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双向互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泰州市2021年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耦合机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泰州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高水平耦合,但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从行业来看,企业自主内外生动力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呈现“战略新兴企业高、传统企业低”格局。为此,从进一步认清自主创新发展实质、找准内外生动力融合发展切入点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等角度为泰州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耦合机制
基金项目:2022年泰州市软科学项目:“泰州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耦合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2月8日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也是自主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自主创新不仅要注重“量”的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提升。泰州引进领军创新企业的能力相对周边发达区域还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更大程度地激发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研究
1、自主创新。Farrell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不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创新的一种方式”。陈劲认为自主创新是指自主技术创新。谢燮正、彭纪生都认为自主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李磊指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具有互补关系。吴贵生认为自主创新要在创新主体主导下。王婷认为狭义上的自主创新就是自主技术创新,广义上的自主创新涉及技术、制度、组织等系统性创新活动。史云霞认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是自主创新的两个必要条件。尹赟认为自主创新是在创新主体主导下,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其他与创新主体利益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2、耦合机制。耦合是各系统通过良性互动所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动态关联,可促进整个系统从无序状态调整为有序状态、从低级阶段优化为高级阶段。“耦合分析”实质上是通过跨界融合打破线性、均衡、确定的传统思维模式,找到种种复杂的非线性、非均衡和非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耦合机制研究。Lin.N发现创新支持、员工素质及知识积累对企业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刘朝臣等认为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的源泉。涂成林、易卫华认为科技资金投入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黄攸立等认为人力资源、科研资金等资源投入强度,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成果转化效率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姜霄认为,投入、产出、政策环境等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许培源、张华指出投资和贸易环境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魏巍从投入、产出和环境三个方面来衡量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系统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资源投入、企业创新文化三个方面,外生动力包括政府支持系统、市场动力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三个方面。
(三)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机制图谱。自主创新动力耦合机制是内生动力系统和外生动力系统内各主体发挥作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两种动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生动力驱动外生动力发展,外生动力保障内生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通过相互作用和联系产生协同放大效应:外生动力为内生动力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和支持引导,内生动力是外生动力的驱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两个系统双向促进、协调发展。
二、泰州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研究方法
(一)研究变量及测度指标。本文以企业家精神、企业资源投入、企业创新文化三个内生动力要素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动力牵引、社会合作三个外生动力要素作为变量设计企业自主创新指标体系,并从客观角度对各指标进行评价。
(二)研究模型。利用熵值法来确定衡量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熵值大小反映了指标变异程度。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耦合机理进行探索,主要对两者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进行分析。
三、泰州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实证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发展水平分析。泰州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水平和外生动力水平均不高,分别在0.181~0.711之间和0.065~0.513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85和0.323,内生动力水平明显高于外生动力水平,是由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明显认识到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作为泰州代表性中小企业,内生动力水平和外生动力水平均最高,而包装服务最低;医疗制药、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物科技、精密制造等自主创新内生动力水平较高,外生动力水平也高;而相对传统的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包装服务等自主创新内生动力水平较低,同时外生动力水平也低。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综合协调发展水平。2021年,泰州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综合协调指数最高为化工及新材料0.612,超过0.5的还有医疗制药、新能源产业,包装服务最低为0.123,但耦合度却属于高等水平,说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动力系统处于一种虚假耦合的状态。各行业发展规律不同导致综合协调指数不一、对自主创新的要求不一。因此,针对自主创新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相对较差的行业,应加强引导和刺激,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和投入,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建设工作。
(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与协调水平分析。2021年,泰州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各中小企业类型中两大系统耦合度均高于0.6。其中,医疗制药、机械装备、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产业等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主要原因是泰州市坚持科技强市、制造强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突出“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
2021年,泰州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系统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医疗制药、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达到中级协调状态,机械装备、生物制药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却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原因在于机械装备属于泰州市传统行业,在政策、社会合作等外生动力积累较丰富,但企业自身不够重视,内生动力不如外生动力高。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自主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测评指标,并运用2021年泰州市中小企业有关数据对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耦合发展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泰州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属于高水平耦合状态,两系统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但虚假耦合现象在部分行业中存在。(2)泰州市各中小企业间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水平差距较为明显。综合协调指数、耦合度、协调发展度等表现出“医疗制药、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高,包装服务、食品加工等低”的现象,这不仅与行业自身的重视程度和发展要求有关,同时政府政策、社会合作、市场动力牵引等进一步拉动了资本、人才、资源等要素汇聚,从而进一步加剧行业之间的差异。(3)泰州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勉强协调,创新动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此高彼低,整体来看,内生动力水平明显高于外生动力水平。
(二)建议。(1)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方向,政策持续发力,强化自主创新鼓励与引导,加大资源投入,调动中小企业主体自主创新积极性,促进行业多元化发展。企业主体应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流服务产业闭环,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内外生动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2)认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质,掌握重点、有的放矢。针对性加强自主创新动力培育,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园区。做好企业自主创新知识技术、科研力量、财力物力等保障,促进保障要素转化为创新能力,并变现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进而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生产高效、管理先进的自主创新系统。(3)找准切入点促进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融合发展。引导创新主体找准产业融合点,系统整合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资源,建立健全企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促进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融合,破解“创新动力真空”;同时,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昆山新动力科技创新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arrell J.Integration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n a network[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02).
[2]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02).
[3]谢燮正.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程师,1995(05).
[4]彭纪生.论入世对中国技术引进的影响[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06).
[5]李磊.技术引进与R&D的关联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03).
[6]吴贵生,张洪石,梁玺.自主创新辨[J].技术经济,2010(09).
[7]王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以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8]史云霞.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9]尹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5.
[10]刘佳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11]武丽娟.垄断国企高管薪酬内外监管耦合对薪绩敏感性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0.
[12]刘朝臣,鲍步云,梁昌辉.论企业创新文化的价值观与创新行为[J].生产力研究,2006(05).
[13]涂成林,易卫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01).
[14]黄攸立,吴犇,叶长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子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01).
[15]姜霄.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广场,2012(03).
[16]许培源,张华.福建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4(01).
[17]魏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4(02).
[18]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