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结合当前特色乡村建设特点和基本情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海坪村与舍烹村为例,运用SPSS统计分析法对特色乡村建设所产生的示范带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整体高于海坪村,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发展程度以及收入水平较高;(2)海坪村与舍烹村在示范带动效应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以及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3)特色乡村建设应以产业发展为中心,打造空间特色,培育本土人才,充分发挥关键因素,示范带动作用才能不断增强。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乡村;实证研究;示范带动效应
基金项目:六盘水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lpssklzz-2022-06);六盘水师范学院新型智库项目(编号:LPSSYZKXM202209)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10日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已成为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人们对于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美好期待,建设“特色乡村”已成为农村地区发展转型、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活力的有效模式。自2016年以来,我国特色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很多特色乡村并不能产生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鉴于此,亟须从特色乡村建设成效与乡村振兴建设成效两个维度,探索特色乡村建设如何调动内生资源、运用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全面进步。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于特色乡村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共识,本文认为“特色乡村”本质上是具有相较于其他地区难以复制或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其发展水平的比较优势特征,能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起到示范影响作用的村级行政单位。特色乡村建设的表现形式包括旅游特色乡村、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农旅融合特色乡村、民族特色乡村、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特色田园乡村、滨海特色乡村等。这些乡村因为在某一方面具备能形成比较优势的要素,从而打造自身特色。
依据研究目的不同,特色乡村研究可分为四类:一是经验类研究。典型代表有四川魏城镇多措并举研究、佛山科技赋农+三产融合经验研究、陕西省大数据与特色乡村旅游融合经验研究、中越边境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经验研究等。二是规划设计类研究,如针对某一具体村庄的景观规划、旅游产品品牌设计、特色乡村产业市场开拓策略、特色乡村旅游文创设计等。三是影响因素类研究。近年来,“党建引领”
“文化价值” “大数据” “生态文明” “农村电商”等要素成为关注热点。四是作用成效类研究。部分学者探讨了特色乡村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特色乡村建设对乡村发展的赋能作用、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旅游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为特色乡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仍然存在定性研究多、实证+定量研究少的局限。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比分析示范带动的发挥成效,找出关键影响指标,总结建设经验,补足发展短板,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特色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二、特色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效应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海坪村是一个彝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村寨,依托景区旅游发展,挖掘、保护、创新、继承和发扬彝族文化,发展特色旅游,建成文化饮食一条街。针对海坪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
舍烹村处于娘娘山旅游景区核心区,内有江源洞、天鹅湖等自然景观,建成温泉度假小镇、陶源酒店,村民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超市等100余家,发展猕猴桃、核桃、刺梨、小蜜橘等产业共计1,477.982亩。针对舍烹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份。
(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1、海坪村特色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效应分析。由表1可知,海坪村特色乡村建设(X0)对该村乡村振兴总体情况(Y0)示范带动系数为0.825,其中产业兴旺示范带动系数为0.977、生态宜居示范带动系数为0.773、生活富裕示范带动系数为0.992、乡风文明示范带动系数为0.796、治理有效示范带动系数为0.585。(表1)
以乡村振兴及其五个维度为因变量回归分析找出具体影响因素,发现海坪村产生显著示范带动效应的因素有8个:网络建设X5、特色知晓度X6、建设参与情况X9、新增特色建筑量X12、宣传力度X13、厕所革命率X14、旅游建设力度X15、建筑特色认同度X16,说明以上因素对乡村振兴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详见表1。
2、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效应分析。由表2可知,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X0)对乡村振兴总体情况(Y0)示范带动系数为0.896,其中产业兴旺示范带动系数为1.250、生态宜居示范带动系数为0.602、生活富裕示范带动系数为1.077、乡风文明示范带动系数1.043、治理有效示范带动系数为0.505。(表2)
以乡村振兴及其五个维度为因变量回归分析找出具体影响因素,发现舍烹村特色知晓度X6、宣传力度X13、建筑特色认同度X16三个因素示范带动效应最强;建设满意度X8、新增特色建筑量X12两个因素示范带动效应次之;交通建设X2、电能建设X3、网络建设X5、建设参与意愿X7、建设参与情况X9、旅游建设力度X15六个因素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详见表2。
三、海坪村与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示范带动效应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异分析。以X0为自变量,Y0、Y1、Y2、Y3、Y4、Y5分别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汇总表。从表3中可以看出,海坪村、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效应存在多种差异。(表3)
1、特色乡村建设示范带动效应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按照回归系数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海坪村特色乡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情况为:生活富裕Y3>产业兴旺Y1>乡风文明Y4>生态宜居Y2>治理有效Y5;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产业兴旺Y1>生活富裕Y3>乡风文明Y4>生态宜居Y2>治理有效Y5。可见,两村特色乡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影响程度排序上存在差异。
