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在高校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以及市场对岗位的需求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复杂严峻。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为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四平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后疫情时代四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研究”(编号:SPSK210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22日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陷入了困境。党中央及时做出了决策部署,准确判断了疫情的发展走势,科学地制定了有效防控措施,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两项重要任务,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提出了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工作总要求,专门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减少到最低。把“稳就业”
“保居民就业”摆在“六稳” “六保”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在后疫情时代,疫情时起时伏,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较之以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受全球经济下行及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为此,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寻求科学的方法来破解就业难题。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结构性矛盾加剧。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51.6%,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但随之而来的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也给就业市场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困难。202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大关,比上一年增加了167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历年最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而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源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则来源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受大环境影响,一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有些甚至面临破产风险。企业要保证发放员工工资的正常发放,还要完成日常的消杀、防疫等工作,这些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有的企业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为了节省开支,企业将进一步减少劳动力需求,使得招聘规模空前收缩。找一份事情做不难,而拿到一个满意的offer却不容易。据时代周报发起的2022春招市场调研显示,2022年毕业生中,只有不到40%的人获得了工作机会。目前的就业机会远远不能满足大批毕业生的需求,供求结构严重失调。
(二)招聘的形式发生改变。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在高校校园内举行的线下招聘会减少,相反许多企业和高校将线下的招聘会转移到了线上,采取云面试、云招聘的方式来考察毕业生,线上和线下招聘相结合成为未来企业校园招聘的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企业在线下招聘员工的岗位占总体不足30%,其余均为网络招聘。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时发现,接受和认可网络招聘这一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占63.25%,有36.75% 的毕业生则更青睐于传统的招聘模式求职择业,表明部分毕业生未及时转变传统的求职观念,在求职择业时显得较为被动。
线上招聘有着自己的优势,但由于线上招聘会基于网络这一情境,网络宣讲并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情况,学生对企业岗位要求认识不到位,降低了“人岗匹配”的准确度。对于一些艺术生而言,网络招聘也难以展示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业优势也因此而下降。同时,招聘企业难以全面考察应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向体制内卷。受疫情影响,由于风险等大量不确定因素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变得更加保守,更倾向于追求预期就业行业的稳定性。由于疫情对经济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影响,一些企业裁员甚至破产,失业率上升。因此,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出于减少风险心理会调整自身的就业观,由原来的开放意识变成了稳定至上的择业观,向体制内卷。表现为:在择业时更加倾向于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选择企业和创业的意愿显著下降,加入考公大军和考编大军,择业观念呈现出稳定性内卷的特点。
(四)“慢就业”增多。“慢就业”指的是一些大学生毕业以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待业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就业选择的现象。据统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逐渐成为“慢就业族”。
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发展放缓对就业产生了直接和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供求发生了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在短期内相应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多种因素影响,上一年未能及时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再次加入继续择业大军,继续与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毕业生被迫成为“慢就业”群体。
(五)高校毕业生心理压力加大。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较之以前得到很大改善,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即将毕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毕业生既要参加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毕业实习、实践等,还要参加招聘会加入找工作大军;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应聘时的面对的竞争压力巨大;此外,疫情使各行各业发生了变化发展,这些都给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多变的就业市场时会产生更大心理压力。
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层面
1、精准帮扶,减负稳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应该从它的源头——企业抓起。我们应该从对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帮扶入手,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特殊的困难时期,使企业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需求,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政府层面,我们可以通过降低税收、能源、融资和劳动力成本等方式,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鼓励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并以预付款的形式向上下游企业支付现金,以减轻上下游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和融资成本,支持企业通过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进行融资。在政策方面,从分阶段降低或减免社保费用、增加就业补贴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规模。
2、政府搭建就业平台,助力大学生成功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力军,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特殊时期,政府应充分规划和配置有效的社会资源,科学合理地研究当前就业形势,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干预和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经济有序发展,提高企业的岗位招聘需求。以四平市为例,2022年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全市稳经济增长相关会议精神,克服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四平市人社局及时带领市人才中心、市就业局,在大学生毕业高峰期,发挥“96885”招聘平台作用,密集组织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服务,积极组织线上和线下专项招聘服务,积极组织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校园招聘,促进大学生在四平就业。四平人才中心组织了三次网上招聘活动,共有231家企业参加,提供了2,121个工作岗位,共有1,966人参加,并投递了1,411份简历。举办16场线下招聘会,招聘企业90余家,招聘岗位2,000余个,达成331个就业意向。
(二)学校层面
1、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树立“精准服务”理念,为大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应与高校合作,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详细记录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就业需求、就业能力等数据,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还需要建立未就业大学生信息数据库,了解每个大学生暂时未能就业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类,以便为不同情况下的大学生提供准确的就业服务。同时,我们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的资源优势,与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就业需求,为他们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服务。
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民进中央在《关于完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提案》中指出,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是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调节就业中学生个体选择与国家需求之间的冲突等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的生涯规划教育还很薄弱。民进中央建议,完善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大中小衔接的一体化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还要统筹社会资源,搭建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教育协同发展体系。
同时,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全程参与。就业导向思想贯穿于学校内外思政课堂和实践训练的思政课堂,构建全链条培养学生党员骨干计划,引导大学生准确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使自己的择业观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推动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当前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探索性教学改革,以线上和线下载体为渠道,建设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专业素质和进取精神的示范课程。
3、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条件。一是推动相关教学单位合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推进专业学科建设。二是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创业教育者需要通过建立一个与社区相连的更开放的学习系统,消除与其他职业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低效壁垒和障碍。三是打造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四是鼓励大学生尽快进入社会市场,使学校课外活动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创业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外部环境,如生活实验室、实地考察和远足等,来展示课堂教学内容。五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努力探索“学校+资本” “数字平台+商业模式”,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重点支持社会服务实验生产、数据资源共享、在线创新服务支撑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三)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能够及时勇敢地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首先,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如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其次,面对疫情带来的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要主动加强相关职场技能,以提高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选择机会;再次,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调整自己对就业压力的态度和看法,缓解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正确对待疫情给就业带来的影响;最后,毕业生还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找到自己的职业需求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准确定位,在择业就业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综上,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个人、高校和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就要求大学生注重提高个人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和定位,设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和职业目标,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学校需要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思路,系统规划,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充分参与就业工作。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招聘更多的人才,拓宽市场就业渠道等。相信通过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保中.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背景下的阶层差异与教育公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
[2]袁璨.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指导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5).
[3]吕剑.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纾困政策的思考与建议[J].华北金融,2021(01).
[4]孙嘉翊,刘芳妤,周雨笛,王睿丽.疫情背景下大数据助力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现状、困境及对策[J].中国商论,202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