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城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
第710期 作者:□文/张 红1 姜丽丽1 吴建楠2 时间:2023/8/1 11:25:35 浏览:405次

[提要] 城市间相互作用理论基础由等级制中心地理论到关系制流空间的转变,给城市网络研究带来新机遇。针对现有研究,基于关系数据的研究视角,梳理研究尺度与方法。研究发现:相关实证研究大多数基于单一或多元要素流关系数据,采用直接构建或模型转化构建城市网络,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测度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空间尺度多元化扩展;国内研究区域层面主要聚焦于城市群间的联系。最后,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以期推动研究体系完善。

关键词:流空间;城市网络;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编号:LH2019D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41801112);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HSDSSCX2022-09)资助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9

引言

流空间是指围绕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核心要素,基于流动所运作的交互性动态空间。其中,流空间的要素流(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与场所空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空间组织模式的本质。目前,一些学者对流空间及城市网络结构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其内容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来定性研究流空间相关理论,而通过定量方法开展国内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近年来,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在各学科领域广泛运用,这为定量分析城市网络研究文献提供了新思路。学者们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旅游流、创新网络、交通地理学和企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等有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及进展。为此,系统梳理由中心地理论到流空间理论的演化,基于不同要素流城市网络研究视角以及流空间背景下城市网络研究尺度与方法,展开对城市网络实证研究主要进展的分析,探讨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从中心地理论到流空间的转向

中心地理论起源于城市区位论,是早期城市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心地模型是其系统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德国地理学家W.Christ ller1933年用演绎法推导出市场区域六边形空间组织结构;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A.L sch推导出相同六边形区位模型。中心地理论探究了一定地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关系以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城市间关联网络影响着以等级制为核心的各城市中心地,需将其置于城市网络体系和宏观经济图景中。美国社会学家Manuel Castells1989年首次提出“流空间”,并将其定义为“物质流动不需地理区位相邻也可实现时间共享的社会实践物质组织”。其核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以及通过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所,要素流相互作用影响,共同推进流空间演化和发展。城市网络研究将各城市作为节点,突出城市节点间的“连接”和“关系”,拓宽被地理条件限制的联系范围,推动区域空间研究视角逐渐由城市体系向城市网络构建转变。与立足于空间组织向心性的中心地理论不同,流空间理论注重城市作为网络节点的结构位置、所发挥的功能属性及在网络中所承担职能的研究。

二、城市网络实证研究主要进展

(一)基于关系数据的城市网络研究视角。从关系数据视角可将现有实证研究分为两类:一是基于某单一要素城市间关联数据测度网络结构特征;二是基于具有相似性质或差异较大的多要素流综合对比。通过对实证研究中关系数据视角进行分析,深入推进对城市节点的识别以及对不同要素网络特征的研究。

1、单一要素流视角。交通运输网络是形成城市网络系统的必要前提和物质条件。“流空间”视角下,交通网络结构大多数基于航空流、铁路流及公路流等交通流要素建立。其中,基于航空关系数据分析全国城市网络的研究起步较早,以及基于铁路旅客列车班次和公路客运班次对省际或县域交通网络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客运网络能够反映地区间经济联系,货物运输网络和沿海港城运输同样也能体现区域空间网络组织结构。然而,随着基建提速时代到来,交通网络研究逐渐转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所形成的高速路网。但在交通运输网络实证研究中,对于运输上限和上座率参数替代能否反映实际流量,以及运输距离和海陆状况对运输方式的影响等问题仍有待探讨。

随着社交媒体网络逐步成熟,城市地理学者以无线网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等为空间载体,通过百度搜索指数、手机通讯数据、腾讯QQ群及微博用户网络等为表现形式的信息流要素定量研究城市网络体系。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和社交媒体网络定位数据记录用户位置及其迁移,能够减少通过传统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人口流动数据时所存在的主观性强、数据获取成本高等问题。但仍存在数据所覆盖的人群范围较小、大数据的低价值密度特征受限等问题。城市经济网络联系通过企业组织关系与区位策略构建,学者们对此的有关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内部不同级别垂直机构,例如对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联系的测度,但是很少考虑不同行业企业间合作的外部横向联系。

仍有其他“要素流”可作为关系数据进行探讨。例如,保障其他要素流动的资金流,国内学者金彪等以手机交易分析省域信息流和资金流空间差异;陈晨等分析东北资金流视角下城市网络分布特征。又如,创新网络和知识流动网络,周锐波等基于发明专利研究我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孙宇和彭树远基于专利申请数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并研究凝聚子群特征及其发育机制。

