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疆棉花种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第710期 作者:□文/张若薇 陈玉兰 赵达君 时间:2023/8/1 11:20:41 浏览:703次

[提要] 新疆作为棉花主要生产区域、全国最大的棉花制种基地,其棉花品种更是多样化。为了进一步探讨棉花品种与质量提升的内在联系,以新疆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年鉴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新疆棉花种业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在棉花品种实际推广中的问题,并从做好品种区域化布局、提高种子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棉花品种监测体制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棉花;种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小农户融入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响应及动力机制研究”(21BJY183)。通讯作者:陈玉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9

新疆是我国三大棉花主产区之一,棉花生产已经成为新疆地区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度新疆棉花纤维长度平均为29.3mm,长度整齐度为82.57%,比强度为28.97cN/tex,马克隆值A+B级占比为71.4%。近三年,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等四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双29B高质量皮棉占比大幅下降。同时,新疆棉花种植结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疆棉花品种“多、乱、杂”的混乱局面。因此,研究新疆棉花种业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对全面提升新疆棉花种业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棉花种业发展现状

(一)棉花品种数量减少,棉花品种结构明显优化。新疆各地区通过规范棉花市场化流通秩序,统一棉花品种,提升棉花品质。2021年新疆棉花产量512.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9.5%,棉花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商品量等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万亩以上棉花品种数量由2020年的64个减至45个,减少19个,比2019年减少11个,比2014年减少140个以上,品种化单一,纯度越来越高,绒长、颜色级、断裂比强度等重点指标大幅提升。为更好地解决棉花品种多杂乱现象,提高原棉品质一致性,提高新疆棉花质量,综合各地州棉花品种品质、高产、抗逆性和适宜机采性状等条件,通过品种筛选,提出相同生态区域种植一个主栽品种、两个辅助品种。目前,相同生态区域“一主两辅”用种模式覆盖率已提高到85%以上,适合机械采收的优质棉花品种占比提高到95%以上,中高端原棉(纤维长度≥29.00 mm,断裂比强度≥29.00 cN/tex)占比提高到60%以上。

(二)棉种遗传改良取得成效,棉种研发实力不断增强。自1993年以来,新疆棉花自育品种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引进国内品种占比接近10%,其中长绒棉全部为新疆自育品种。棉花品种在产量和纤维品质、早熟性、抗病性、抗旱耐盐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新陆早78号、惠远720号、中棉113、新陆早84号、新陆中67号等品种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抗逆性且适合机采性状的高产优质品种成为重要研究对象。但从棉花品质看,2021年新疆棉花较2006年马克隆值B级及以上所占比例下降24%,断裂比强度中等以上所占比例下降4%,长度2832mm所占比例下降13%。如果不考虑参考性指标纺纱均匀度指数,适纺40S及以上中高端纱线对应的棉花品质指标要求应在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mm及以上,按照上述标准筛选,20182020年新疆达到适纺40S及以上的品种共计13个,占总数的7.69%

(三)种子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育种体系不断优化。目前,全疆(含兵团)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383家,种子经销门店5200余家,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棉种销售渠道,棉花种子产业化初具规模。随着市场的变化,近年来育种创新能力强、经营规模较大、适应市场需求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立了公司、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育种模式,联合攻关,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体系。目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以新疆合信种业有限公司、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依托优质棉基地和种质资源创新与研发平台的建设,最终形成覆盖全疆主产棉区,集“引、联、育、繁、推、管、用”于一体的品种繁育推广体系,使棉种品质和良种普及率大幅提升,加快棉花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更新换代。

(四)棉种生产、加工和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疆共有棉花原种场151个,良种轧花厂102个,种子加工成套设备近800多套,保障了种子生产和233.3hm2以上棉田用种需求。长期以来,新疆棉种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制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重审定,轻育种”, “重品种,轻繁育”的现象。通过对棉种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棉种企业加工工艺技术和种子检测技术与现代种业的要求和标准存在差距,种子加工和检测设备相对陈旧老化,种子产地与加工地距离远、公司自身科研经费与科研能力有限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棉花良种贡献率。

