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薄其文 杨永淼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对乡村振兴审计研究热点进行梳理综述,发现存在实施路径未经实践检验、理论体系不成熟、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缺位等不足之处;预期未来乡村振兴审计研究围绕实务案例、振兴产业、农村生态、村居文化、协同审计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乡村振兴审计;政策跟踪;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F323;F239.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14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国家审计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国家监督系统的组成部分,兼有预防、揭示和抵御效能。乡村振兴审计以国家审计为主体,是乡村振兴政策切实落地的监察者。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财政扶持资金不断增加,乡村振兴审计的监督作用愈发凸显。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乡村振兴审计这一热点问题,研究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体系、实现路径以及绩效审计评价等。本文对乡村振兴审计研究热点进行梳理总结,寻找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力图探究乡村振兴审计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服务于乡村振兴审计研究。
一、乡村振兴审计文献综述
(一)厘清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体系是后续研究的奠基石。首先,知晓“谁来审”。李敏提出构建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以及社会审计“三维一体”乡村审计模式,即以政府审计为主体,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及社会审计三者有机结合,合力推进农村发展。李视友认为乡村振兴审计具体执行机构囊括乡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乡镇政府下设审计部门、对县级审计机关报告的乡镇或农村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其次,明确“审计谁”。郭艳英依据委托代理关系明晰审计客体有村党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委会及其领导人。再次,“审什么”。刘国城等认为乡村振兴审计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非简单的农村财务状况,具体包括政策精准落地情况、资金管理、项目监控等。最后,要明确“依何审”。宋心认为农村审计标准包括两大类:一是法律法规等通用标准;二是区域性的非通用标准。
(二)乡村振兴绩效审计工作是乡村振兴审计的关键内容。寇永红和吕博认为脱贫时期政府绩效审计存在重视程度低、审计范围受限、公开程度不足等问题。马晓强发现乡村振兴阶段下实务工作中审计机关偏向选取相对成熟的某项涉农资金开展简易的经济性审计,绩效审计覆盖范围受审计资源、审计方式等限制仍然不高。孙居莲指出涉农专项资金审计要注重绩效目标制定和实际执行情况,推动合规性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乡村振兴绩效审计不仅局限于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应包括项目的前期计划、建设质量、使用效果、后期管控等各方面。吴江和金强提出对体育项目开展前期审计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模糊笼统的绩效目标。
(三)政策跟踪审计是乡村振兴审计的确切定位。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切入点,丁时勇等指出跟踪审计嵌入点可以是全程跟踪、某一关键或异常环节或者适时介入。朱智鸿、王晓红和史向军认为政策跟踪审计应全程化。事后审计是一种无法有效监控风险的追补措施,推动事后审计转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何瑞铧等认为事前介入审计评估以掐断环境污染的风险萌芽。事中审计具有实时监督和及时纠偏的功能。章莹提出利用实时商业智能监管预算资金的实时动向。事后审计要加强对结果的揭示与利用,压实推进问责机制。李涛和吴彧端提出要向村民提供通俗易懂的报告,要反映广大村民最为关注的问题。王雯婷认为推动审计部门与司法、纪检、巡视组等有关部门协作,达到问责全覆盖,协同监察无缝隙。
(四)独立性是乡村振兴审计的灵魂。陈建萍和朱朝晖认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农审站模式在权限界化、组织设置上欠缺独立性和权威性,致使审计虚化和监督空位。部分学者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审计模式,更有效发挥国家审计的主体监督作用。王秀菊提出农村审计经费来源由财政部门转为审计业务本身所获来保障审计资金的独立性。杨雪滢提出异地交叉审计预防地方领导权力干预审计。刘亚男认为审计组织形式可转为受县审计机关直接领导的乡镇审计站,深化股份合作制,创立接受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
(五)大数据技术是乡村振兴审计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审计涉猎项目多、资金量大、地域广,加之政策跟踪审计要求全过程性和完整性,审计难度大,大数据技术应用势在必行。大数据技术促使国家审计边际和国家治理主体范畴延展,实现数据共享与网络协作,强化协同反腐功能。秦荣生提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使小数据审计模式向高效数据审计模式转变。利用大数据打破层级和行业壁垒,整合信息并且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赵怀宇和佟林杰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精于数据探求、解析、整合的数字化人才。
(六)扶贫审计仍是乡村振兴审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扶贫审计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比如,李晓冬等基于审计结果公告研究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徐杰和杨晓倩利用BSC和模糊积分法开展云南省农村扶贫绩效审计评价。2020年底我国脱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但是扶贫工作并没有结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要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订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2022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提出“巩固住再往前走”。李晓冬等指出要把扶贫审计的侧重点从精准扶贫监管转为对稳固和延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项目及资金的把控。新时期开展审计工作要沿袭扶贫时期的好做法,同时适时转变审计重点领域,逐步搭建符合国情、多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标评价体系。
二、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第一,众学者对乡村振兴审计作出初步的探究,为乡村振兴审计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具体涉农项目,或是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阐述审计困境并给予改进路径;乡村振兴审计理论要素体系构建,囊括审计要素、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审计模式等;旅游、体育等重大专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开始探索审计如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二,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研究方法多为规范研究,实现路径构建存在同质化的特点,且有效性未能经过实践检验;乡村振兴审计理论要素研究尚未成熟,尤其是审计内容因乡村自身复杂性和涉猎范围广而罗列不齐全、审计客体范围有待进一步商榷;乡村振兴相关绩效审计尚未能够建立起科学的、完备的、普适性的指标评价体系;协同审计、项目后期管控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研究展望。目前,我国学者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正结合脱贫攻坚审计经验向乡村振兴新时代审计迈进。2022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50亿元,同口径较2021年增长5.4%,乡村振兴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乡村振兴审计研究尚有较大空白,呼吁审计学者及审计实务工作者研究和探讨。
