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产城融合下县域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
第712期 作者:□文/齐 琳 时间:2023/9/1 16:03:15 浏览:245次

[提要] 当前,国内开发区发展定位随着本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逐渐迷茫,如何帮助开发区早日走出迷茫成为政界乃至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采用SWTO工具分析河南省开发区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从而对其进行准确、客观、系统地研究,根据研究结论制定相应的战略与对策,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开发区;产业政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54

我国开发区是伴随着对外开放产生的,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历了40多年的建设发展,开发区正朝着繁荣的方向发展,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市场经济的疲软,虽然当前已经放开,但是开发区也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挑战,比如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培育未来产业等更高难度也更复杂的任务。但是,目前很多开发区对于应对这些棘手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手段。那么,开发区的发展何去何从,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从社会效应方面来看,开发区的本质是一种集成性、专业化和高强度的产业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与功能完备的区域。作为人为划分的发展区域,开发区大多树立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在社会发展方面较于城区相对落后,因此所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相对较多,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的碰撞会带动相对落后文化的改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进行结合,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城市新区的建设不仅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对城市空间、社会文化和城市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从技术创新方面来说,科技创新、实现产学研结合与完善开发区内的服务机制,驱动开发区的转型升级,高新区及其所在城市实现创新稳步提升的关键要素是增强对创新资源流动的配置;发挥制度优势是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以及自主掌握核心科技的根本保证。作为创新之源、强国之本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来看,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在禀赋相对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在吸引人口聚集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产学研融合所获得的知识与人力资源和企业自身的战略布局。从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的角度研究发现,各地区应当结合本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与地理优势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进行完善与提升。从开发区创新角度来看,经开区与高新区的设立对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大,且城市等级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开发区的设立可以帮助该地区的居民快速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居民的素质,为该地区带来更多的岗位,吸引中高端人才前来扎根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部分研究者通过构造“专利-产业”关系发现近年来受到重点扶持的二位代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更高,并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二、开发区发展进程及现状

(一)开发区发展历程。开发区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行的,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模式的承载体,也是引进先进技术与吸引外资的外向经济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开发区成功带动了周围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也使中国成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站稳脚跟。图1显示了我国开发区发展的时间表、对应的政策、文件以及推进结果。(图1

(二)国内开发区发展现状。伴随着政策红利,我国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优越的政策红利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企业前来驻足,为当地的纳税以及就业发展等方面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开发区的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园区招商及发展规划不清晰。园区成立早起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往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没有提前规划好园区的土地资源,造成可用土地呈星星点点的分布,无法建立大规模的厂区。二是招商引资难度大,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个开发区往往会拼尽全力去吸引各类开发商前来投资建厂,导致原本禀赋不高的政府在招商引资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缺乏一批专业的招商队伍进行规划指导,导致前来投资的企业大多级别低、规模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集聚效应。三是体制机制不灵活降低了资源调配的能力,导致发展效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园区内的政府职能部门过于分散导致办事麻烦且办事效率低,而且园区内的人才激励政策并没有很好地落实,造成工作效率低。

三、河南省开发区发展现状及策略

(一)河南省开发区发展现状。截至2023年,河南省一共有184个开发区,其中9个为国家级开发区。作为中部地区的河南省的经济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在近几年蓬勃发展,特别是其文旅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旅游景区备受欢迎,加大了河南的人流量,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根据Arcgis软件对河南省的各个开发区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地址进行绘制发现河南省内的各个开发区大多数都坐落在省内高校的附近,这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政策。但是,河南省的开发区也存在着产业不集中、角色不够分明,未发挥政策灵活性、专业性等劣势,引进产业高度重合,导致各个开发区分工不明确,千篇一律的开发区缺乏独有的特色,并没有极大发挥其数量优势。(图2

通过对19852022年河南省各地市专利授权总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在该地区开发区成立之后,该地区专利授权总量的涨幅比没有授权的总量要大,因此验证了开发区的成立加速省内人才的创新速度与效率。开发区的优厚待遇与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吸引广大的优秀人才前来施展才华以及安家落户,从而带动了开发区精简高效的发展,带动其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创新能力,提高开发区的竞争力。(图3

(二)基于省内开发区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SWOT分析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工具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报告、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中,其内容包含了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这些内容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全部包含在内,有利于决策者明确企业的地位,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制定策略以及战略。开发区需要制定战略来发展,因此运用SWOT进行分析可以帮住开发区把资源和工作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机会最多的地方,并让开发区的发展战略变得一清二楚。

 

1、优势(strengths)。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河南坐落于华北平原,气候宜人,适合耕种,肥沃的土地养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人口的增加提供着各种资源。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因其源远流长、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塑造了河南人吃苦耐劳、聪明勇敢的人格特点。