二、新疆棉花种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流通棉花品种繁多,高质量棉花品种少,品质一致性差。自2014年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以来,原棉品质得到很大提高,但高品质棉种少、异纤多、一致性差、产品结构趋同化高等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棉农种子购买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参与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棉花种子,标准种植,统一收购;二是通过各种民营种子营销,从各种渠道有区内调进棉花种子,北疆以“新陆早系列”种子为主,南疆以“新陆中系列”种子为主;三是种子公司销售模式,如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区域划分进行棉种销售。由于区内销售的棉花品种不同,棉农选择不同,轧花厂收购的原棉纤维一致性差,严重影响棉花品质。

(二)种子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重大新品种缺乏。新疆棉区已逐步实现植棉规模化、机械化,简化栽培也有所跟进,但在专用棉、机采棉品种的内在品质提高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整体看,缺乏棉花种业发展的原创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遗传育种理论、方法、技术和材料研究开发、创新和应用薄弱,优质种质资源不足,鉴定评价体系落后,育种遗传资源狭窄等问题。大部分企业仍采用常规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方法,对分子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涉足较浅,这是制约新疆棉花育种创新的“瓶颈”问题。此外,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校在机制、体制、观念上仍存在差异,未建立合作共享育种机制,商业化育种集中度低,突破品种少,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一主两辅”主推棉花品种政策阻碍种业发展,影响市场竞争。根据对新疆种子企业的调研结果,发现部分企业认为“一主两辅”政策阻碍种业发展,影响市场竞争。“一主两辅”政策虽然是为了规范种子市场,提高原棉品质的一致性,降低含杂量,但也存在不利因素,如地方保护政策、限制其他优质棉花品质的繁育和推广。一是“一主两辅”政策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侵害了棉农的自主选择权,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棉纺行业对长度级、整齐度、断裂比强度等指标需求具有多样性,并不是一味追求高品质原棉,中低端专业原棉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二是“一主两辅”政策阻碍棉种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限制其他优质棉花品质的繁育和推广,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三是“一主两辅”政策实施容易形成地方保护政策。部分地区“一刀切”地指定品种,限制了其他优质品种在当地的繁育和推广,严重影响棉种的跨区流通。

部分棉农认为政府推广的棉花主推品种数量过少,有的品种虽然棉花品质高,但产量提升慢且种子价格高。此外,受地域气候影响,相同品种在不同的区域种植质量存在差异,北疆品种到南疆就出现马值高、长度偏短、纤维偏弱的现象。因此,棉农在实际种植时会考虑地块面积、土壤、气温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棉花品种。同时,考虑到种植相同品种生产风险较高,为确保自身收益,一般会种植两种及以上品种。

(四)过分追求高产高衣分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行相同生态区棉花主栽品种“一主两辅”的用种模式,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发现,棉花品种是按质量补贴,棉花加工企业则按衣分定价,棉农为追求高收益,选择种植高衣分的品种。很多地区发放“一主两辅”棉花品种或高质量品种,棉农选择将这些棉种低价卖出,然后购进高衣分品种进行种植;还有些地方推广的品种存在掺假混假的现象,例如棉种包装上写着双30,但在棉花种植采收后,检测发现棉花实际长度28.1mm,比强度28.6cN/tex。追究根本原因还是纺织服装企业、棉花加工企业、植棉户的市场连接纽带被割裂,大量棉花加工企业破产,棉花产业陷入萧条。

(五)缺乏棉种质量信息追溯系统,监测体制不完善。目前,全疆棉花质量监测系统已初步建立,但未延伸至棉种的审定、生产、销售等环节,过度营销,导致市场混乱、监管难度大。一是新疆棉种制售企业门槛低、易生产加工,市场上存在无证、无资格的公司加工种子销售的现象,种子售后保障体系不健全,扰乱种子市场经营秩序,监督管理难度大。二是种子繁育生产种植品种、种植时间存在差异,“一地一种一对垛一清机”模式需进一步推广,减少种子混杂。三是新品种保护可操性不强,品种审定标准与审定制度有待进一步创新、规范。由于棉种检测设备较为落后,难以确保检测样品的采摘、交售真实性,并准确确定每个样品的品种和抽样环节,避免出现样品混淆,种子保护形同虚设。四是过度依赖于政府推广,忽略棉农意愿和品牌树立的重要性,忽略从产品特性、栽培技术和服务上对棉农市场进行扩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实施相同生态区棉花主栽品种,做好品种区域化布局。根据南北东疆植棉区的土质、气候和地形,结合棉花品种的特性,严格按生态区域及品质布局棉花品种。控制棉花种植面积在适当范围内,确定不同棉花品种适宜播种的时机和最佳密植距离,及时调整棉花种植、管理方法。同时,利用野生棉鉴定优质基因位点,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等,将优异基因向栽培品种渐渗,拓宽棉花品种的遗传基础。此外,通过棉花品种筛选模型和试验示范,加大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采收、优质高产、绿色生态、多抗广适且适纺性好的“双30”以上优质机采棉新品种,从源头上优化棉花品种数量。

