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众多区域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无为市为例,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发现产业结构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无为市;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偏离-份额分析
基金资助:2021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项目(项目编号:S202111306125)。通讯作者:赵冰雪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2月5日
引言
(一)研究背景。产业结构通常指分别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证明,转变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的提出,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大国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过程中,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有关产业结构的研究涉及人文社会的诸多方面,但更多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些研究也验证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正面作用。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能够抑制经济波动,促使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降低碳的排放,还能削弱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崔玉泉等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合理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偏离-份额分析法常被用于经济和产业结构相关的研究中。例如,以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为对象,利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分析;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偏离-份额法,对南京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以及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分析;陈利等将偏离份额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研究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差异。
无为市是安徽省省辖县级市之一,在安徽省县域地区之间经济表现突出,而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又与产业结构相关。因此,选择无为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其产业结构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将来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无为市概况。无为市地处安徽中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北接合肥市,南靠芜湖市,是省级中心和副中心城市的过渡地带,行政区域总面积2,022km2。截至2019年,总人口121.4万人。地貌以平原为主,分布着少量丘陵,水系发达,水源充足,可概括为“山环西北,水骤东南”的自然地理特征。无为市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是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和芜湖马鞍山经济圈的交汇地区。区域内交通运输条件优良,交通通达度高,境内有京福高铁、北沿江高速、芜湖长江二桥连接线、芜铜高速、庐铜铁路等纵横交错,交通便利。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是一种应用于经济结构分析的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后由Dunn、Perloff等不断发展成为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分析手段。国内在21世纪初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广泛运用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将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以研究区所在的区域或者整个大区乃至国家的经济作为参考系,将研究区域在某一时间段的经济发展总量的变动分为三个分量,即区域增长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通过定量的方法来分析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不足,以及区域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确定方向。
(二)模型构建。各年各产业的生产值数据采用芜湖市统计局所提供的《芜湖统计年鉴》(2016-2020)以及安徽省统计局提供的《安徽省统计年鉴》(2016-2020)的统计结果,数据见表1。在数据选取过程中,发现2019年统计年鉴与2020年统计年鉴中有关2018年芜湖市总生产值数据不同,考虑到数据可能做过修正,以及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表 1选取的数据为2020年统计年鉴中的最新数据。(表1)
确定无为市为研究区域,芜湖市为参考区域,初期和末期分别为0和t。假设无为市在以芜湖市为参考的情况下,在[0,t]时间内,经济总量和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将无为在[0,t]的第j产业部门经济增长量Gj分为三个分量,即区域增长份额分量Nj(Nj=b′j×Rj)、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j(Pj=(bj0-b′j)×R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Dj=bj0×(rj-Rj))。其中:
rj=(bjt-bj0)/bj0 (1)
Rj=(Bjt-Bj0)/Bj0 (2)
b′j=bj0×Bj0/B0 (3)
在上述各式中,j表示第j产业,j=1、2、3。b0是无为市初期经济生产总值,bt是末期经济生产总值;bj0、bjt分别是无为市初期和末期j产业规模;B0为芜湖市初期经济生产总值,Bt为末期经济生产总值;Bj0、Bjt分别是芜湖市初期和末期j产业规模。rj表示无为市在[0,t]间第j(1、2、3)产业增加值的变化率;Rj表示芜湖市在[0,t]间第j(1、2、3)产业增加值的变化率;b′j表示以芜湖市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为标准,将无为市各产业部门的规模大小的标准化数值。
Nj表示无为第j(1、2、3)产业在芜湖市经济平均增长率的参考下经济发展的变化量,可以用来判别无为的j产业部门的增长状况。该变化量如果为正值,则说明无为j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率高于芜湖市;反之,若为负值则表示j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低于芜湖市的实际增长水平。
Pj表示无为第j(1、2、3)产业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以及结构的合理与否,它排除了芜湖市产业结构增长速度等其他因素影响,仅仅考虑无为第j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j>0则第j产业结构质量较好,优于芜湖市平均水平;Pj<0则第j产业结构较差,落后于芜湖市,需要调整。Pj数值越大,则表示第j产业对无为经济贡献越大。
Dj表示无为第j(1、2、3)产业的相对竞争力情况,Dj若为正值,则说明第j产业处在相对优势的地位,数值越大越能反映第j产业较强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二、无为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一)产业结构质量与贡献度分析。根据上述模型,结合三次产业数据经过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值,得出无为市2015~2019年偏离-份额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表2)
由表2分析可得知:
1、从整体上看,整个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偏离-份额的数据结果只显示了一处负值,即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竞争力不足。
2、三次产业的区域增长份额分量(Nj)全为正值,说明无为市三大产业经济量在研究时间段内有较好的增长,并且经济的增长水平和增长率高出芜湖市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的增长份额按从大到小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其中,最大值为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率最大,其与第三产业相差不大,但是与最小值为0.41的第一产业相差甚远,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率远远小于第二、第三产业。
