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企业的脆弱性表现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易感性和抗逆性。从“主体-能力” “制度-弹性” “资源-适应性”维度构建中小企业脆弱性削减的纾困路径如下:增强企业主体的共生发展能力和柔性应变能力;增加政府和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制度弹性;利用数字资源、服务资源增强企业对于疫情危机的适应性。
关键词:McEntire模型;新冠肺炎疫情;中小企业;脆弱性;纾困解难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经济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转型战略、路径与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BJL138);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后疫情时代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的路径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000303)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2月16日
一、McEntire模型分析框架
“黑天鹅”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灾害、技术事故还是社会事件,尤其是巨灾,其发生概率与动力源泉难以预测和控制,唯一可控的就是应对灾难变化的脆弱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突发事件”的定义,新冠肺炎疫情是突然发生的、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亟须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受疫情突发事件冲击,中小企业处于一种其生存和发展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映时间极其有限且出乎其意料的“脆弱性”情境。
自1975年美国学者White首次提出“脆弱性”概念以来,脆弱性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灾害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领域。Gorge等(1998)认为脆弱性是由暴露、抵抗力、恢复力三部分构成。危机管理领域中脆弱性通常是指对危险暴露程度及其易感性和抗逆力尺度的考量。脆弱性在灾害发生时涌现,表现为对抗灾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适应性,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受灾敏感性。本文利用脆弱性McEntire模型分析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脆弱性的来源及情景状态。McEntire(2010)从环境属性和环境类别两方面探究脆弱性发生的原因。从环境属性角度,脆弱性由不利因素和能力因素所构成,不利因素来自风险和社会或组织对灾难的易感性,能力则由物理环境对灾害抵抗力和社会或组织面临灾难时的抗逆力共同构成。
二、基于McEntire模型的疫情下中小企业脆弱性分析
(一)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风险。一是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的人员、市场、供应链等形成的经营风险。此次疫情防控关键措施是限制人员流动性,这对于中小企业用工带来较大影响。春节叠加疫情加剧企业人员变更,有些工人因疫情影响倾向于就近就业,对于依靠外来劳动力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企业容易出现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人流管控、物流受限、消费滑坡导致市场总体需求萎缩,使得大量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偏离预期,出现经营困难。疫情前期导致复工率、开业率低,使得产业供应链上游产品供给不足,从而出现中小企业库存挤压、产量不足、延期交货等经营压力。二是疫情加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疫情期间刚性的成本支出、漫长的资金周期、高额的融资成本等问题让中小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二)中小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易感性。易感性也称为易受损性,即中小企业因疫情灾害而遭受到的损失程度。从调查数据观察,疫情对中小企业现金流冲击性最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市场流动性减弱导致企业市场订单减少、客户流失严重。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又不得不面临员工薪资和五险一金、租金、偿还贷款等支出压力。现金流入的锐减而现金流出的刚性导致中小企业现金流紧缺,存在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二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危机应变能力。据中小企业协会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企业账上资金支撑不到3个月,这说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风险意识以及危机应对策略。在考虑应对现金流短缺方面,不少中小企业选择减员降薪(22.43%)、贷款(21.23%)、停产歇业(16.20%)。不难看出,这些措施大多是被动防御之策,甚至是不太实际的举措。
(三)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抗逆性。所谓抗逆性,是指中小企业面对疫情灾难时的适应性或快速恢复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给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不可抗力的系统性风险,不少中小企业也在积极生产自救,主动寻求疫情防控中的突围之道。中小企业协会调查报告显示,47.24%的受访企业考虑争取先部分开工,46.75%的企业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近3成企业表示会加快数字化转型,也有少部分企业选择等待观望(22.95%)。针对降低经营现金流成本方面,风险投资高管建议企业可以通过砍掉现金流消耗较大的业务、将应付款项改为延期付款、与员工协商缓发或降低薪酬等方式来缓解现金流紧张的难题。中小企业的抗逆性与疫情防控态势密切相关,当疫情能较快地被控制住,中小企业的抗逆性越强。
三、基于“能力-弹性-适应性”的中小企业纾困路径探析
寻找降低中小企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脆弱性的方法,是帮助中小企业的有效路径。本文从“主体-能力” “制度-弹性” “资源-适应性”的维度构建中小企业脆弱性削减的纾困路径。
(一)基于“主体-能力”视角的中小企业纾困路径探析
1、改革传统竞争模式,构建共生价值的发展能力。第一,与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企业要通过描述愿景、提升员工认知能力、数字技术授权等方式赋能员工激发出其持续创造力,学会顺应危机打开自身边界,获取发展机会。企业最佳的发展目标是与员工形成共生信仰、客户主义、技术穿透以及“无我”领导的共生型组织。第二,与客户一道共克时艰。如,聚土网平台联合农资厂商以平价供应农资给农户,保证春耕顺利进行;龙湖智慧服务为应对疫情先后推出送果蔬到园区、在线问诊、免费消杀清洁服务;猪八戒网在线集结万名专业人才为10万企业提供抗击疫情的咨询服务。选择与客户共渡难关不仅是自救的举措,更是企业发展格局和社会责任的体现。第三,与上下游构建价值共生共同体。企业可以采取推行全链条全员营销拓展客源、研制应对疫情的新产品、利用精益管理降低成本、采取基金和技术支持供应商复产、研究替代原料策略、探索多样化的业务模式等措施应对供应链脆弱问题。
2、优化要素资源跨界配置,提升柔性应变能力。疫情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干扰,“复工难”