1、基于实务案例的乡村振兴审计研究。选择某一区域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实务研究,了解当地的乡村振兴政策、项目过程、资金链以及具体审计工作,具体区域可以是相对落后区域,也可以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振兴试点区,还可以是土地资源繁杂、财务制度健全、资源禀赋特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学者要与实务审计人员深入沟通与合作,动态监测区域政策执行的偏差,聚焦于实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热点,制定更贴合实际、更具操作性、更具效率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逐步完善乡村振兴审计实施路径,从实务上升到理论,推动乡村振兴理论框架构建。例如,众多学者提出乡村振兴审计工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数据,并且构建大数据平台,而鲜有学者研究如何及时识别和科学衡量该风险,如何影响审计资源配置以及审计成本与审计效率是否匹配,这些需要利用实务数据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生态、文化审计将成为研究热点。资金是乡村发展的“血液”,是项目落地的关键,今后学者仍然会以资金为路线开展多视角审计研究,但也会有更多新的研究视角。乡村振兴战略担负“产业兴旺”任务,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焕新活力,审计监督助力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产业审计以实现“农业强”和“农民富”为基本尺度,以“资金链条”
“民生效应” “产业效益”为主线,重点审计内容有振兴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带动就业率、收益分配、绿色生产及产业发展模式。“减排固碳”新形势下,乡村生态审计的主要内容为村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生态优势转化。基于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垃圾分类等环境痛点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例如可尝试借鉴ESG投资评价体系构建村居环境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恰当利用区域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动力,审计工作应当首要关注生态产业发展是否背离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除此之外,生态资产价值、建设及修复成本、监督保障机制也是审计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乡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各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人口年龄结构等都存在差异,农村文化建设衡量难度较大,村居文化审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村民访谈、实地观察等形式了解村民主体意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村领导的认同感以及村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感知情况。
3、协同审计问题进一步细化研究。首先,社会审计协同和监察部门协同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社会审计协同可以增强审计力量,延展审计覆盖面,监察部门协同能够优化审计利用结果,更好地督促问题整改,可以检验两种协同力量是否提升了审计效果,审计效果的衡量可选择审计的覆盖率和审计问题的数量。针对社会审计协同而言,可以进一步研究社会审计的定位和利用,譬如可介入审计项目的性质,介入审计项目的时点、是否需要再监督及如何监督,以何种形式报告、承担何种责任、如何披露该利用等。恰当的监察部门介入时点既能够实现信息有效沟通,又能够促进审计结果充分利用。监察部门介入的时点,可以是实时双向沟通,例如探索构建信息交互平台等方式,也可以是发现审计师认为应当沟通的事件时,例如违法乱纪行为。其次,可以尝试村民协同,村民相比审计人员更了解村中具体事务,建立村民与审计人员的沟通机制,以获取更多有用信息。除此之外,可考虑不同职能部门、上下层级的协同,乡村振兴审计涉及领域较多,仅仅依靠审计部门无法获知某区域的全貌,例如利用农牧部门获知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业机械相关资料,利用生态环境部门获悉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乡村环境整治情况,详尽的协同内容有待近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
[2]李敏.构建支持“三位一体”乡村治理的审计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2).
[3]李视友.农村审计模式及其评价探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1(02).
[4]郭艳英.国家审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机制建构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1(12).
[5]刘国城,高春晗,李庭燎.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研究——基于功能定位和实现路径的视角[J].财会通讯,2021(17).
[6]宋心.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审计要素研究[J].会计之友,2021(04).
[7]寇永红,吕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2014(04).
[8]马晓强.深化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探讨[J].审计月刊,2018(10).
[9]孙居莲.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提升对策研究——以滨州市为例[J].审计与理财,2022(03).
[10]吴江,金强.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体育资金审计困境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20(07).
[11]丁时勇,朋薇,陈永康,等.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与内容界定[J].审计月刊,2013(03).
[12]朱智鸿.政策跟踪审计作用及路径探析[J].财会月刊,2016(21).
[13]王晓红,史向军.新时代国家审计服务乡村治理路径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01).
[14]王建红.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审计优化策略[J].山西农经,2021(13).
[15]何瑞铧,廖金锋,朱灵通.乡村振兴视角下环境审计的治理价值研究[J].会计之友,2020(10).
[16]章莹.大数据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审计中应用[J].新会计,2021(03).
[17]李涛,吴彧端.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J].财会通讯,2020(03).
[18]王雯婷.后脱贫时代扶贫政策绩效审计态势分析[J].审计月刊,2020(08).
[19]陈建萍,朱朝晖.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制度变迁及路径创新[J].财经论丛,2009(04).
[20]王秀菊.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审计要素研究[J].农家参谋,2021(11).
[21]杨雪滢.精准扶贫资金审计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0).
[22]刘亚男.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2022(02).
[23]黄越,李娇.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农村审计的作用机理剖析[J].财会月刊,2020(23).
[24]靳思昌.大数据背景下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J].财会月刊,2016(12).
[25]秦荣生.区块链技术在会计、审计行业中的应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7(07).
[26]赵怀宇,佟林杰.数据赋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索[A]//智启雄安——第九届公共政策智库论坛暨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21.
[27]李晓冬,马元驹,南星恒,等.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理论基础、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基于审计结果公告文本分析的证据[J].理论月刊,20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