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
第710期 作者:□文/于 洁 时间:2023/8/1 11:21:22 浏览:213次

[提要] 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立,就是为了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中原地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以来,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经历几年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完善,从而能够以更加显著的成效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整体发展。

关键词:郑洛新;自组创新;科技;中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2

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定位和发展现状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当今时代背景及发展基础下的战略定位是发挥统筹优势,解决市场分割化、碎片化、平面化、产业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使市场进一步以交易为主导,实现要素集聚发展、功能集成发力、创新集群成长,从而带领整个中原地区快速优质发展。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郑洛新自创区)自获批以来即是河南省经济创新发展的典范。在近些年水灾、疫情等不利条件下,郑洛新自创区仍然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根据省统计局2022228日发布的数据可知,经过初步核算,2021年郑洛新核心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025.37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4.8%。值得注意的是,郑洛新自创区规模中等以上的企业营收同比增长了29%,这说明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更高的活力。在产业升级创新方面,郑洛新自创区也有良好的表现,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有效突破。截至2021年末,郑洛新自创区核心区当年专利授权量1.8万件,同比增长30.8%,其中郑州片区核心区增长34.0%,洛阳片区核心区增长27.5%,新乡片区核心区增长13.2%。在项目建设方面,重点企业经营持续向好,从而推动新项目的建立与投产。截至2021年末,郑洛新自创区省重点项目开工数量达161个,同比增长18.4%,已完成项目签约数量521个,同比增长5.5%。同时,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6%,其中核心区增长8.0%,辐射区增长20.1%

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实力一般。2021年,郑洛新三家高新技术自创地区GDP之和虽已突破千亿元,但同期仅武汉东湖这一家高新区完成的高新区区内生产总值达到2401亿元,也就是说,郑洛新三家高新区2021年经济总量的相加之和也还不及武汉东湖高新区的1/2,与同期的中关村高新区、同期的张江高新区等高新区相比差距很可能是更大。尤其近两年,郑洛新的这三家城市高新区与周边地区的相比,增速依然较慢,在国家认定的国家高新区中,郑洛新高新区在火炬指数的统计报告及排名指标分析中也均都明显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郑州、洛阳、新乡三家高新区2017年排名分别是213692位,较2016年排名的202879位下降一目了然,特别是洛阳和新乡,与珠三角和长株潭间的经济差距也是逐渐拉大。在2017年河南省经济总量计算中,郑洛新三家高新区所占其三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是3.2%2.5%5.4%;同期,中关村高新区、东湖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以及西安高新区的经济总量占各自所在城市总量的相对比重均分别为22.3%29.8%12%16.4%。可见,郑洛新自创区虽然拥有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及孵化企业资源数等创新资源在同期全省绝对资源总额的占比已经达到一半及以上,但真正以其独特资源优势对其他地方经济转型或全社会生产力发展升级产生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引领及带动作用上,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

(二)创新基础薄弱。与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相比,郑洛新自创试验区内科研院所、高校、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后备人才孵化器等高层次创新孵化主体数量还是明显偏少,自创区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科技基础仍相对薄弱。在技术创新型企业方面,2021年郑洛新三片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已达782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883家,分别占全省的66.2%61.4%,带动全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1826家,但远不及武汉、合肥以及长沙;高层次人才数量一般,引进和培育两院院士13人、长江学者4人、中原学者17人。在公共创新技术平台方面,现有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总量相当于湖北省存量的近51.9%,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约为湖北省的50%,全省工业大中型以上企业所建的省级规模以上工程技术研发服务机构总量的比例则不足20%,短板十分明显。

(三)创新投入不够。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是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直接推动创新的主要动力,而河南省,包括郑洛新自创区在内,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从全省来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1.23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1%。从郑洛新自创区来看,2017年郑洛新三个高新区的研发资金分别占该地区GDP5.02%7.79%5.57%。虽然研发比例高于全省,但与武汉东湖、珠江三角洲和苏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在结构上,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企业研发投入低于发达地区,且比例较低。2017年,全省投入研发资金582.1亿元,而华为公司2017年的研发费用已经达到897亿元了。河南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8.7%,广东、浙江、山东的比例分别为91%92%94.7%;河南省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也说明郑洛新自创区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体制机制不灵活。自创区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虽然郑洛新自创区核心区已初步建立了“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激励机制,但由于改革时间短,仍未完全摆脱传统行政体制,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跃、激励不足,活力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吸引力,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无法引进和留住,三市高新区近年来均有一批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的人员辞职离岗。关于政策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跟跑现象,政策制定缺乏原创性,特色突出不够、政策针对性不强、精准发力不够等问题降低了政策的含金量和影响力。关于政策落实方面,由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普及程度不高,诸多科技工作者对鼓励支持自创区发展的政策缺乏一定的了解,影响了政策的贯彻落实,依旧存在政策棚架“最后一公里”现象。

(五)协同发展不足。实施“三区一组”战略,是充分发挥国家战略重叠效应的必然要求。郑洛新三市作为“三区一组”战略的重要承载地,特别是作为自由贸易区和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源头和政策体系的首次试点,“双自链”的叠加效应远未显现。与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天津等同时设立自由贸易区和自创区的地区相比,在战略叠加和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差距。上海张江通过自创区与自贸区叠加区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自贸区的政策推动自创区的发展,自创区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改革,不断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科技创新便利化水平,实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联动发展,并将叠加区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复制推广到张江自创区其他区域,通过两个区域叠加区的首试,直接探索其他区域难以突破的创新需求,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相比之下,郑洛新自创区与其他国家战略之间还缺乏相应的统筹机制,国家战略的叠加放大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联合开发力量尚未充分形成。