河南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人文气候。河南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交通枢纽,其中省会郑州市更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便利的交通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进驻。河南省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帝故里、嵩山少林寺和老君山等地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并领略华夏文明,带动了当地实体经济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2、劣势(weaknesses)。一是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不够。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经济资源相较于沿海城市落后很多,河南一流高校的稀少也导致大批高精尖优秀人才流失,且省内的人才政策吸引力度不够导致外省就读的人才不愿意前来就业。由于河南省的资源禀赋相对于沿海城市来说相对落后,沿海城市由于其近海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了很多外商前来投资,也同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发展理念,故产业积累相对较强,为产业的引进以及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二是开发区的独特性不明显。随着国内产业政策的普及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变,开发区与非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在逐渐拉平:很多地区把引进产业、发展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等对策作为当前发展的主要任务,全球化带来的产业以及红利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对于大多数开发区来说,其任务就是通过招商引资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基础建设,但是由于之前的盲目快速建设,导致每个开发区发展规划模糊,引进的产业几乎大同小异,质量参差不齐,各个开发区的功能与角色并没有很好地显现,现如今开发区低端产业扎堆,占用大量开发区的资源,致使本应该大力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资源不够,发展缓慢。

3、机会(opportunities)。一是河南省的文旅行业宣传力度大,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只有河南和电影小镇等景区在国内有很大的知名度,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服务业、零售业等的发展。发展文旅产业不仅能消耗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来说较少的资源,有效降低污染与资源浪费,为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还能宣扬华夏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对于农业大省的河南来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可以加大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与动力,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前来挥汗如雨,为本省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威胁(threats)。一是河南省的人才外流。河南省虽然是人口大省,但是外出务工的人数占比较多: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沿海城市较低,就业岗位及高薪岗位少,人才吸引政策也不是很占上风,并且一流大学的数量相较于临近各省都相对较少,种种原因导致了河南省人口流失较大。二是国外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对于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本国经济发展的落后致使这些国家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前来设厂,而这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本国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劳动力相较于我国低廉。

通过上述的分析,总结了如图4所示的河南省开发区SWOT分析图。通过上图内容的呈现很容易了解到河南省开发区现如今的处境,方便对下一步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全面、客观的分析。(图4

(三)河南省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呈现在河南省各个开发区的发展问题是产业基础较弱且同质化较严重,发展思路与定位不清晰,缺少核心竞争力;建设资金较为匮乏,无法吸引高精尖人才前来创业。

1、精准定位,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河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沉淀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及人文瑰宝,其秀美的自然风景区及文旅事业都可以融入到本省的创新发展战略里。可以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开发区的发展,加速本省的资金流动,为省内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带动各行各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开发区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出开发区内的集聚效应,加强对本省开发区的规划管理及发展指导,依托本省的资源禀赋及国家的政策扶持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科技创新等目标。

3、建立灵活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是创新发展的源泉,现如今很多开发区内的企业存在着员工激励性不足、职能部门建设较为僵化等现象,再加上园区内资金的匮乏导致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建立灵活的沟通交流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慢慢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等缺陷。

四、开发区发展政策建议

开发区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达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如今开发区的发展陷入了迷茫状态,为了极大发挥开发区的优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各个开发区实施精准定位发展,扬长避短,极大程度地发挥开发区的优势。对于河南省的开发区,应该充分发挥其交通、文化等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精确各个开发区的发展定位,避免发展产业重合导致的资源浪费。

(二)加速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大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大力推动并完善产学研融合的模式成为了缓解经济形式恶化的方式之一。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内的开发区大多与高校距离相近,这为企业提高创新需求带来了地理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政府要积极引导校企结合,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企业也要发挥市场优势,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投入,提高自身对创新的需求。

(三)激励开发区的创新扶持政策,当前我国的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逐步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因此可以发挥开发区的专业性、创造力和制度活力来应对外部的挑战,建立高端化产业,致力于产业升级,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出开发区应有的优势。高校应大力推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也应该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内,及时更新学校相应的教材,并且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及时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实现课堂与企业密切对接,生产与教学耦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投入到生产一线的速度,推动高校创新成果的产出。破除产学研合作的障碍,解决产学研合作中资金不足、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由于开发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及人力成本等资源,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创新产业,使得企业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到创新研发当中,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使本国的产业与国际先进产业逐步接轨,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钰莹,原长弘.产学研融合促进中小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了吗?——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J/OL.管理工程学报,2023-04-30.

2]卢锡城.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安全的基石[J.科技导报,2023.4106.

3]刘潇,刘廷华.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来源:补贴还是集聚?J.现代经济探讨,202302.

4Li KaimengGao ShuangLiao YuantaoLuo KeWang Shaojian.The Impact of Development Zones on Chinas Urb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pulationLandand the EconomyJ.Land2022.1110.

5]王伟,陈本良,毛伟.国家开发区设立对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来自中国284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2005.

6]邱洋冬.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2202.

7]李金刚,李迎成.基于专利与行业参照关系分析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初探——以南京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1.

8]孙伟增,吴建峰,郑思齐,龚华燕.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的消费带动效应——以开发区政策为例的实证研究(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20.4104.

9]贾海发,邵磊.郑东新区:新区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904.

10]邵汉华,周磊.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效应分析——以国家高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9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636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