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五行人格理论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结合中国五行学说与西方心理学发展而成的本土化人格理论。五行人格理论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回顾五行人格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应用领域,总结当前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展望,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五行人格理论;五行学说;人格理论;管理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22年度项目(项目编号:XLJKJY2201A);2021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110616032)。通讯作者:古银华
中图分类号:C93;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2月7日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认为世间万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五种元素各有不同的属性,包涵五种基本动态:金(属肃杀、敛聚)、木(属生长、发育)、水(属于寒凉、浸润)、火(属炎热、破灭)、土(属和平、融合)。战国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邹衍整合以往零碎的五行思想,提出了一套整齐的五行说,他认为五行按相胜的原理转移,与世间朝代更替有相应的关系。并且五行与天、地、人息息相关、命运相连。比如,木星如果发生某种变化,地上的木类及属木的人也随即发生变化。古人认为五行理论能够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五行之间也相生相克、相互制衡协调。
“五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核心,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人民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以及其浅隐的文化感知以及人格判断。成中英是研究中国管理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引用基于易经的“五行管理”提出了C理论,指出“人在五行中,人就是五行造成的”,开启了五行理论与人的关系研究。五行人格理论是五行理论与人格理论的结合,是重要的本土人格理论,也是五行理论与人的关系中举足轻重的研究领域。本文对五行人格理论的先前研究做一个梳理,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或启发。
一、五行人格理论起源与发展
五行人格理论是以五行思想为基础所提出的人格理论,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各代学者对人的心理现象的重要阐释。最早提出五行人格理论的学者与时代已很难考证,学者普遍认为运用五行之说解释“人”时,五行人格理论便应运而生。《黄帝内经》和近代王凤仪先生被认为是五行思想和理论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依据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按照人体的内在性格与外在行为,甚至包括其对自然的适应能力等特点,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灵柩·阴阳二十五人》中运用五行归类学说将人分为“五形人”,“五形人”结合二十五音、经脉细分为“二十五人”,“二十五人”对人的论述更为全面,包括形色音貌、个性特征等多个方面。其中,不同“五形人”的个性特征各有偏重,例如“木形之人”的能力是“有才”,“土形之人”的价值观是“不喜权势”,这些描述是五行人格理论的雏形。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表1)
《黄帝内经》使五行理论纳入大众视野,“五形人”中对人的性格特征评价引发了之后学者们的思考,依据五行开始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推断。此后,经过历代学者们的完善,民国时期的王凤仪先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五行人格理论,这一理论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对应到人,分为木性人、火性人、土性人、金性人、水性人。五行存在于每个人,且五个要素并存,只是每个人的五行偏向各不相同。另外,王凤仪发现人的五行性中可以分为阴面与阳面。其中,阴面就是指人的一些消极懈怠的心理特性和不良的社会适应性,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关系等。五行性中的阳面是指人性中的乐观、善良的德行,也就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王凤仪不仅将人格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还将每种类型人内分为阴性和阳性,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表2)
简而概之,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古人把一切生命以及自然变化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基于此,诞生了东方化、本土化的人格理论——五行人格理论。与其他人格理论和心理学说相比,五行人格理论具有传统科学性、理论完备性、系统归纳性、简约易懂性和现实适用性五大优势。发展至今,该理论已成为颇具代表性的中国本土人格理论,并衍生出五种特质的性格特质表、身形特征表、养生表等,成为一个认识“人”的实用工具。
二、五行人格的应用
(一)五行人格与思想文化。《尚书》是最早对五行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解释的典籍,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随着时代变迁,五行思想在各代学者的努力下,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的《淮南子》、汉章帝的《白虎通》。此外,五行思想更多地体现在古人“崇五”的习惯,即古人常常把事物分为五个类别、五个方面、五个级别等,逐渐五行就成为了一种分类的哲学思想。
由五行衍生的五行人格思想渗透在我国社会文化、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多方面,其中最为广泛的是思想文化层面。我国对于五行人格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历代学者的研究,近年来在充分发扬“古为今用”精神的基础上,兼顾贯通东西方思想文化,以“中学为体”的理念,坚持“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将西方大五人格与我国的五行人格进行类比,开发五行人格的测量工具,丰富学术成果,开展思维碰撞,凸显学术价值。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五行学说无一不体现着继承和发展的脉络,也为后续五行人格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二)五行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源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塑造,通过自身改善、环境影响等方式拥有健康人格是大众所追求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人格研究都已应用于心理治疗或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应用以中医心理学为主。
我国五行人格理论以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王凤仪先生的理论为主要构成部分。王凤仪是“五行人格”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性理疗病”,结合中医学说中的医学思想,通过伦常教育和言语劝说治疗,类似于现代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解开心结,是极具特色的治病和劝善方式,以往研究表明其疗效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应。王凤仪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王善人”。学者研究发现,“性理疗病”在帮助大学生抵御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效。当前,心理健康测评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测试方法,一般是日常行为能力量表,包括焦虑、抑郁等综合量表,对深层次的人格特质测评较少。此外,当前心理健康测评对于成长背景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的被试者的测试结果有不可忽视的误差,这也是未来五行人格量表具备普适性的机会。尽管“性理疗病”学说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但通过科学、准确的方式使我们了解自身的人格结构具体为五行人格中的哪一类,以便探寻个体行为的深层原因,改善行为,才能更好地结合该学说治愈自我的心灵,充分发挥五行人格在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广中医心理学在临床的研究与应用。
