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视,为实现“新常态”下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化以及低碳化目标,河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集聚度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在汽车产业推行“反垄断”调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改进汽车产业用人考核体系以及加强河南省汽车产业区域合作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汽车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
课题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新常态下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1日
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出台,河南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建设中原城市群和粮食核心区,并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快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产业升级态势,提高新能源、运动型车辆占比,发展氢燃料电池公交汽车示范作用。此外,汽车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汽车制造业较上年增长6.6%,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45.6万辆,比上年增长17.3%。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汽车销量达到2,531.1万辆,同比增速收缩至2%以内,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汽车产销大幅下降。但随着疫情的持续好转,汽车行业在第二季度开始逐渐恢复,实现连续9个月的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然而,中国品牌乘用车年销售量774.9万辆,同比下降8.1%,占据38.4%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数据说明,一方面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与国民经济的变动趋势一致;另一方面传统的乘用车市场发展乏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劲头迅猛。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汽车制造业应向创新驱动发展。
一、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平缓。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河南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带动河南省汽车制造业的发展。2020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南省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加快电动汽车的发展。截至2019年,河南汽车总产量为6万辆,拥有郑州日产、东风日产、海马汽车、宇通汽车、中国一拖、奔马公司、新美景公司、新飞专用汽车、宇风企业等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几千家零部件生产企业。据《2019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显示,2018年河南省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300亿元,利润总额高达230亿元,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公路客车、高档皮卡和专用半挂车的销售量已达全国各省市前列;转向器总成、减振器总成、传动轴总成等汽车零部件产量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一)河南省汽车产业的布局结构。据《2019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显示,近些年河南省大力发展郑州经济开发区、焦作产业集聚区、安阳产业园区以及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等四大汽车产业园区。郑州经济开发区于2018年动工建设,主要生产荣威、MG等多款自主品牌系列产品及新能源汽车,该工业区定位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标杆工厂。焦作产业集聚区引进多氟多新能源,主要配套奇瑞、海马、东风等车企。安阳产业园区一期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及电池包等相关车间及工艺生产线,二期年产10万台锂电池包及电机、电控、座椅、副车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并在2018年启动“灯塔项目”,将建成集“自动化、模块化、数字化”于一体的半挂车智能制造中心。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建成了质检大楼、培训中心、展销中心、检测中心、总装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试制车间等汽车综合生产中心。
(二)河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
1、建设中部汽车制造基地。发挥宇通集团的企业优势,大力支持企业研发与智能生产制造,建设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品牌营销策略,将品牌打出国门;整车生产注重规模化,形成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加快推动中牟汽车集聚园建设,协同郑州日产进行改进优化,将郑州日产建设成轻型商用车第一品牌。提高海马汽车产能,发挥经济型企业在价格上的优势地位。大力推动郑州中重卡生产基地建设,辐射我国中西部。
2、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企业的重视,河南也应顺应汽车发展潮流,大力攻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首先,做强动力模块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是新能源企业区别于传统乘用车的一点。集中环宇集团等现有企业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动力电池系统的构建。其次,通过示范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汽车需求量大的城市先行推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再向全省各县市进行推进。再次,重点发展一大一小两大类新能源整车。对于汽车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而言,大力支持宇通集团等新能源客车的发展。对于汽车需求量较小的城市而言,大力推动河南奔马打开小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
(三)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优势
1、区位市场优势。河南地处平原,四通八达,交通运输便利,为汽车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之河南人口基数大,随着消费水平的上升,汽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据《2020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河南省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612.09万辆,但人均汽车保有量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说明河南省汽车需求潜力较大。此外,郑州已建成“米字型”铁路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桥头堡;郑州航空港已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便捷的交通和政策扶持给河南的汽车产业带来勃勃生机,发展潜力极大。
2、局部产业基础优势。河南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在客车、乘用车、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方面都有极具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其中,鹤壁拥有航盛鹤壁汽车电子工业园、鹤壁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以及阳光汽车城三大汽车工业园区以及河南宇风等企业专用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新乡拥有河南省专用汽车工业研究中心、中航工业、新飞汽车、恒通汽车、嘉陵汽车、艾迪威汽车、元达汽车、瑞驰汽车、封丘汽车城等汽车工业。许昌拥有东城区汽车产业园、猎豹汽车、宝骏汽车、宝岛电动汽车等大型汽车生产基地。洛阳拥有洛阳一拖等国内知名企业,现主要以农业机械为中心,协调零部件、商用车等方面共同发展。截至目前,洛阳一拖已建成300多万台拖拉机和200多万台动力机械。驻马店拥有中集华骏企业,主要生产半挂车、自卸车、中置轴挂车、轿运车、厢式车、牵引杆挂车、特种车等,占据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海外。郑州拥有上汽乘用车郑州工厂、郑州日产、宇通客车、河南少林汽车、东风日产汽车工厂、海马汽车等整套汽车制造工业。