(二)加大种子研发投入,提高种子企业创新能力。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深化种业研发体系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投资农业科研(特别是新品种培育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种子研发)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企业育种研发中心,强化对科研团队的持续稳定支持,加强科企合作育种模式,促进科研单位育种与企业在机制、体制、观念方面的融合,展开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分子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等前沿性和应用性技术研究。推动种子生产基地设施装备改造,改善种子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种子加工仓储运输设施,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能力,完善生产全流程技术标准体系,确保种子加工质量。建立健全企业仓储监管流向相关制度,准确掌握棉种的出库流向,确保棉种专业仓储数据的真实性,形成选育、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推广一体化的产销连接机制。

(三)重视协调各主体利益诉求,持续优化棉花质量补贴。一是在坚持目标价格政策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提高质量挂钩补贴资金,进一步激发棉农种植优质棉的积极性,着力提升棉花品质。二是总结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成功经验,建立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破解棉种至籽棉数据链断裂问题,做到奖励资金精准到户,实现“质优多补”,并对于违规企业进行“暂停收购、罚款、取消资格”等处罚。三是改变籽棉收购定价标准。所有加工企业必须配备籽棉质量与水杂快速检测仪,按照籽棉水杂含量、衣分率、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质量指标定价,公示不同等级差价表和结算办法,严格按照检测值和差价表结算,并将棉农交售籽棉的各项信息录入目标价格改革信息平台。四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棉农(合作社)+种子企业+棉花加工企业+棉纺织企业产销连接机制,加强棉花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确保棉花有效供给,促进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快推进棉种质量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完善监测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新疆棉种质量信息追溯动态登记和监管制度,录入“引、联、育、繁、推、管、用”于一体的完整信息链,利用棉花遥感监测服务体系、棉田数字化和智能化监测等技术手段,促进遥感、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种子生产加工、品质检验、运输、储藏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新疆棉种产业的改造升级,为棉种流通体系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大数据支持。同时,完善棉种审定制度与生产检验标准,强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依法治理能力,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宁,付加利,辛毅.新疆棉花成本收益及其生产效率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2.

2]闵凯丽,陈玉兰.新疆棉花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22.2602.

3]娄善伟,董合忠,田晓莉,等.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04.

4]多力昆·司拉吉.新疆棉花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3.

5]李炳坤.与时俱进的中国棉花经济研究力作:评关锐捷著《新疆与国家棉花产业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05.

6]关锐捷.新疆与国家棉花产业安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曹吉强,徐红.新疆棉花的发展现状与质量提升对策[J.棉纺织技术,2022.5006.

8]王林辉,余正军,刘少卿,等.27个棉花育种材料的产量及部分纤维品质差异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01.

9]代攀虹,孙君灵,何守朴,等.陆地棉核心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9.

10]钱玉源,刘祎,崔淑芳,等.基于表型的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的抽提[J.华北农学报,2019.34S1.

11]李慧琴,崔建强,王潭刚,等.24份陆地棉材料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19.4205.

12]喻树迅,王寒涛,魏恒玲,等.棉花早熟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棉花学报,2017.29S1.

13]高进,蔡立旺,宋锦花,等.早熟棉花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06.

14]宿俊吉.陆地棉早熟与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筛选[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5]赵俊兴,徐小鸿,吴静,等.2009-2015年陕西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及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2.

16]赵沛,杨兆光,吴洁,等.近十年来参加江西省棉花区试品种的抗病性分析[J.棉花科学,2021.4301.

17]郑巨云,曾辉,王俊铎,等.陆地棉品种资源萌发期耐盐性的隶属函数法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2018.5509.

18]韩贝,王旭文,李保奇,等.陆地棉种质资源抗旱性状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21.4703.

19]李菲,龚记熠,李欲柯,等.抗旱耐盐植物功能基因发掘及其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9.172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9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