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汇聚多方创新要素,组建创新联合体,挺进技术无人区,协同攻克制约我国关键技术能力提升中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自主可控,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企业实现自身突破、稳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产业跃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联合体的成功组建离不开政府的全力支持,领军企业的牵头与多主体的良性高效协同;与此同时,亦遭遇来自思想观念、金融支持、机制体制堵点与人才等方面的重重考验,亟待攻克。
关键词:创新联合体;组建;问题;解决路径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51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15日
一、创新联合体及其组建
(一)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是指在政府引导下,汇聚多方创新要素,挺进科技无人区,精诚合作,高效互补,群策群力,以突破限制科技企业创新推进中的独立力量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从而完成创新蝶变,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组建创新联合体既是企业完成自身技术突破革新,永葆竞争活力的必然选择,亦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国的实践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奋战于科技革命的道路上,以往的单打独斗势必独木难支,孤掌难鸣,组建创新联合体,优化配置多方资源,协同并进,方能行稳致远。
(二)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与运行离不开供应链多方主体的保驾护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的有效引导是创新联合体笃定前行的重要保障。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与协同作用的最大发挥,离不开多方主体的献计献策与相关科技创新力量的最优配置,其中,政策层面的鼓励支持与有效介入尤为不可或缺。多层次,全方位,强保障的政策引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科创力量投身于联合体的组建与运行中的热情与强内驱力;与此同时,相较于企业,即使是行业领军企业,政府部门于多方资源的动员与配置牵引中,仍旧居于优势地位,因此,政府的有效介入必然能够使得资源的配置效率事半功倍;另外,创新联合体的内部无障碍沟通与交流离不开公共创新平台的搭建,而此类平台的搭建往往投资大,耗时长,见效慢,未来营利水平较难预测与保障,于社会资本而言,压力及挑战较大,往往需要政府力量,尤其是国资力量的参与,方能稳步推进。
2、领军企业的牵头掌舵是创新联合体高效运行的有力支撑。创新联合体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企业,尤其是业内领军企业的牵头与出题者作用的最大发挥。相较于政府的积极引领,高校的人才储备,金融的强力支持等,领军企业是更为贴近市场,了解技术,明确短板及未来努力方向的首要存在,扮演着出题者和掌舵人的重要角色,为联合体更好地掌舵护航。因此,领军企业的有效动员与其出题者地位的最大保障,不仅是关乎创新联合体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更是决定联合体能够科学推进、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3、多主体的齐心协力是创新联合体长效平稳前进的重中之重。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明确领军企业的出题者与掌舵领航地位外,多方创新要素的蓄力共进,相关支撑主体风雨同舟,鼎力支持同样至关重要。科技的迭代与创新离不开多方力量的高水平互动与协作,其中,高校作用机制的最大发挥可为创新联合体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金融机构的入局可为联合体的发展解决系列后顾之忧,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遇,社会团体与协会的参与其中可为联合体提供相互交流与寻求合作契机的权威平台等,使得创新联合体的发展形成良性闭环。综上,科技的创新与突破并非一家之功,更不是短期内可见成效,实现收益的捷径所在,只有多主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向着同一既定目标前进,方能于重重荆棘与考验中脱颖而出,拨云见日。
二、创新联合体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引导,领军企业牵头,多重创新主体要素精诚协作,共建创新联合体势在必行,但由于这一命题在全国范围内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难免遭遇来自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压力。
(一)多主体认知层面存在不足。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联合体雏形以来,迄今不过短短5年时间,且关于联合体的明确表述源自2020年1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各地政府虽一直以来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但关于创新联合体的全面实施落地,仍旧集中于2021年,因此发展时间仍旧十分有限,依然属于新生事物范畴。于政府端而言,虽截至2022年上半年,以东部区域领先,西北地区名列前茅的形式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对创新联合体的功能、主要任务、牵头单位资质、联合体数量等八个涵盖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界定,但对创新联合体的模式探索,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实践指引方面,明显存在短板,表现在不知如何下手,怎样切入等方面。与此同时,各领军企业在如何牵头、牵头前景、意愿度方面同样存在迟疑,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亦无法满足现代创新联合体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此外,科技金融支持不到位,热情度不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创新联合体的组建。