2、特色乡村建设示范带动效应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从产业兴旺Y1、生活富裕Y3、乡风文明Y4的示范带动效应上看,舍烹村影响系数分别为1.250、1.077、1.043,海坪村影响系数分别为0.977、0.992、0.796,舍烹村强于海坪村。从生态宜居Y2、治理有效Y5的示范带动效应上看,海坪村影响系数分别为0.773、0.585,舍烹村影响系数分别为0.602、0.505,海坪村强于舍烹村。
3、特色乡村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从交通建设与电能建设方面看,舍烹村显示出示范带动效应,而海坪村并未显示。主要原因在于舍烹村距离该地市中心较远,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舍烹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舍烹村地势高,光照好,建设了很多太阳能光伏板,电能建设成果明显。从厕所革命率来看,海坪村显示出示范带动作用,而舍烹村并未显示。主要原因在于舍烹村搬迁户众多,既有农村户又有居民户,管理情况复杂。因此,通过统一规划,改善居住环境,建设干净卫生的厕所能够有效提升当地的生态宜居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海坪村与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特色乡村建设对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的示范带动效应较弱。海坪村特色乡村建设X0对当地生态宜居Y2的影响系数为0.773,对治理有效Y5的影响系数为0.585,均小于总体影响系数0.825。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X0对当地生态宜居Y2的影响系数为0.602,对治理有效Y5的影响系数为0.505,均小于总体影响系数0.896。两个村特色乡村建设对当地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尚未产生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原因在于两个村的乡村建设重经济建设,轻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设。舍烹村围绕娘娘山旅游核心区,大力开发江源洞、天鹅湖、水爬坡、布依梯田、睡美人等自然景观,建设温泉度假小镇、陶源酒店,开办农家乐、民宿、商铺等。海坪村地处野玉海景区腹地,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文化饮食一条街,以出租门面增收集体经济。这种重经济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指标建设的关注。
2、生态、交通、电能、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带动力较弱。海坪村生态、交通、电能、水利等基础建设未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舍烹村生态、水利建设未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可见,两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带动力较弱。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态、交通、电能、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两村主要依靠公路与外界沟通,交通方式单一,且道路破坏严重,路面凹凸不平,特别是舍烹村,距离市中心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成为两地特色乡村建设的优势特征。海坪村与舍烹村主要依靠旅游业带动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要素,带动作用不明显。
3、村民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情况的示范带动力较弱。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情况这两个因素综合反映了当地村民投身特色乡村建设的现实状况。海坪村村民参与特色乡村建设意愿未对任何因素发挥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参与情况X9也仅对生态宜居Y2、乡风文明Y4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舍烹村村民建设参与意愿X7、建设参与情况X9也仅对治理有效Y5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可见,两村村民的参与意愿与参与情况所产生的示范带动效果都不明显。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村民专业知识有限,参与领域窄。特色乡村产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需要具备相应知识技能,对参与主体的要求较高,只有少部分村民能参与其中。其二,特色乡村建设中缺乏对村民参与意愿的调查和回应。参与意愿作为一种建设认同感和主人翁精神的展现,如果提出的建议未被采纳,甚至被冷处理,那么村民们很难真正融入建设中。因此,村民参与意愿与参与情况对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力较弱。
4、特色乡村建设满意度的示范带动力较弱。特色乡村建设满意度作为一项综合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特色乡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海坪村特色乡村建设满意度、建设期望差均未发挥显著地示范带动作用,而舍烹村特色乡村建设满意度仅对产业兴旺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究其原因,舍烹村的特色乡村建设主要集中在娘娘山风景区的开发以及其他产业建设工作中,村民获得直接收益,反映到产业兴旺的建设满意度就高;而海坪村属于易地搬迁大村,相较于搬迁前的生活环境,在有国家政策大力帮扶下的搬迁后生活,村民感到十分满意。这种由政策兜底带来的高满意度并不是特色乡村建设带来的真正满意度。因此,特色乡村建设满意度反映在乡村振兴上的示范带动作用就弱。
5、产业认同感示范带动效应未显著发挥。理论上而言,产业认同感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地村民对本村产业的认可和赞同,这会影响到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认同感越高其建设意愿越强。海坪村与舍烹村产业认同感虽高,但并未能够有效转化为建设合力,带动乡村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发展程度不够,收入水平低,不足以吸引中青年劳动力返乡。部分村民虽通过集体资产分红获得收益,但产业发展有限,收入水平并不乐观。据资料显示,两村依旧有7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汇聚人才力量加入乡村建设。因此,产业认同感并未对本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形成显著影响。
四、特色乡村建设示范带动效应提升策略
(一)以产业建设为中心打造特色乡村比较优势。其一,坚持推动以产业发展解决当地民生就业问题。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于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具有显著影响,特色乡村建设应当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做大做特做强。其二,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宣传企业家精神。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可自主设立创业启动资金,用于投资可行性项目,支持“新农人”创业计划,形成“美美与共”的产业发展环境。其三,适应市场新变化,保持创新活力。疫情之下,旅游业遭受重创,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坪村与舍烹村,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其他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保持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因此特色乡村建设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具备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才能独树一帜,独占鳌头。
