱乐度。这些技术应用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更增强了传统体育产业研发新产品、新服务的实力,推动了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加速发展。

二、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产业结构复杂且不合理,核心产业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迅速,其规模虽大,但结构极其复杂、不合理。总体来看,体育用品以及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体育教育与培训等产业发展迅猛,而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地与设施管理、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体育传媒和信息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产业相较而言发展缓慢。与此同时,在体育用品和体育相关产品的核心产业中,制造、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方面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不够鲜明,广告语不够响亮,核心竞争力不强,如国产体育品牌李宁、安踏等企业产品种类复杂,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不强,消费者未能达成统一的认可度,仅仅停留在小众化的销售圈。

(二)消费者对体育运动认识不够,消费欲望不强烈。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新概念,是指每个人都要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锻炼到老。那些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体育形态要与当下和未来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的大环境景、主流旋律相匹配。尤其是疫情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互联网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早已成为了他们进行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主战场,而去室外参加体育运动已不再是他们的心之所向,电子竞技、智能体育等与他们的消费诉求高度匹配,而不是去购买传统的体育产品及服务。

(三)缺乏现代化的体育数字人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知识的应用是体育运作和创新的强大推力,跨界应用大量涌现,供给侧和消费侧的场景日趋复杂,热点消费也随之改变与迭代。此时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仅需要体育专业方面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应对数字竞争的相应知识和能力。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体育赛事纷纷停办或推迟,尤其是东京奥运会推迟举办,给各国政府、国际体育组织、体育产业、体育企业等主体造成巨大的损失。体育产业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展的局面会长期存在,所以培育能够适应体育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数字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数字技术不仅仅是为体育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技术为体育产业赋能的同时,也促进了更多娱乐休闲业态的出现和发展,并与体育产业展开激烈竞争。首先,电子竞技等网络游戏产业迅猛发展。据调查,我国1625岁的青年人群将约33%的休闲时间花在电竞以及网络游戏活动上,压缩和代替了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大量时间。其次,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消费者能支付给传统体育项目的时间难以增加甚至被分流。2017年,《战狼2》票房高达56.83亿元,而中超收入却仅为14.8亿元。再次,面对国外赛事的激烈竞争,网络直播观赏节目成本很低,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随心所愿,在世界范围内观看“最高水平”的比赛,国外精彩赛事会分流国内观赏市场。总之,多种娱乐节目以及休闲方式正在不断蓄力,在市场中与体育产业争夺消费者,体育产业若想站稳脚跟并保持稳定发展,就必须要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进行产业改革,达到时代的要求。

三、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一)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即提高体育产业产品质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现阶段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体育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都不高。体育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供不应求”,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要不断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供给体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提升体育制造业技术和质量档次。一方面提升生产过程数字化水平,将传感器接入设备和工具,通过传感器连通生产过程,甚至把控整个产业链,以达到实时获取生产和运营信息的目的,充分调动生产动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体系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选择。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体育产业均衡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引。统筹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将三者有机统一于体育强国建设中,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西部地区滞后于东部、中部地区,农村地区滞后于城镇社区。应面向体育需求,强化对西部地区体育事业的支持,着力强化西部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平稳向好、融合发展。统筹推动体育产业城乡间、区域间均衡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的有力抓手。

(三)发展体育科技,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四五”期间,体育科学技术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将全面呈现,将创造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跨界生态,推动体育产业在极为丰富并不断更新迭代的业态下发展壮大。要自觉把体育产业发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去谋划和部署,大力发展体育科技,切实担负起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重任。我们既要尽可能地将传统体育的各种形式渗透和融入到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中去,也要用一种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来看待各种各样新式的体育运动及其体育产品与服务,努力带动传统体育产业、新型体育产业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更为丰富的体育消费与娱乐场景。

(四)深入推进和落实体教融合,培育现代化体育数字科技人才。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发展体育产业,就要坚持体教融合的思想,发展以青少年为中心的体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中流砥柱,以青少年为主体发展体育事业,以满足青少年健身需求、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持续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离不开体育教育。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同时也能提高其奋力拼搏、团队合作以及承受压力与挫折等方面的个人能力。学校体育有3亿学生、51万所学校、65万个场馆以及学校竞赛,这些是体育消费的重要部分。依据国际经验,伴随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家长教育水平的提升、观念的转变,子女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几率正在稳步上升,预示了中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消费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与青少年体育运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数字企业与体育机构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行业咨询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四、结论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努力实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体育强国是体育发展的最高战略目标,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的发展应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即提高体育产业产品质量;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体育产业均衡发展;发展体育科技,助力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从娃娃抓起,深入推进和落实体教融合,培育现代化体育数字科技人才,转变观念,为体育产业发展强基固本。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红玲,郑亦飞,刘霞.“十四五”时期陕西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SWOT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01.

2]江小涓.体育产业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科学,2019.3907.

3]郝鑫鑫,苏增伟,成恳.体育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2.

4]陈有勇.办好冬奥盛会 建设体育强国[J.红旗文稿,202203.

5]王彤.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重塑[J.运动精品,2021.4011.

6]刘尹,敬龙军,陈秀宇.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621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