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713期 作者:□文/仝 鑫 牟晓伟 时间:2023/9/16 16:36:43 浏览:315次

[提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繁荣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三农”问题依然严重,农村消费升级过慢,消费结构落后。本文研究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促使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的提升,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在拉动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方面贡献力量,使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步前进。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26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全球经济衰退、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2021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9.1%,与2020年相比提高了4.4%,这也表明,内需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2021年,我国GDP高达114.37万亿元,其中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消费在连续多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亮点频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直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虽然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障碍还有很多,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农”问题依然严重等。截至2021年底,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916元,远低于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但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6.11%,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释放其消费潜力,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是大势所趋。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不但是“经济发展”在“农村金融”上的呈现,也是“金融发展”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延伸。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金融交易的扩张,不仅体现在交易量和交易活动范围或空间的扩大,还体现在农村金融工具等交易手段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体现在权衡交易规模效应和风险损失后农村金融交易主体的选择上。

2、农村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是指农村居民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享受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以及用于生活消费的自给性产品支出。

(二)理论基础

1、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其基本内容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金融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特别是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掌握借款人的情况,如果单单依靠市场机制则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依据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虽然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的机构进行干预,但要想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任何形式的干预都必须要有完善的体制结构。

2、过度储蓄理论。18世纪初,英国的曼迪维尔率先提出了过度储蓄问题,其认为过度储蓄意指人们的不消费超过了一定的限度。19世纪20年代,马尔萨斯创立了过度储蓄论,他认为储蓄应该有个界限,超过界限所进行的储蓄就是过度储蓄,从而不能有利的消费。霍布森认为生产的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效应和方便,储蓄在增加现有资本总量的同时,也会减少被消费掉的效用和方便之处。因此,储蓄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给经济制造麻烦,过度的储蓄会使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妨碍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

3、传统的消费理论。“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提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是呈相关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多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消费没有收入增加的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储蓄和消费的比例。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由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其永久收入决定的。

二、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及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山东省农村金融机构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这些农村金融机构不但是农村广大群众借款和贷款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村一级融资的重要渠道。2021年末山东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2361.1亿元,同比增长9.4%;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2.7亿元,为1479.2万农户提供1371.6亿元的风险保障,从绝对值的增加情况看,全省涉农贷款呈现逐年利好形势。

山东省具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并不是很健全。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规范性,即使是同一家银行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也执行不同的标准。其次,山东省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受到其收入水平的限制和法律意识的约束,在借贷和还款能力上有很大的约束性。最后,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存在民间借贷和高利贷监管松懈的现象,凸显为由于利息较高,借贷双方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农村金融产品发展现状。首先分析山东省农村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开发推出了很多形式的农业保险产品,同时制定实施了价格保险试点计划,承保农作物的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农业承保范围显著扩大,农村居民对于灵活承保方案越来越认可。随着重大疾病的病发率越来越高,大多数农村居民意识到农村合作医疗只能补偿其55%的费用,于是便自行购买商业保险。其次分析银行借贷产品。随着我国相关普惠金融政策以及金融扶贫政策的出台,农村居民借款、农业企业融资的成本及门槛进一步降低,加上一些借贷补贴政策的大力支持,融资环境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农业信贷支持和服务方面,保持了较大的热情,为农村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业担保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产生了很多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为农户、农村企业提供了灵活的借贷手段和期限,农村企业、农户多元化的借贷需求得到满足。农村金融机构推出了很多新型的理财产品,农村居民不再满足于活期、定期的存款利息,而是在咨询银行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购买五年、十年期的理财产品,寻求较高的利息收益。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截至2021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29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9314元,二者之间的差距为15015元。从数据来看,1996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绝对差距在拉大的同时,二者之间的增长速度也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山东省农村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待挖掘。19962021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维持在0.60.8之间,19962010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最大值0.79243下降到最小值0.63577,随后回升。从总体来看,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抑制情况较普遍,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其平均消费倾向还未突破0.7,消费未跟上收入增长的步伐。

