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心理现状,探究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挖掘当下影响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并提出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推进对策,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立项目录(重点课题):“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22-01043)
中图分类号:G4;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2月3日
一、河北省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统计,2020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为868.8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46.3万人,增幅达5.63%;2020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为87.8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5.0万人,增幅达6.04%。随着医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历只是最基本的招聘门槛,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临床操作能力和医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在毕业前两年,需要在学校和医院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
(二)后疫情时代的“慢就业”现象。医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在于对未来的规划大多离不开医院和医药企业等医疗相关单位。一部分医学生注重追求自我价值,择业时若不能一次性达到自己的理想状况,可能会出现“慢就业”情况。比如,希望毕业后能够到三甲医院工作,但医学生想进三甲医院工作,没有研究生学历几乎不可能,只有特别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才有可能被录用,这就使得医学专业的考研率居高不下。考研失败的医学生只能选择二次考研或者调整就业方向。
同时,并不是每个医学生都热爱自己的专业,这部分医学生毕业后往往会选择跨专业就业。虽然各专业毕业生都有跨专业就业情况,但是医学生跨专业就业难度更大,其知识技能结构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自学相关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这需要时间和精力。
(三)选择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毕业生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智力资源。随着高校毕业生总量的逐年增多,大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岗位需要。相对的,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对于人才的需求却是急迫的。
针对“假设你现在马上面临就业问题,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有意愿选择基层就业的比率仅为0.93%。由此可见,医学生更青睐大城市、大医院,而对基层就业的兴趣缺缺。对大部分医学毕业生而言,大城市、大医院意味着更高的薪资水平、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即使面对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也不愿选择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基层岗位。
(四)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和现实差距过大。根据河北省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目前薪资水平”和“期望薪资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毕业生的期望薪资水平远高于实际薪资水平。而在不同专业毕业生中,医学毕业生的实际薪资水平更低。
医务工作者的薪资水平取决于编制、学历、职称、资历等,对于初入职场的医学毕业生而言,薪资水平较低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只有从零开始,认真工作,竭尽所能,不断提高自身临床技能,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期望薪资水平,获得更好的福利待遇。此外,针对“毕业生主动离职原因”的调查也显示,37.79%的毕业生主动离职是因为薪资福利低。
二、河北省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消极心理。大部分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为5年,比大部分其他专业学制多1年,而且医学专业的课程从数量到难度也高于大部分专业,培养模式也有其特殊性,更注重培养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医院和医药企业等医疗相关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方面的现实因素使医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部分医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对自身缺乏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较差、工作经验欠缺、社会能力弱等问题,从而产生自我保护心理来回避外部就业压力,用消极的态度迎接临床实习和就业挑战。
(二)焦躁心理。由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的学历有更高的要求,很多医学生不是“自愿”选择考研深造,而是现实因素逼迫下的被动考研。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出国留学的比例逐年下降,国内升学的压力逐年增加。部分医学生就业心理不够成熟,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容易出现左右摇摆、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易伴随产生焦虑和恐慌心理。加上临床见习和实习、研究生推免、毕业论文答辩等事宜,会导致部分医学生产生焦躁心理。
(三)缺乏自信。一方面特殊时期各高校对医学生的教学安排进行了调整,原本在医院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只得按下了暂停键,或调整为线上实习。而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学安排的调整使得部分医学毕业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欠缺,进而变得缺乏自信,导致就业压力陡增。另一方面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报道较多,医学生虽有所准备,但尚未踏入社会,无数白衣战士的勇敢逆行事迹鼓励着他们,大批的医学生希望直接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但也有少部分医学生的理想信念被动摇,对医院应对疫情的方式有异议,对未来感到担忧,没有信心坚定地走下去。
三、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
(一)医务岗位职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涉及患者生命,责任重大,要求入微,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还需要接收病人及其家属的负能量。但医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也有自己的负能量,需要让自己从紧张的工作环境暂时脱离。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期间,一步步从课本走向现实,逐渐地成长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医务工作者肩负的职责,接收到越来越多的负能量,如果无法及时转化,会慢慢地影响其就业心理。
(二)医疗纠纷。没有任何一名医务工作者可以保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期间不会发生医疗纠纷。当发生医疗纠纷时,繁琐的处理流程、无法沟通的投诉者,往往给医务工作者造成沉重精神负担,留下严重心理阴影甚至精神崩溃。医学生如果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期间遇到此类情况,有利的是可以增长其防范医疗纠纷的能力,不利的是会使部分医学生产生职业压力危机,严重的还会引起职业厌烦。
(三)职业暴露风险。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期间,医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加之防护意识淡薄、操作行为不规范等,如果防护不当,很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引发危害。一旦有了相关的经历,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容易产生恐慌心理,严重的还会引起心理问题。然而,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从事诊疗、护理等过程中必定面临职业暴露风险,心理上的恐慌有可能动摇其职业信念。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首批新冠患者多次与死神擦肩,部分留下较严重后遗症;广大医务工作者奋斗在抗疫一线,多名“白衣战士”牺牲在抗疫路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增加了25%。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来时,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救治病患,还要面临自我牺牲,更要维护好自身的心理健康。但是,这些对于还未正式步入职场的医学生而言,病痛、死亡、焦虑让其一次次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形成心理危机。
四、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对策
(一)加快“云就业”平台建设,拓宽线上就业渠道。“云就业”是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产物,是对线下就业工作的补充和完善。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云就业”逐渐从纯线上模式改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春招,有超过63.8%的企业使用了视频面试、视频介绍等可视化的招聘方式,有78.4%的求职者使用了可视化的求职方式,六成人依靠视频面试找到了工作。高校应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动态掌握毕业生生源、就业、签约等信息;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平台,不断开展“互联网+”医学专场就业活动;整合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多方资源,打造线上“就业矩阵”,积极开展直播带岗活动;根据医学生专业特点及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推出线上就业指导课程等。
(二)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加强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心理问题是新时代医学生择业、就业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在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团队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倾向测评,对医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在开展心理引导教育工作时,可采用跟踪调查和实时分析的方式,把握好医学生的就业倾向动态,为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还需要关注医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问题,积极为医学生提供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家庭对医学生的支持与帮助,让其拥有健康、自信的就业心态。
(三)优化就业指导师资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就业指导针对性。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有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做支撑,将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帮助医学生做出分析、判断和评估。重视人才的引进,利用外聘、直聘等方式,吸收专业的医学就业指导人才,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多元化队伍;组建医学职业生涯规划科研部门或教育中心,让全体医学院系教师参与其中,有效提升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学校、医院和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可以定期去合作医院和医药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深入了解医院和医药企业的不同人才需求标准,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和优化,提高医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增强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开展医学生就业意向、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访谈,对其就业价值观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由于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欠缺,学校和实习医院应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教学,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引起医学生的高度重视,弥补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知识教育的不足,提高其在今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综上,“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只有全面认识和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医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对策,才能解决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实现医学生高质量就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医学部;2.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景婷,黄亦莲,李艳敏,罗翱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21.21(03).
[2]钟华,范少萍,倪萍,安新颖.基于关键科技指标的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与发展分析[J].科技导报,2020.38(23).
[3]司志敏.高职医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与策略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4).
[4]陈垚同,李强.临床医学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5).
[5]孙巧丽,王倩蕾,林磊,徐丽,孟梅华,朱惠蓉.医学生就业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02).
[6]谢广明.后疫情时代医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04(24).
[7]郑健,刘啸白,喻博,刘云会.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学习和心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09).
[8]卢蓉,陶玲,赵飞.医学院校学生群体特性分析与辅导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求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