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探索
第711期 作者:□文/宁宇新 魏佩云 时间:2023/8/16 14:14:13 浏览:551次

[提要] 数字化时代给财会行业带来重大变革,财务智能化已成为一种新模式,对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也提出新要求。本文首先将财经类、理工类和综合类三类院校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分析,进而建构符合高校未来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范式,以推动高校培养出更符合数智化时代背景的人才。

关键词: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3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财会的工作方式,极大地冲击着现有的财会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在此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积极应对数字转型带来的挑战,纷纷开设智能财会方向专业或实验班。因此,各高校教学要适应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革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时代背景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现状

(一)各高校开设智能财务(会计)方向专业或实验班情况概述。本次调查了22所开设智能财务(会计)方向的高等学校,其中“985”院校有3所,“211”院校有5所。财经类(含商业类)大学有9所;偏理工类的综合性大学有4所;参与数字化会计与财务人才培养的国家会计学院有2所。从我国整体高校数量来看,开设智能财务方向班的学校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尽管大家都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创新对会计与财务工作有巨大冲击,但在如何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却远远未达到共识,更多高校还处于观望中,或许是等待其他高校实验成果落地,以及整个社会对智能财务人才需求有切实体现才会行动。22所高校中,在本科层次设立智能财务(会计)方向班的院校有12家,在研究生层次设立智能财务(会计)的院校有15家,其中8所学校同时在本科和硕士层次设立了智能财务(会计)方向班。

(二)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1、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性。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是较为微观的概念,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财经类大学侧重于培养智能财务决策型人才,以能够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为方向,与会计学科和智能分析技术深度结合,如天津商业大学将智能化管理决策能力及运用培养制定于培养目标中;山东财经大学以“培养能够运用智能化工具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为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信息的会计人才”为培养目标。而理工类大学侧重于培养开发型人才,如重庆理工大学培养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综合类大学偏向于培养运营规划型人才,如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具备统筹规划能力的人才。二是培养要求的差异性。财经类院校因为具备相对专业、完善的培养体系,故在培养要求的制定方面更加详细。如,广东财经大学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等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包括知识获取和应用能力;素质要求包括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而其他两类院校的培养要求更注重提高综合能力,如南京理工大学要求学生能够基于数据分析能力为组织提供决策支持;浙江大学要求学生能够胜任智能财务系统开发、设计、应用等创新工作。三是课程设置的差异性。财经类大学增设了大数据与财务决策等决策类课程,如南京审计大学开设了大数据财务决策综合实训等课程。理工类大学增设了管理会计与Excel高级建模等创新类课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增设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重庆理工大学增设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课程。而综合类大学的课程设置更注重与前沿结合,如浙江大学开设价值管理与全球资本市场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会计经典技能与前沿技术课程等。

2、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相对较为宏观的概念,而一个高校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以及实践平台的优劣都影响着培养方案的具体制定。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六所院校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相比于其他两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在专业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强,其主要依托于自身高校资源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如,山东财经大学在校外企业的协助下主办了“智能会计大讲堂”,同时开展大讲堂系列活动来培养师资力量;南京审计大学委派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进行跨院系教学。理工类院校则主要依托于校外技术先进企业进行培训,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安排教师前往财务共享中心培训、学习财务机器人使用,并参观金蝶、用友等技术先进企业。而综合类院校主要通过与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及学术交流来增强师资力量,如浙江大学与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保持着活跃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二是实践环节和实践平台搭建的差异。关于实践环节方面,理工类大学建立了智能会计创新实验平台和专业教学实验室。综合类大学中,浙江大学与杭州审计局共建教研实践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与用友、德勤等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设立智能会计教学基地。而财经类院校更注重构建实验课程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体系,如南京审计大学为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而设置学分奖励等。(表1

关于实践平台搭建方面,大体分为校企、校校合作两类。财经类院校侧重于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如山东财经大学除了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外,还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天津商业大学与天津证监局、上海证交所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期在投资者教育方面深度合作。而其他两类院校均开展了校企、校校合作,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浙江大学与安丰创投、物产中大的支部开展“三结对”活动来深入企业实践。