二、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在河南汽车企业奋发进取之下,河南省汽车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和中国一线省市乃至其他中部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一)产业大而不强。河南汽车产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缺少世界级的大品牌。宇通、少林、东风、海马等汽车品牌的档次有待提高。与世界级汽车品牌相比,河南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高档次汽车,利润率不高。
此外,河南汽车产业逐步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以郑州为例,上汽乘用车郑州工厂在2017年6月投产后,主推名爵和荣威两个品牌,规划产能达到40万辆。郑州日产对中牟工厂进行改造,预计未来五年产销量达到35万~40万规模。宇通客车将市场细分到高档、中档汽车,预计规划占据中国大中客车市场1/3的规模,占据世界大中客车市场1/7的规模。东风日产郑州工厂2线启动35JPH项目,挑战百万台目标。以上种种说明河南汽车产业投资冲动可能会带来产能过剩风险。
(二)产业集聚度偏低。根据上文河南省汽车产业的布局结构,我们发现河南省汽车产业布局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集聚度偏低。这将导致河南省难以把各个企业优质的资源结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无法打造出国际化的汽车大品牌。同时,河南省六大汽车工业园区均有整车生产制造体系,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各个车系相互之间竞争激烈,缺乏长远合作眼光,既没有像“雷诸-日产”般相互之间建立长期联盟关系,也没有建成以郑州“整车”大企业生产线为龙头,以各地市汽车生产线为主体,以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整体化”发展模式。对于高精尖科技的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汽车等仅凭一两家大企业很难完成。如果能提高河南省产业集聚度,各个汽车企业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克难,既可以降低研发支出边际成本,又能提高河南汽车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河南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来看,实力较弱。2019年河南省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占全国第11位,不仅低于东部沿海省份,还低于同为中部省份的安徽省(排名第6)、湖北省(排名第9)和湖南省(排名10),河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四)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新常态下,节能减排的呼声日益强烈,传统乘用车的发展遭遇“瓶颈”,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风声日盛。据中国汽车工业数据显示,在2020年12月,传统汽车总计销售283.1万辆,同比累计增长-1.9%,传统乘用车销售237.5万辆,同比累计增长-6.6%,而新能源汽车总计24.8万辆,同比累计增长10.9%,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2.6万辆,同比累计增长14.6%,说明传统汽车的需求正逐步萎缩,政策逐渐向新能源汽车发展。而河南省的汽车产业还是以传统汽车产业为主,新能源汽车、动力汽车的发展有待蓄力。
三、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一)在汽车产业推行“反垄断”调查。从2014年开始,政府开始抓紧对进口汽车定价、零部件、相关产业商品展开反垄断调查,并对涉事外资企业开出罚单。一方面进口汽车定价虚高。一辆同等质量和品牌的进口汽车在本土卖比国外卖高几倍以上,价格的虚高令购买者诟病。另一方面进口汽车相关配套的零部件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汽车产业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要开展反垄断专项调查,促进河南省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在河南省汽车产业推行反垄断机制。首先,打破总经销商壁垒,降低经销商与生产商之间的紧密关系,防止经销商趁机二次抬价;其次,打破进口车零部件垄断,大力发展本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力,提高创新能力。
(二)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尽管近些年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迅猛,但核心技术仍被国外汽车产业把控,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我国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汽车整车一直被列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对于中外合资的企业,中方控股必须超过50%。限制外商持股比例有利于河南省汽车品牌的发展,如果放开外商持股比例,可能会导致河南省汽车产业被国外品牌所垄断,进而变成完全内销性的汽车产业链,与国外先进汽车产业差距越来越大。倘若企业利润率开始下降,外资会迅速撤出,留给河南省的就是大面积的失业和产能过剩的困境。
(三)改进汽车产业用人考核体系。近些年,各行各业都十分看重人力资源,“抢人”大战纷纷上演。国外汽车品牌一直把控着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为了打破产业垄断,河南省汽车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用人制度,招聘一批有活力、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来投身于河南省汽车产业革命中。此外,河南省汽车产业发展缓慢还与相关管理层只重视短期效率而忽略长期发展的短视战略有关,因此还要对汽车产业管理者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指标,以促进相关负责人重视需要长期发展和精力投入的自主汽车品牌建设。
(四)加强河南省汽车产业的区域合作。首先,强化河南省汽车产业对东部汽车产业的引进。东部汽车产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整车制造还是汽车零配件、传统车还是电动车都有值得河南省汽车产业借鉴的地方。因此,可以利用与东部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引进先进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促进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其次,促近河南省汽车产业与东北汽车产业的合作。河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发展困境都与东北地区汽车产业类似,因此要多加强与东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进行产业整合,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属于河南省的汽车产业优势。最后,加强河南省汽车产业向西部汽车产业转移。现如今,东部和中部地区汽车市场已接近饱和,而西部的汽车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河南省可以利用“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快河南省汽车产业向西部转移,进一步开拓消费市场。
(作者单位:1.郑州商学院会计学院;2.郑州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欢芳,张幸,宾厚,李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测度及结构优化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8(10).
[2]余淑秀,卢山冰.中国汽车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09).
[3]张琰,马晓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12(09).
[4]李雄诒,张闪闪.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战略误区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2(03).
[5]易烨,王易时.产业生态优化与结构调整思路[J].统计与决策,20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