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宏丹
[提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人的作用,特别是创新人才。本文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目标,对创新性省份建设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省份;高校;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创新型省份建设下吉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C1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2月6日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的重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高校来说,任重而道远。
一、创新型省份建设内涵
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进入21世纪初国家确立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环节。
创新型省份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区域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的具体战略步骤,是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创新型省份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应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并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创新理论
高等教育通过积淀、传递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探索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技能为目标。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科研等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溢出,即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发、学术论文、专利等形式实现创新知识的传播和溢出,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相对比较直接的方式;另一种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钟之阳、周欢认为高校通过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等活动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例如科技论文、专利等,这些科研成果也成为了区域科技创新中新技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并采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DEA-Tobit模型发现高等教育投入显著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张鹏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发现高校科研产出、研究生培养数量、区域内“211”高校占比对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赵慧采用2001~2016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我国大学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数据显示大学研发人员的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作用效果相较于经费的投入更为明显。孙菁认为当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时,研究型大学可以通过更新知识、推进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式,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曹勇认为大学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库、新知识的创造源、新思想的发源地,是知识型产业的孵化地。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可以得出,高等教育能够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已由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我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迫切需要创新驱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体系的现代化,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来承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高等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承担着传播和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任务,是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创新人才理论
我国是文明古国,除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外,其他科学发明和创造也很多,如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记录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巨著,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百科全书。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我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只占0.4%左右。因此,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我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也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钱老的问题与建议,温家宝曾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温家宝还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
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任正非之问等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创新,正如温家宝讲的“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创新人才的含义。吴贻春、刘花元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曾在其《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中提到:创新人才的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吴翠花、李慧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既立足于社会实践又面向未来发展,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称。任飏、陈安认为创新型人才除具有人才的基本素养外,还应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
(二)创新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任飏、陈安认为创新人才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理性思维、专注重点和细节、不断进取、健全的人格。阎玉科、庞风民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行动设计、坚韧不拔的意志、个性鲜明。佟庆伟在分析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标准的基础上,得出创新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的自学与探索能力、扎实而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较强的协作能力。纵观现有文献,对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并未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看出创新人才至少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强大的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素养。
知识基础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综合性知识、技术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专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是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基础;综合性知识是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技术性知识是指有助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论科学,比如数据分析知识、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知识基础是创新的根基,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创新。
创新意识是创造行为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是创新人才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态度,体现为探寻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的愿望,是知识运用、敏锐观察能力的综合体现。创新意识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活动,有助于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打破陈规、因时制宜、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在现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的核心,直接影响创造行为的效率,创新能力一般包括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学能力、信息收集与检索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是实现创新的能力要求与有力保障。
创新人才的道德素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良好的科学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端正的学术精神和态度等;另一方面是良好的个人品质素养,包括健全的人格、坚韧不拔的精神素养等。
四、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方向
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是提高全民创新素质,特别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前提是实现全面的创造力教育。因此,创新型省份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培育和造就创新人才,更需要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批能将所学用于创造创新的人才,特别是能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省份建设需要高等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方向。
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压缩与创新省份建设关联度不大的专业或课程,增设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和课程。因此,吉林省高校可以增设医药生物、通信信息、航天航空等相关专业和课程,为吉林省创新省份建设储备人才。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思政教育。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区域发展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内的新兴产业信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背景下,各省市都十分重视人才,而创新人才的获取不能过分依靠外部引进,应注重自主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精尖人才更倾向于国外或者发达省份就业,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就业意向较低。因此,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视角,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区域建设留住人才。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贻春,刘花元.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2).
[2]黄楠森.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0(01).
[3]阎玉科,庞风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2004(02).
[4]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5).
[5]吴翠花,李慧.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
[6]张鹏,于伟.高校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3(06).
[7]庞鑫培.论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04).
[8]任飏,陈安.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教育研究,2017(01).
[9]钟之阳,周欢.区域创新系统视角下高等教育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研究[J].江苏高教,2018(10).
[10]曹勇.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
[11]赵慧.大学研发投入对我国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D].吉林:吉林大学,2021.
[12]孙菁.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