2、多元要素流视角。不同类型关系数据获取方式及含义并不一致。交通流通过航空、铁路及公路流反映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信息流基于定位信息数据体现城市综合实力;企业组织联系展现区域竞争和影响力。而多元流是综合多个性质差异较大的关系数据,如信息流与交通流组合、百度指数数据和企业网络数据组合等,综合对比探讨节点间联系属性和网络结构特征。

(二)城市网络研究尺度与区域。在流空间背景下,区域发展更依赖于关系数据构建的关系网络,要素流所触及的空间不再仅限于城市腹地,而是向国土空间、全球等尺度不断扩展。国内区域层面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群间的联系,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而小尺度则是针对城市内部网络结构的研究,例如通过银行网点构建城镇网络空间结构。

(三)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体系

1、城市网络构建方法。城市网络构建方法可分为直接构建和模型转化,如表1所示。直接构建城市网络是指:通过二值化简化有无联系属性;直接用数值和频数累加计算强度属性;当多元流数据对比时,需归一化预处理强度数值,然后利用城市间可量化联系直接构建出城市网络;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始发地-目的地(O-DOrigin-Destination)直接累加。而模型构建则是通过城市人口、GDP等属性数据构建引力模型模拟城市间联系强度,以及基于不同级别企业分支机构地理分布数据构建连锁模型。(表1

2、城市网络分析方法。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探究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对于节点地位是通过对个体网络中心性来分析,包括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整体网络特征则是用平均最短路径、集聚系数、网络密度、网络效率与网络等级度等指标来测度;对于社区结构,主要通过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模块度刻画。

然而,现有研究中所构建的网络通常为加权网络,以上方法在具体进行计算时由于技术局限性,常常将加权网络进行二值化处理,使之转变为无权网络的属性数据,从而达到运算目的。对于具有权重的网络,仅能计算加权联系强度,或者将加权网络数据二值化为无权网络数据再分析,然而这样将会导致网络中所涵盖的数据信息丢损以及研究结果的精度下降。如何更好地测度加权网络是目前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从“中心地理论”到“流空间理论”城市间相互作用理论基础的转向,使得区域发展不再依赖等级制中心性结构,而是关系数据所构建的城市网络。相关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要素流视角的关系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其中交通流通过航空流、铁路流及公路流反映城市间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信息流通过百度搜索指数、手机通讯数据等位置信息数据体现城市综合实力;企业组织关系与区位策略构建能够展现区域间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资金流、知识流网络研究为探究影响城市间关系因素提供了新视角。要素流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区域不再仅限于城市中心地,而是在更大尺度上产生作用,并不断向国土空间、全球等多元尺度扩展。而国内研究区域主要聚焦于城市群间的联系,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

(二)讨论。现有实证研究利用城市间可量化联系构建城市网络,识别城市节点联系属性,辨析不同关系数据要素网络特征,形成了网络属性测度、网络关联与空间网络化等方面较为系统的方法论,但在数据方法以及深入探讨演化机制方面仍有发挥的空间。首先,对于采用大数据进行参数替代能否反映实际流量仍有待商榷,同时在实证研究中缺乏对不同行业企业间横向合作所形成的城市网络的研究,也应加强对城市间知识流动和创新合作的研究。其次,对于城市网络测度尺度和方法,应从全球宏观层次、中观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城市内部微观功能区多层网络耦合,并结合复杂性科学和深度学习等构建新模型,更有效地识别有向加权网络特征。此外,可将城市网络作为研究视角,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一体化治理等重要理论研究相结合,并深化对其影响因素及形成演化机制的研究。 (通讯作者:姜丽丽)

(作者单位:1.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MANUEL C.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Wiley Blackwell2009.

2]高鑫,修春亮,魏冶.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2704.

3]杨延杰,尹丹,刘紫玟,黄庆旭,何春阳,吴康.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08.

4]王垚,钮心毅,宋小冬.“流空间”视角下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6.

5BIAO JWUHENG YXUAN LJINMING SXING W.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pace of flowsJ.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21.1413.

6]张红霞,苏勤,张影莎.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外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4.

7]骆登山,明庆忠,韩剑磊,刘安乐,史鹏飞,邹建琴,朱婕.中国旅游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3303.

8]邹琳,曾刚,司月芳,朱贻文,陈斐然.创新网络研究进展述评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8.3304.

9]顾伟男,刘慧,王亮.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

10]王帮娟,刘承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研究进展比较——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1.