“就业难” “招工难”现象并存。欣喜的是,候鸟工作制、弹性工作制、“员工共享”等灵活用工方式正悄然推行,这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待业人员的经济压力,又解决了人员短缺企业的招工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系统性风险,任何组织都无法规避此类风险,而是顺势而为,化危为机。中小企业可以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将庞大的组织机构以业务板块为标准拆分成若干个“阿米巴”责任单位,使其重视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并将企业资源向能产生现金流的关键业务部门聚拢,从而建立起适应疫情非常时期的柔性化组织结构。制造业中小企业应当逐步改进大规模生产模式,适时引入柔性智能生产线,更好地适应定制化、个性化、智能化需求。
(二)基于“制度-弹性”视角的中小企业纾困路径探析
1、构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防御长效机制。一是制定中小企业救助的法律法规。鉴于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定就业的重大意义,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国家应专门制定关于突发事件下中小企业救助的法律法规。针对突发事件影响程度的大小拟定类别化的中小企业救助指导意见。明确中小企业救助项目和标准,合理确定被救助企业对象,确定救助渠道、救助方法和救助数量,适时动态调整救助项目和救助标准;明确救助流程、救助机构的权责与职能,科学评估救助企业恢复力水平。二是设立中小企业风险缓释基金。为帮助解决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态环境,有必要在全国各省市设立中小企业风险缓释基金。基于成本分担原则,基金可以省和市财政拨款、民间资助与捐赠、税收提取比例、企业自愿缴纳资金等作为资金的来源。在管理体制上,基金管理人员可以由本省市的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家代表、独立审计机构等组成,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基金运行规则;金融机构重点跟踪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并提供融资贷款服务;中小企业家代表调查搜集企业在突发事件冲击下的经营困境,并做好各方的信息沟通;独立审计机构负责定期审计基金筹集和使用情况,并向利益相关者发布审计结果。
2、建立企业弹性管理制度,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一般来讲,在企业遭遇突发危机时期,股东和员工是企业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在既有公司治理框架内,企业应着重建立集合股东资源的临时制度建设。鼓励股东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为企业引入新的资本、进行直接筹资、通过担保新增债务提供有力保障。在既有管理框架和岗位职责内,企业还要建立起激励核心员工以及应对财务困境的制度或机制。挽留和吸引核心员工在危急时刻坚守岗位、完成危机处理事项,也可按一定的协议条件激励员工向企业提供债务资金支持。
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让企业增强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大部分企业以管控和权限为主的管理模式维持运营,当企业面对一个复杂、无序、多变的外部环境时,这种封闭、僵化的组织形态则会给企业带来混乱和无效。因此,中小企业要改变硬化的层级管理模式,变革只关注预算和计划、指令与流程的管理习惯,训练企业家卓越的领导力,让其更多地关注方向与目标,懂得凝聚团队成员,采用激励制度和愿景导向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的目标。
(三)基于“资源-适应性”视角的中小企业纾困路径探析
1、拥抱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与网络数字资源对接。不同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对接数字技术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智能化制造和参与“云平台”网络化协作。一方面企业可以进行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化管理,依托大数据打造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线;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在产业集群内的互联互享和数据开放共享,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能。服务业中小企业因防疫“禁足”措施无法以既定业务模式获取客户资源,导致经营一度陷入困境。不少企业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开启新业态、新模式,如“共享”员工、借移动网络平台拉动外卖业务、网络直播售货等。
2、主动为企业提供急需的服务资源,切实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小企业经营带来新的难题和新的挑战,服务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尤为稀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供给主要由政府和社会化的服务企业提供。具有政府背景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要主动关注疫情影响下企业经营的难点和痛点,准确了解企业的服务需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任务委托各类服务机构,尽快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在服务产业链的销售端,服务平台或服务机构要制定服务规范和标准,探索和推动示范性服务项目化运作,培育更具潜力的中小企业服务需求市场。社会化的服务企业可以发挥平台优势,聚集若干专业人才,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服务。为修复中小企业采购链条,服务企业可大力推出在线外包服务系统,帮助企业实现采购申请、审批、供应商管理、员工管理等线上化,一站式解决企业采购难题。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White G F,Haas J E.Assessment of Research on
Natural Hazards[M].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75.
[2]Cutter S.L.The Vulnerability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Vulnerabilit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Merican Geographers,2003(01).
[3]詹承豫.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政治学研究,2009(05).
[4]李维安,陈春花,张新民,毛基业,高闯,李新春,徐向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机制建设与危机管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笔谈[J].经济管理,2020(03).
[5]崔艳.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和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20-02-22(003).
[6]朱德米,林昕.建设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05).
[7]刘萌.疫情防控倒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N].证券日报,2020-02-11(A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