三、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建议

(一)发挥支撑引领带动作用。要站在全球角度和整体高度,树立创新与发展的战略思维,不断强调和加强自主化地区的战略支持功能,克服自创区建设只着眼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忽视经济发展功能导向的局限性,需通过进一步改善尖端设计,科技主导,向协同推进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区域化发展向更大规模带动的转变。第一,强调产业的主导作用。选择符合郑洛新自创区特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具有带领性意义的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集中科技、产业和信息、金融、教育等创新资源,共同努力支持这一产业发展,创造产业发展优势,促进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第二,合理优化空间布局。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三个高新区的核心定位和领先地位,强调高新区的优势,制定科学有序的规划,调整高新区的空间布局,分类和分阶段实施;另一方面政策范围应进一步扩大,首先让核心区来先行享受此项优惠政策,尤其是相关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核心领域的特色公园等,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进而创造政策高地。第三,加强整体管理。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省市之间的联动管理体系,加强部门与城市之间的横向合作,加快形成以科技部门为主导、各部门与地区共同协作的态势,真正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更大程度集聚创新资源。创新资源不足是限制郑洛新自创区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问题,要坚持问题的发展走向,把培育、发展、吸引、集聚创新资源(产业、平台、人才等)作为推动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增加创新型龙头企业的数量。通过一手抓“大”一手扶“小”的方针,为创新龙头企业树标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具体行动计划做奠基,以促进高科技公司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其次,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积极参与人才争夺战,结合中原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郑洛新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工程,参照先进省市制定更为优厚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培育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再次,加快创新引领平台建设。通过对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和省级创新平台拓展项目,积极创建国家重大创新平台,以创新平台的大幅增加带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后,采取多项措施引入创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决策机制在土地、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的可行措施,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河南省共建高端研发机构,以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要打破创新资源之间的界限,让各要素一起流动,实现最佳组合和高效配置,促进创新优势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第一,加快科技和金融的互动整合。在自主开发领域,要将现有基金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并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郑州市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为机会,争取自创区成为国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扩大“技术贷款”项目的覆盖范围,在郑洛新三个城市开展“技术贷款”项目,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务困难。第二,加快军民产业互动整合。以郑洛新三市的军事科研资源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国防、民用技术集成的体系和机制,规划和实施国防和民用技术科技创新项目的集成,开辟双向流动渠道,促进军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整合,以及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互补。第三,加快“国家”与“地区”的进一步融合。地方和部门之间进行深入磋商与合作,争取为郑洛新自创区在国家层面争取到更多创新资源,特别是为了促进科技部和河南省联合实施的“新技术、新产业”国家核心研发计划,探索建立部省共同管理、共同实施的新机制,上下共同施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省转化落地。第四,加快产业需求整合和机构开发。基于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产业发展优势,结合双方力量,共同探索并加以深入研究,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方式,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使双方的优势产生重叠效应。

(四)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自创区的活力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创新需要改革,改革促进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激活资源、搞活机制,进一步巩固创新的活力,促进自身创造领域的高质量开发。第一,制度改革要有大动作。为了加快自主创造领域的制度改革,须以经营系统改革和人事工资制度改革为重点,以核心领域的经营系统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以实现小规模组织、大规模服务、高效率为目的的新经营体制。第二,“双自联动”要有大进展。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加快审批系统、监督系统、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国际公认的投资自由化、贸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体制框架,进一步扩大政策的叠加效应。第三,科技系统改革要有重大突破。特别注意金融科技计划及基金管理的改革,改革企业相关科技基金的使用方式,提高知识价值,完善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自我创造特点的科技奖励体系。第四,体制机制改革保障要有大力度。完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实施细节。在法律法规层面,规范自创区的管理体系,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管理权限,依法赋予郑洛新三市高新区管委会和相关机关的行政委员会独立的行政权力,为自创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五)继续深化“简化行政、授权、强化法律、完善服务”改革,解决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一,实行“直通车”制度,落实到位。加强地方部门与自主创新重点领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完善支持措施,规范程序,加快进度,促进直通事项落地实施。第二,进一步简化管理和权力下放。坚持管理和豁免相结合,充分授权和赋权,赋予自创区核心区与省辖市同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明确授权的行政权力清单,并做好权限下放承接工作。第三,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网上门户+线下站点”模式,建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中心,搭建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政策性公告功能,为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树立自主制造区域的品牌形象。对自创区的标志性载体建设等开展多种推广活动,加快搭建“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举办“成果中关村·转化郑洛新”系列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自创区影响力、吸引力,更好地创立自创区品牌形象。

四、总结

截至目前,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在推进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方面已采取多重有力举措。重大科研立项的资助增加了很多,资助金额最高可达1亿元,并且大力推动关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基建项目的建立。不仅如此,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印发的《关于促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体现在加强管理体制以及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尝试对财政科研支出管理进行改革。重视开展技术企业的直报试点以及对研发机构开展自主评审和科研成果权属改革试点。与此同时,加大力度解决自创区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补全自创区短板,以此跨过阻碍自创区发展的“绊脚石”。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开放对郑洛新三市自创区的投资引进大门,其主要举措在于对在自创区内的投资机构在投资额方面予以一定的奖励;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号召试验点赋予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可享有可转让的独占许可权以及超过十年的使用权。为了引进高新知识人才以及促进人才的发展,支持自创区所在省辖市建立“人才绿卡”制度,提供一对一政务服务;为了调动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激励自创区奋发向上合作,并且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从而强有力地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2]朱乐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体系优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3]王笑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SWOT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19.

4]崔理想.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策略[J.创新科技,2019.1908.

5]王淑英,赵雅曼.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绩效评价及提升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0.

6]袁金星.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路径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7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