(三)五行人格与人力资源管理。目前,我国人格测量工具主要为:一是在西方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二是在中国组织情境下开发匹配中国人特点的人格量表。近年来,人格测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应用广泛,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并逐渐普及。
当前对于人才的选拔呈现多样化考评,更多倾向于专业性、经验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对于人才的性格特点、动机情感等方面的测评还有待加强。其次,尽管当前人格测试普遍应用于人才选拔,但大多使用的是西方人格量表,或是在西方量表的基础上修订的本土化量表,目前较为常见的是MBTI职业性格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九型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等。因此,随着五行人格测量工具的探索和实践,运用五行人格量表对人才进行测评和选拔具有创新性,一定程度上更适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下的人才,并对这些不同类型人格的人才合理筛选和培养,追求人岗匹配、动态平衡。
五行人格不仅仅应用于人才选拔这一环节,更是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鲍俊逸将五行人格的管理哲学与管理职能联系起来,构建了五行管理人格的分类与层次,并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与评价,区分了在组织中“金木水火土”五大符号标志所对应的各层级人才的特征,提出了五行管理人格的基本假设和命题。五行管理人格也为今后管理人才与岗位匹配度测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不足、展望与总结
(一)不足。首先,五行人格理论的维度及其内容尚未统一。五行人格源自“五形人”理论。“五形”的几何形状描述不清晰、描述标准不统一,“五形人”的人格特征覆盖面较小、准确性有待确认,致使五行人格理论的各种基本的人格特征描述不充分且有些描述出现重复。并且部位之间关系不和谐,基本维度数目存在争执,主要争执点在“五形人”和“阴阳二十五人”学说支持“五行”即五个维度,而“五态人”学说支持“阴阳”即两个维度,但这些说法并未出现主流思想,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次,五行人格理论研究局限于西方人格理论的研究框架。迄今为止,我国对于人格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西方的人格概念和人格理论的框架下来进行的研究,但我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理解与西方差异较大。西方更强调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在我国的文化中,人格属道德规范的范畴。此外,在人格动力特质上,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个人是独立的个体,由自己决定行为的动机;而中国的人格动力是把个体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乃至舍生取义的集体主义精神。由此可见,在西方的人格概念和人格理论框架下对中国人的人格进行研究是不完全适合的,我们要用批判的、改革创新的思维和眼光来看待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格概念和人格理论,要从中国人的立场和视角对中国人的人格开展本土化研究。最后,五行人格理论的实证研究还十分欠缺。当前五行人格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由于尚未开发出有效的测量工具,对五行人格进行实证研究还十分鲜见。
(二)展望。首先,五行人格理论的资料与研究值得深入挖掘。五行人格理论是我国古代人格思想的集大成者,历史悠久,对于五行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未来研究值得找寻更加全面、更加详实的五行人格理论相关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的、合理的实证研究,为我国人格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和开拓新的视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五行人格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黄帝内经》中五行人格理论和王凤仪五行人格理论在今天仍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效用。对其进行管理学层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可以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研究提供一个新颖的课题。并且五行人格理论所提出的关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设想具有显著的科学性,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有着良好的匹配度,对于企业的人才管理与评价有现实作用。
(三)小结。五行人格的深入分析是现代科学研究分析人格的思想源泉,有利于管理人格的分类,尤其是《黄帝内经》中《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近代王凤仪先生所提出的五行人格。“五行”代表着显著的东方人格特质,虽说西方的研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的人格特质,但西方已有的人格测评研究结果依旧能为五行管理人格的理论初构提供灵感与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东方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发展,但此传统文化尚未有统一的人格标准,若能挖掘其中标志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质关键词并呈现到科学管理的平台上,无疑可以充分指导中国企业识人、选人、用人、育人与评人。已探索到五行人格与思想文化、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联系,要求研究者扩大实证研究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努力探索地地道道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后续研究将继续在中国管理哲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综合交叉学科背景下,探索东方组织文化中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与五行人格心理之间的关系,为优化企业人才选聘、培训、激励、评估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2.四川大学;3.成都理工大学;4.四川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贺娟.论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7).
[2]成中英,吕力.成中英教授论管理哲学的概念、体系、结构与中国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2(08).
[3]陈吉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周丽波.《黄帝内经》中个性类型的整理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5]蔡小卓,刘力红.浅述王凤仪性理疗病学说与传统中医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性[J].时珍国医国药,2001(09).
[6]陈福军.大五人格性格互补分组对合作学习“搭便车”行为的控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97(10).
[7]张国英.五行人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8]王彦.《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的优势与不足[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
[9]鲍俊逸.五行管理人格的理论体系建构[J].中国文化与管理,20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