(二)体制机制堵点问题尚待打通。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及顺利运行涉及的主体及环节颇多,顶层逻辑设计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架构一旦遭遇群体的不信任与推进困难危机,极易造成群龙无首,独木难以成林的混乱局面,从而使联合体的组建化为一纸空谈,停留在初始阶段,难以为继。单就牵头领军企业的出题者作用发挥问题,除需要领军企业的更为“博大”胸怀和解决其畏惧由此暴露技术短板等问题同时,还需要相应的专利技术保护与成果转化、分成等机制支撑;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重大项目评价体系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在联合体的组建与运行过程中,成果的转化程度与营利考核同样重要,应提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之上;另外,政府的跨部门支持力度同样至关重要,但就目前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税率颇高,各地高端人才引入不足,使得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等,不断困扰着联合体的组建与长远发展;最后,高校考核机制与社会科技转化路径仍旧存在“两张皮”现象,使得人力资源的短缺雪上加霜,不能更好地建设储备资源等。
(三)科技金融扶持政策与力度存在明显短板。科技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与保障,但具体涉及到高科技领域,在实际的引资融资过程中,往往受限于可质押物少、未来前景不明朗、研究期长、见效慢、转化程度与结果不可控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在融资市场上不受垂青,资金的不足与短缺往往反作用于联合体的组建与运营中,使得其后劲不足,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进而影响联合体内各参与主体的热情与积极性,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
(四)与创新联合体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缺失。笔者经调研发现,在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过程中,人才的缺失是一个始终萦绕不散的问题。相对于实践层面名列前茅的西北地区而言,东部区域因地利与城市能级等因素,虽明显在高端复合型人才引力方面更胜一筹,但就目前的供应而言,仍旧不能满足实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校招进入科创领域的高端人才实战经验不足,不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而通过各项人才优惠引进政策引入的人才一则引入期长,二则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等。此外,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除高端复合型科技人才之外,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同样困扰着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与顺利运行,主要体现在现有的技能型人才适应岗位能力有限、对工作期望过高、稳定性差、流动率高等方面亟待解决。
(五)全球不稳定因素增加下的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全球政治经济不稳定性增加,地区冲突加剧,疫情影响颇深,造成全球范围内供应链面临重重挑战。放眼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早已转化为供应链的竞争,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敏捷,质效合一地完成供应链重组,谁就会在未来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更是离不开供应链资源的跨区域,跨国度的最优调动与配置,因此供应链风险问题势必成为横亘在创新联合体组建与运行中的重要难题,影响颇深。经笔者对现有已牵头组建及未来有可能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企业调研可知,就目前而言,供应链的断裂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供应链资源断裂风险;二是供应链人才断裂风险;三是供应链金融断裂风险;四是供应链政策性断裂风险;五是供应链地缘冲突性断裂风险。
三、政府引导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破局之路
(一)多举措齐头并进,鼓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领军企业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中具备得天独厚优势,无论是行业话语权与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预判的独到性与精确性,还是对整合资源的把握力度,均有着一骑绝尘的地位。在支持领军企业创新方面,各地政府应持续加大力度,推出揭榜挂帅,试行报备即批准、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并对通过高新认证的领军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与税费补贴支持,营造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氛围;与此同时,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各地政府应加强绩效方面的考评与引导,引导各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推动金融资本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最后,在支持科技金融方面,政府还应鼓励各机构通过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多渠道的全链条金融扶持模式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挂牌上市和服务力度等。
