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重大决策部署,直接关系“三农”问题解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全面有效的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不仅可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度和效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要基础保障。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在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提供保障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速增效。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5月4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过程中,农村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受经济增速放缓、外部发展环境严峻影响,以乡村振兴拉动内需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来看,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存在盲目性,一些主要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区域作为典型案例,利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进行有效思考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概念简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含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中国政府针对农村发展所出台的一项战略。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村企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等方面的举措,全面推动乡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主要包括: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等七个方面内容。
(三)乡村振兴具体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战略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真正实现从二元城乡社会经济结构走向一元;二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从过去重视大城市发展到促进大中小城市体系建设。实际实施时,主要利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地区投资力度加大、分类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完善等战略,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
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一)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象与目的。长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具有经济发展活跃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优势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也被寄予厚望,使得这一区域为主体进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代表性。所以,在实际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时,本文主要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长期客观评价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以此对长三角地区进度与整体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为后续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提供针对性对策建议。
(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作为核心内容,是确保综合评价体系应用效果的基础环节。在实际规划设计时,首先是从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原则明确入手,实际选取评价指标时,需要以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五个维度为基础,重点凸显区域差异与区域重点,充分贴合长三角地区实际,选取有重点、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指标,以此确保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科学合理。
所以,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五方面内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五个维度为主,每个维度下设具体二级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产业兴旺维度包括反映农业生产效率水平的农村人均农业产值、反映农民就业与农村产业发展多元化程度的非农村就业人数、反映生产技术现代化的亩均农业机械动力与农村人均用电量和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
生态宜居维度则包括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农村道路路灯覆盖率、反映村容整洁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反映生活便利程度的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指标。
乡风文明维度反映了农村文化繁荣程度的农村居民人均文娱消费支出和农村体育健身场所覆盖率,以及反映乡村传统美德状况的离婚状况人口占比数据。
治理有效维度包括反映乡村自治实践的农村低保人数占比和反映城乡发展均衡程度的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和农村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等指标。
生活富裕维度的指标则包括反映农村富裕程度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以及反映农村生活质量的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与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乡村振兴的情况和进展,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及政策启示
(一)鼓励集体土地入股、流转和统一规划。土地政策是乡村振兴发展政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涉及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资源——土地的利用和配置。在土地政策方面,长三角地区可以实施措施以鼓励集体土地入股、流转和统一规划,这可以有效地利用乡村土地资源,保证农民的收益。可以鼓励整合闲置农房和土地资源,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和扶持政策,推进土地征收补偿改革。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股、流转土地。对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可以进一步鼓励其入股、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利用闲置土地和农房资源,扶持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同时,政策还可以对农村土地的保护提出要求,明确规定土地流转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证转让合法、合规。政府也会采取措施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政策中的土地政策可以有效地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二)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产业振兴作为五大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主要以农村集体经济水平作为指标进行衡量。而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虽然江苏苏州与无锡作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代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示范意义,但长三角地区整体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存在不均衡问题。因此,为确保后续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还需要从农村集体经济指标入手,通过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方式,以此确保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整体发展水平。
首先,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深化时,可利用长三角地区江苏苏州与无锡农村集体经济优势示范作用,以其先进经验为基础,为长三角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整体推进提供有效参考。如,把江苏苏州与无锡“股份制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按股分红到社区每一位成员”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为优秀典型进行推广,结合实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总结示范会等模式进行推广,以此推动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其次,加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视,充分发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优势,对农村集体经济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优化完善,以此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由小入大,不断培育新兴农业经济主体,确保农村个体活力与创造力,最终形成集团优势与组织优势,为农村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搭建有效桥梁,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水平,给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实施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着眼于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农业、农村经济和贫困户的支持。首先,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于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贫困户的帮扶方面,政府应设立扶贫小额信贷等措施,支持他们开展各种经济活动,提升家庭收入水平,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其次,政策还应该鼓励农村信用联社、农村金融机构等的发展。农村信用联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起发放集体经济贷款、农户经济贷款、扶贫贷款、小额信贷、金融扶贫等任务。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农村居民。最后,除了提升金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还应加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信贷资金的使用监管、信贷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提高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金融支持政策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和市场化服务,带动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重点要求,也是综合评价关键指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从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现状来看,浙江与江苏两个区域综合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安徽地区,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整体水平不均衡。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浙江、江苏区域优势经验入手,通过创新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方式,助力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
实际推进时,基于乡镇在城市农村中的连接枢纽和传导作用,重点围绕旅游与产业两大主题,创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在特色小镇建设时,产业类小镇以现有成熟产业链为基础,旅游类小镇则以区域天然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基于自身区域要素与天然优势,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明确定位,并针对性制订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方案,精准定位、分类施策,强化区域特色文化在产业与旅游小镇建设中的融入,逐步形成小镇个性精神,以此助力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实际建设时,可以参考江苏兴化油菜花海、浙江嵊泗列岛,以及义乌小商品、黄岩磨具等优秀示范案例,强化典型经验解读与深度剖析学习,推动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整体发展。
综上,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过程中,除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全面有效综合评价体系以外,还需要基于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依托综合评价结论,形成针对性政策启示,为后续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俊梁,林影,史欢欢.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03).
[2]李念文.长三角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20(09).
[3]史训东,姚冠新,徐静,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07).
[4]郭世轩.乡村振兴语境下农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以海南、阜阳比较视角[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1.28(03).
[5]吕备,李亚男.乡村振兴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3).
[6]马志飞,宋伟轩,王捷凯,陈艳如,熊烨箐.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化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6).
[7]郭利京,王仟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质量评价研究——以长三角40个地级市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03).
[8]施建刚,段锴丰,吴光东.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01).
[9]朱志平,王思明.价值挖掘与路径选择:长三角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研究[J].中国农史,2021.40(06).
[10]陈澳,栾敬东,秦江城.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外部影响因素与农户收入——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06).
[11]钱力,张轲.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与空间演变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
[12]叶超,庄良,吴佩瑾.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4).
[13]梁雯,刘缓缓.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耦合效应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3).
[14]张荣天,张小林,陆建飞.长三角地区乡村发展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06).
[15]曹红亮,张扬,王丽媛,章伟江,俞美莲.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21.37(03).
[16]王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振兴研究[J].旅游纵览,2021(06).
[17]唐弋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金融服务风险影响因素——来自长三角地区新三板农贷公司不良贷款率的经验证据[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12).
[18]孙以栋,俞强.长三角地区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策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