(二)启动特色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形成新带动。当前阶段,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很难发挥出对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思路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农村建设模式中,导致基础设施的供给成为低效供给。新时期的农村地区需要注入建设新模式,尤其是在特色乡村建设区域,更要强化特色乡村建设的“特色”理念,不仅在居民建筑上形成地方特色,更要在公用基础设施上建出特色成效。因此,特色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仅仅参照一般标准,而应结合自身特色,深挖民族元素,以“微城市”进行系统打造,才能放大特色,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构建深度参与格局,充分培育本土人才。两村村民参与意愿和参与情况都未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村民参与意愿强与提供参与机会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扩大发展规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孵化本土优质人才,通过学历提升、以老带新、在线学习、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提升当地人口的整体素养;最后要多样化运用现代技术扩大参与度与宣传度,如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微博账号进行流量运营,定期更新建设动态,发布家乡建设话题,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感。同时,还可针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环境修复、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问题在线征集解决方案。以上将形成“线上+线下” “内部+外部”的有效参与的活跃生态。
(四)完善评价机制,巧用舆论影响力。评价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可以引导发展风向。因此,重视评价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巧用舆论以实现鼓舞人心、增强发展凝聚力的目的。第一,畅通评价渠道。由党委牵头拟定评价工作制度,建立一支专人工作小组,通过村委会、匿名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倾听民声。同时,建立共享监督机制,让评价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做到事事有回应。主动联系评价主体,获取评价详情,针对评价内容,做到及时反馈、迅速应对。第三,形成评价-分析-运用闭环。构建从评价、分析到运用的闭环模式,保证评价工作发挥价值。
(五)识别关键要素,强化作用效应。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决定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准确识别核心要素,强化其作用效应,才能获得发展。通过探索海坪村与舍烹村的建设经验,总结如下:一是重视宣传要素,拓宽国民知晓度。深挖文化底蕴和民族元素,赋予特色乡村专属记忆。走特色乡村品牌化路线,制定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做口碑。二是利用互联网,为乡村建设赋能。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当地游玩景点和节庆活动,吸引关注度。多头开展与携程、去哪儿、马蜂窝等的商务合作,全面布局宣传通道。致力于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特色乡村,提供智能旅游讲解、电商一键下单、VR民族服饰体验等服务。三是坚持厕所革命,守住环境底线。生态环境是特色乡村建设的基石,只有治理好乡村卫生,守住绿水青山,才能留住金山银山。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舒茵,张巧.云南特色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联动模式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0(02).
[2]孙广宇.体育强国战略下云南省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建设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 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育产业分会)[C],2022.
[3]陈博.陕西眉县特色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当代旅游,2021.19(25).
[4]孙鹏程.吉林省民族特色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20(20).
[5]刘杰.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的用地整治规划方法探析[J].西部旅游,2020(07).
[6]张慧.开放式创新设计战略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20.
[7]刘晓丽.基于资源禀赋的滨海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湛江市为例[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0.32(02).
[8]王耀.四川魏城镇:多措并举建设景美人和的特色乡村[J].乡村振兴,2022(01).
[9]谭海琪.科技赋农+三产融合打造佛山特色乡村振兴模式[N].佛山日报,2022-01-04(A03).
[10]孙慧楠,续笑嘉,冯丽.陕西省大数据与特色乡村旅游融合研究[J].乡村科技,2021.12(30).
[11]陈雪.中越边境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的思考——评《新乡建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9).
[12]黄德昕,王汀,吴颖.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巢湖特色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3).
[13]陈济洲.浅谈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中乡村旅游产品设计策略——以扬泰地区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为例[A]//第七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21乡村振兴与东方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21.
[14]王啸天.乡村振兴背景下昆明市特色乡村产业市场开拓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1.
[15]柴源源.“豫西倒盏村”特色乡村旅游文创设计活态调查与传承普及[J].今古文创,2021(02).
[16]潘宇静.海大集团:党建引领发展构建特色乡村振兴模式[N].中国证券报,2022-04-18(A06).
[17]陶俊梅.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特色乡村文化的意义与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1(22).
[18]闫旭.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发展独具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路径探究[J].现代农业,202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