(二)积极引入国资央企投身重大科技攻关与关键共性技术共享平台建设。“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集中攻关与突破往往任重而道远,且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与高投入相伴相生的是后续结果的不确定性,且伴随着失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因此,投身组建创新联合体,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即使是极具风险精神与博大胸怀的领军企业,在先期,亦难免遭遇一定报告期内,投入大、产出少,账面数据不好看,营收下滑,进而导致上市公司股价不稳,触动股东与投资人不理解情绪等诸多困境,因企业的最终参与动因仍旧是完善自身的科技基础,以期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其本质而言,仍旧难以逃离逐利的动因,因此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技术攻关方面,央企国资力量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就央企国资而言,其在资金的投入程度,行业及政策端支持方面,具备得天独厚优势,积极引入势必能够保障联合体的顺利组建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相较于领军企业的逐利动因,央企国资显然更加具备技术攻关的坚定性与稳定性,更有利于联合体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攻克。此外,在关乎联合体沟通交流畅通性实现的关键共性技术共享平台建设上,央企国资力量的公共服务属性凸显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三)优化城市品质,提升城市能级,增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引力。城市能级的更好发展与较高的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满足能力无疑是提升人才引力的不二法门。就人才引入方面,应持续优化引才方式,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社会精英”团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入模式,针对疫情下的区域流动不便利,不断完善人才“云”招聘、“云”服务,拓深与各大招聘网站与线下招聘渠道的深入合作,加大同行引智,同事间的推荐补贴力度等。对于已引入的人才,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全方位服务,从薪资、置业、子女求学、长辈赡养等角度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强化跨区域的医保、社保对接能力,逐步打破行政壁垒,逐步实现优质资源的无差别配置等。注重人才的在职培训体系,提升其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与运行。
(四)重视高职企业学院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稳步输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之外,在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与运行过程中,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同样重要。笔者经过调研得出,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之外,稳定性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高流失、低水平、不稳定同样困扰着各地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与运行。技能型人才的稳定输出离不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前置就业问题,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与氛围,获得适当的心理预期外,在校期间即可提升自身的实战水平,符合职教育人目标的同时,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入职培训压力,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与此同时,可适当提升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技能型人才上升渠道,使其有道可依,最大限度地增强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黏性等。
(五)强链稳供,协助企业重塑供应链可持续性,打造韧性供应链。首先,推动企业完成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革,在安全可控等已保障的技术条件下,引导同行业不同企业主体打破现有的材料编码壁垒与信息障碍,同步材料编码方式;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出面,协助行业内企业共建互联互通的交互平台,以便达成资源互通,交换有无,与此同时,还应做好供应链风险的实时监控,将可能的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以期提升供应链风险应对能力。其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走向海外,于全球范围内招贤纳才,完成与全球供应链相匹配的人才资源储备的同时,为未来的供应链布局寻找更多的支持与可能;此外,领军企业在加强供应链布局的同时,更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实力与控链能力,争取向链主位置转化,从而掌握更大的供应链主动权与话语权。最后,于中小型企业端而言,应努力凭借自身在现有领域的技术积累、优秀的技术研发团队与日趋成熟的质量管控体系及量产的明星产品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最终进入与之相关领域的众多头部客户与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并通过与客户和品牌方达成的长期稳定高效合作,来取得在终端品牌客户群体中的良好口碑,以便继续培养客户黏性,更好地保障公司业绩的稳定,进而反哺于韧性供应链的建设。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岩,赵希男,冯超.基于横纵技术溢出的创新联合体合作研发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17).
[2]刘戒骄,方莹莹,王文娜.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实践逻辑与关键要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
[3]张振刚,尚钰,陈一华.大数据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IT-业务融合与双元环境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4).
[4]杨升曦,魏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1(02).
[5]白京羽,刘中全,王颖婕.基于博弈论的创新联合体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0(10).
[6]丁雪,杨忠,徐森.创新链概念的核心属性与边界——一项提升概念清晰度的文本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