二、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数字化转型不到位。面对当前时代背景,培养掌握数智化技能的财务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然而就目前已开设此专业高校的具体实践教学来看,可以发现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财会课程与智能技术融合类课程,但是却未剔除落后的专业和实训课程,并且对学校新配备的数字化工具难以综合地运用到课程中。此外,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处于财务软件操作教学层面,对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重视不足,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仍旧较为匮乏。而当前企业迫切需要数智化财务人才,这就容易导致培养出的财务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有很大差距。

(二)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足。目前,高校教师虽然掌握财务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对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了解较少,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实操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历,难以进行与企业财务相融合的实务操作教学。此外,高校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材+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模式,没有结合智能财务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当前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尚不能满足数智化时代的教学要求。

(三)实践环节搭建不完备。智能财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当前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往往设置大量的理论教学课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使设置了专业实践课程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且相应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也不够完备。此外,高校会计类软件仍局限于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未充分利用当前智能财务系统资源来分析、处理相关业务,同时没有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教学。总之,目前高校在实践环节方面没有为学生提供完备且多元化的平台。

三、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范式”建构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范式”建构路径应主要围绕“财务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来开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当前的财务环境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财务开始向管理会计职能以及其他衍生职能方向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高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培养方向,并将培养目标作为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向导。同时,培养目标的转变要符合国情,要建立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发挥会计内外职能作用。因此,未来高校需要以“具备智能财务决策思维逻辑、智能会计开发思维逻辑以及统筹规划能力”为智能财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出具备战略思维和与国际前沿视野相结合的高水平智能财务人才。

(二)推动课程数字化转型。在课程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当综合利用数字化工具,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借鉴相关企业数字化工具应用成功的经验,先将主流实务经验和技术应用带入到课程教学中,再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逐步推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生成。同时,对于增设的数智类课程与财会课程知识重叠的部分要进行合理地增减调整,并剔除落后的课程内容。此外,各高校还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增设第三课堂,加强对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课程的深入学习,如聘请优秀的实务专家进行实践讲座,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会计”的应用实践课程,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

(三)加强优质师资团队建设。随着大数据在财务会计中的不断推进,数字型财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教师团队的建设。就目前高校财会教师而言,都是硕博学历的高端知识人才,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对财务人才数字素养的培养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就需要加强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采取轮岗教学制,安排教师接受长短期的计算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此外,高校教师可以深入企业,积极主动参加线上线下的财务理论培训,熟悉财务行业新动态,以确保自己紧跟数智化时代发展步伐。

(四)优化实践平台搭建途径。在人工智能财会变革的背景下,复合型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加快建设与企业合作的实训教育基地,将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以提供更多就业前景;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将国外优质资源搬入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自身也有必要创建与智能财务核心课程相关的实验平台或仿真模拟实习平台,如将大数据与智能会计、大数据财务等课程在实验平台进行,以提供场景化训练。此外,为深度融合产学研的教育模式,高校需鼓励师生深入拥有先进软件的企业进行交流实践,从而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源。

总之,各大高校设立智能财会专业,计算机与会计学科深度融合的人才是财会专业向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也将出现许多新型的职业岗位,如未来数据分析师、财务系统构建师以及风险管理师等。基于当前背景,传统的做账工作将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正在兴起的智能财务领域属于学生就业新领域,而具备智能分析技术的财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无疑更具优势。当前社会对拥有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财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高校智能与财务交叉融合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对于出现的财务转型现象,各大高校需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智能财务技术对财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通过比较部分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总结出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范式的建构路径,从而培养出具有财务数据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财务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宁宇新,沈彬.基于STEM的智能财务专业人才能力框架及实现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2.

2]朱晓君,徐玄玄.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2221.

3]刘张发.智能财务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新余学院学报,2021.2601.

4]刘孟飞,刘曾连,奉洁.产教融合:智能财务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1.

5]王昕.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9961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