11]盛科荣,张红霞,佀丹丹.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8.3302.

12]胡国建,陆玉麒.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09.

13]李万辉,张文德,陈振标.我国城市信息化发展现况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012.

14]黄益军,吕庆华.中国创意城市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析——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01.

15]毛沥悦,冯朝军.“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2.

16]王海江.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D.郑州:河南大学,2014.

17WALTER C.Central locations in southern Germany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the regularity of the dif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Habitat1933)[J.CYBERGEO-EUROPEAN JOURNAL OF GEOGRAPHY2005.

18]陈恺勤.“流空间”视角下杭州都市圈空间网络结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1.

19]王士君,冯章献,刘大平,张紫雯.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视角和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

20]金彪.流空间时空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21]曼纽尔·卡斯特,王志弘.流动空间[J.国外城市规划,200605.

22]鲁志辉.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及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23]马丽亚,修春亮,冯兴华.多元流视角下东北城市网络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9.3908.

24]张宏乔,万年庆.多要素流视角的中原城市群流空间网络研究[J.城市学刊,2020.4101.

25]胡国建,陈传明,金星星,王强.中国城市体系网络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9.7404.

26]于涛方,顾朝林,李志刚.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基于航空流视角[J.地理研究,200806.

27]陈维肖,刘玮辰,段学军.基于“流空间”视角的铁路客运空间组织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20.3910.

28]雷菁,钟业喜,冯兴华,吴思雨,钟玉婷.基于交通信息流的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性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1.4108.

29]刘权毅,詹庆明,刘稳,杨晨.基于铁路客流的湖北省城市网络关联与空间组织结构特征[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05.

30]赵映慧,姜博,郭豪,梁凡,张雪松.基于公共客运的东北地区城市陆路网络联系与中心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02.

31]冯兴华,修春亮,白立敏,文玉钊.基于公路交通流视角的吉林省城镇中心性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01.

32]高鑫,段德忠,高阳,修春亮.重庆市区县货流关联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2-2016年高速公路货车数据的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1.4102.

33]郭建科,秦娅风,董梦如.基于流动要素的沿海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J.经济地理,2021.4109.

34]郑龙飞,顾伟男,龙奋杰,张苏.不同流视角下的贵州省空间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0.4006.

35]李苑君,吴旗韬,张玉玲,张虹鸥,方顺,金双泉.“流空间”视角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广东省为例[J.地理研究,2021.4008.

36]王姣娥,杜德林,金凤君.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空间级联系统比较与地理空间约束[J.地理学报,2019.7412.

37]郭倩倩.流空间视角下的西北城市网络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38]杨亮洁,任娇杨,杨永春,潘竟虎.尺度重构视角下中国城市多元网络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21.4109.

39]王少剑,高爽,王宇渠.基于流空间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08.

40]刘耀彬,孙敏.基于信息流的工作日与节假日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比——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21.4105.

41]邱坚坚,刘毅华,陈浩然,高枫.流空间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网络格局——基于信息流与交通流的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2019.3906.

42]董超,修春亮,魏冶.基于通信流的吉林省流空间网络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04.

43]赵映慧,谌慧倩,远芳,项亚楠,赵艺维,严程棋.基于QQ群网络的东北地区城市联系特征与层级结构[J.经济地理,2017.3703.

44]王波,甄峰,席广亮,钱前,吴乘月,张浩.基于微博用户关系的网络信息地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02.

45]张艺帅,赵民.东北地区及其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网络关联研究——基于企业联系[J.城市规划,2018.4211.

46]杨雨,盛科荣.中国城市网络关联格局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企业网络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06.

47]陈晨,修春亮.流空间视角的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4.

48]马海涛.基于知识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6.3611.

49]周锐波,邱奕锋,胡耀宗.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多维邻近性机制[J.经济地理,2021.4105.

50]孙宇,彭树远.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凝聚子群发育机制研究——基于多值ERGMJ.经济地理,2021.4109.

51]任会明,叶明确,祝影.基于教育网络的上海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08.

52]孙桂平,韩东,贾梦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4.

53]涂建军,毛凯,况人瑞,李南羲.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城际客运联系网络结构对比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01.

54]王钊,杨山,龚富华,刘帅宾.基于城市流空间的城市群变形结构识别——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3709.

55]李苑君,吴旗韬,吴康敏,王洋,张虹鸥,邹志鹏.“流空间”视角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02.

56]武前波,刘星.金融联系视角下沿海发达地区城镇网络空间结构研究——以浙江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86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