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山东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6年的52.8%下降到1999年的48.7%,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水平阶段,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6年的43.8%下降到1998年的39.6%,从小康生活进入相对富裕生活;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8.2%下降到2015年的30.4%,生活从小康步入相对富裕生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12年之后稳定在30%以下,城镇居民已迈入富足生活;2016年之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30%之下,农村居民已为富足生活。其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综合来看,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后劲十足。

三、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一)直接作用机理分析。农村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农村居民不再只是关注银行利息,开始对投资感兴趣,希望“钱生钱”,借助于债券、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益。随着商业大病、养老保险的推进,农村居民也会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做保障规划,农村居民必然会不断提高家庭消费总支出水平。所以说,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农村居民当期消费的最大化。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农村居民现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发展消费信贷,通过消费信贷可以优化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农村信贷支持来引导消费预期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农村信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应对农村居民当期流动性不足而引发的谨慎消费与滞后消费问题,不再单一地依靠当期的收入来消费,这又进一步刺激居民努力工作,提升未来的收入预期,形成良性循环。

(二)间接作用机理分析

1、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首先,农村小额信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借贷资金的资金成本,缓解农村居民现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保证农业生产经营一丝不紊的开展,以至于促进农村居民总收入的增加。其次,在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向专业合作社集体型经济转变。不仅农业领域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而且农村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日益提升,农村居民工作领域范围越来越扩大,经济收入日益增多。山东省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是2001年的七倍多,这是因为农村居民不再单一地依靠农作物收入,而是更多地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学习金融知识,科学规划理财。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99元,人们的消费从只着眼于基本的生活、教育支出等更多地转向服务、发展类消费,消费不断升级。

2、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消费环境。农村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农业资金的融通提供帮助,为农业新技术的科研与开发、推广等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增长。金融机构可以引导农村居民针对投资合理性进行分析,制订完善的投资计划方案,预防投资方面的影响,为农业的经济增长夯实基础。农村金融发展为山东省农业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山东省农业工业化的路径是通过劳动、土地、金融、技术等要素重新组合,实现农作方式的变迁。山东省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并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化的绝佳样本,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推动着山东省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银行为其提供资金贷款,乡镇企业利用贷款进行建厂等。乡镇企业发展要绿色化、信息化,投资主体要多元化,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山东省农村金融机构应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其产品和服务,推动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增长,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3、降低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金融发展能够影响储蓄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通过资本积累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我国五千多年的农业社会文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农民从本性上就偏好预防性储蓄。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发展,通过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降低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了现期消费。截至2021年末,共有99家保险公司在山东设立各级机构6946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340.43万亿元。随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降低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彰明较著。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发展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从多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健全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等措施。应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财政支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村金融发展体系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大力推行“政银保”合作模式、健全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完善农村保险组织体系建设等。

(二)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扩大其消费需求。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互助合作组织为载体的生产合作社和服务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时,也要鼓励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通过提升自身的“价值”使得雇佣“价格”提高,增加自身的收入。

(三)落实保障政策,降低预防性储蓄。我国整体储蓄率偏高,政府应积极推动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首先,要落实保障政策,政府应推动健康保险以及基本医疗等制度的建设。其次,政府还应提高民众投资意愿与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一是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二是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及提高基本养老保险金缴纳率;三是需要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

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上了新台阶,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前列,但是消费却明显不足。通过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无疑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农村金融机构应抓紧时机,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山东农村消费市场拥有三千多万人口,而且平均进入小康阶段,消费潜力仍然有待释放,应激活更大消费动力,让巨大消费能量涌流。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晋,李丽.山西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收入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229.

2]宋韩琪.空间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2.

3]杜蓉,乔均.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106.

4]何平,吴素纺.内蒙古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北方金融,202108.

5]孙觐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6]郑永亮.关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1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0681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