3、结构偏离分量(Pj)同样也都为正值,反映出无为市三大产业结构的质量较好,对无为市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结构偏离分量从大到小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最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第二产业次之,而第一产业却远不如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势。
4、竞争力偏离分量(Dj)除第二产业为负值外,其余都为正值,按从大到小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竞争力优势显著,对经济的发展有一个相对强的竞争力贡献率,而第二产业竞争力最弱,急需转型调整,以增强竞争力。
(二)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占比特点分析。根据表1中无为市三次产业数据计算出2015~2019年三次产业在各年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见图1。(图1)
由图1可知,无为市2015~2019年各年的生产总值呈逐步上升趋势,2019年生产总值比2015年约增加100多亿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都呈增长趋势,其中2019年第三产业产值比2015年要增长了接近一倍。从图1三次产业占比中可知,第一产业占比较低且稳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绝大多部分,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其中,又以第二产业占比最多,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比重由2015年的约60%下降到2019年的约50%。第三产业的占比在缓慢上升,五年间上升约10%,这说明未来第三产业可能会成为无为市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无为市三次产业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均衡,第一产业占比远小于第二、第三产业,体现了佩蒂-克拉克理论中所述的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各产业占比正在缓慢变化,第二产业虽然贡献较大,但其主导作用在逐渐波动降低,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和作用明显增加,呈上升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选取无为市2015~2019年五年间的三次产业生产值数据,计算出无为市增长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对产业结构的质量、竞争优势和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无为市产业结构总体比较合理,其中第一产业无论是增长率、结构质量还是竞争力,都较高于芜湖市平均水平,但并不突出;第二产业仍然是目前经济生产总量占比最大部分,但占比正在波动减少,其最大的不足是产业竞争力缺陷;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在竞争力、产业质量和增长份额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同时,在经济生产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未来可能会成为无为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建议
1、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竞争优势。无为市的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这种优势一部分是基于当地较好的地理环境因素,同时也是长期发展经验积淀的结果,对于无为市来说,要充分利用该优势,使农业生产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为急需发展的具有优势的农业生产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设施,例如建设道路用地、灌溉设施的修缮;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例如无人机农药喷洒、智能温室大棚等,为农业生产带来科技的便利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改善农业生产的质量。促使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推进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抓住重点部门,结合无为市丰富的水源和广阔平原,重点发展种植业和渔业;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无为市的实际情况,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农业,从传统的农业转型到高收益、高品质的现代农业上来。
2、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目前,第二产业在无为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要的作用,但是竞争力弱的问题仍然存在,亟待解决。无为市工业生产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无为市位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长三角产业转移中的工业企业,应该加以甄别,承接高产值、有较好发展前景、适合本地实际发展情况的工业企业。第二,利用现有产业集聚的效应,吸引高精尖产业入驻。无为市现有成熟的电缆产业集群,是全国有名的电缆之乡,可利用该集群现有的完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吸引相关高精尖产业的入驻,同电缆产业互利互赢,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三,鼓励和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区域产业知名度与竞争力。加快电缆产业的转型升级,突出无为电缆的区域特色,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打造区域品牌。同时,也要支持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有力的帮助。
3、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无为市产业结构分析结果来看,第三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可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无为市应该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且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现有的铁路交通与港口运输条件以及处于省双核城市过渡地带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交通服务业,力争将无为打造成县级客运交通枢纽以及物流货运中心。另外,借助农业生产现有的竞争优势,将农业生产与服务业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的现代服务业;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推进服务业质量优化提升政策的实施,取缔违法、违规的产业,改善经营乱象。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彭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3]刘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光明日报,2021-12-10(001).
[4]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5).
[5]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05).
[6]彭冲,李春风,李玉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03).
[7]杨建楠.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中国15个制造业强省市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8]崔玉泉,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03).
[9]葛军,刘家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06).
[10]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05).
[11]陈月梅.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南京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02).
[12]朱红云.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南京制造业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
[13]陈利,朱喜钢,李小虎.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03).
[14]李文峰.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郑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3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