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农业农村现代化浅议
第713期 作者:□文/罗 婧 时间:2023/9/16 16:49:27 浏览:228次

[提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通过解构分析农民、农业、农村三者的关系与三者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与乡村生态的现代化等方向出发,重新建构农业农村现代化飞跃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115

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方面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与我国的底蕴、国情、社会实践相结合,制定属于自己的模式与标准。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是综合型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科技的发展、生态的可持续、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与重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赋予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内涵。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解决14亿人口的粮食供给与安全问题,因此就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并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高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自立自强与自给自足。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决定了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让农村逐步具备现代的生活条件,还要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精神风貌与道德观念。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了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生态化发展的转型,要实现农村中多业态都生态化。

总体而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分阶段、分产业、分区域梯度推进的过程,它不仅囊括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还要求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为指导统一思想与行动,立足中国实际,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我国农民现代化面临着农民经济收益水平低、生活质量不高、主体性不强的困境。首先,面对农业经济效益低乡村增收渠道不多的情况,大量乡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但是受限于自身素质,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收入高的工作,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其次,基本公共服务相较于城市而言依旧是乡村建设的短板,农村居民也没有足够的家庭收入来满足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最后,留守的村民受限于自身素质、国家政策普及成效不足以及传统“等、靠、要”思维习惯的养成,无法把自身当成乡村建设的主体。乡村建设人力资本流失严重。

(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1、耕地产量综合能力不稳定,供需结构失衡。我国的基本国情表现为人口多、土地少以及水资源稀缺的现状。农民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来增加产量,不仅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还直接导致了农产品质量的受损,耕地产粮的综合能力不稳定。另外,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当前我国市场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农情决定了难以量产有质量的农产品,因此只能依赖进口。

2、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链循环不畅。我国土地碎片化的农情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在农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受到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农民对于生产方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导致创新性的缺乏,难以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不愿承担或者无力承担新的产业类型所要付出的学习成本。从农作物的生产到营销,既没有打造自身的品牌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来保障农民的收益。

(三)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受到制约。农村依赖于耕地的发展模式无法实现城乡收入平衡,因此必须开拓第三就业空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碎片化的土地经营现状阻碍了产业的规模化进程。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增加了产业融合风险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同时,产业融合机制中单一的合作形式、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抑制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阻碍了产业的融合。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的落后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交通、物流及公用设施建设水平的落后,不仅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增加了一部分企业投资乡村产业的成本,降低了投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导致不仅不能够保障农田的产量,还会阻碍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乡村基础建设后续也缺乏有力的运营与维护机制,出现有建无管的混乱局面。

三、阻碍农业农村质变的原因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三农”分别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大量实践的积累,不管是农村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乡村治理体系都能得到量的改变。但农业农村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对以下两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农村建设主体缺失,组织化程度低。虽然这些年我国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但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大量人口外流造成农村的空心化与老龄化,导致产业发展不仅缺乏劳动力供给,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与智力支撑。留守村民难以把握市场规律的变化,不仅缺乏创新力也难以靠新业态提高自身收益。农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大量乡村现有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空心村的产业结构改革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人力资本薄弱是乡村建设的短板。 

(二)乡村文化建设缺失,文化产业内生力量亟待开发。在城镇化与市场经济的长期冲击下,一些优秀的乡土文化逐渐没落、凋零。面对物质的冲击,许多人逐渐迷失自我,相较于物质的匮乏,精神贫困对人的影响更加持久。因此,要开展乡村文化建设,重塑乡村道德秩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没有将自身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很好地结合,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趋同化。部分地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过度的开发与消费,产生了一些庸俗化的糟粕结晶。

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构的核心要素

(一)人的现代化。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推动居民生活品质、整体素质与精神生活三方面的现代化。首先,要为村民提供就近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优质健康的农产品,还要盘活乡村内生资源,让农民实现多业态增收的愿望。其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与培训来优化乡村的人力资本,提高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最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对经济的萧条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物质的作用有限。我们应当发扬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自上而下,由内到外滋养、改造、培养时代新人。

(二)物的现代化

1、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要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提高我国耕地产粮的综合能力。要制定强有力的耕地保护措施来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的农田。还可以采取适度的财政资金补贴适度规模的种粮者,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2、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节省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产品外销的运输成本,还能够提高粮食生产率。使用现代化的灌溉技术,也能够节省水资源,保障农作物的用水量。农村网络设施的完善,能让农民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农产品销售,还可以直播生活日常来获得经济收益。

(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优势。要确保村民自治体系建设,让村民自觉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还要保障乡村的法治建设,大力宣传法律知识,让人民群众能够用法律武器规范自己的行为,保障自身的权利。德治是符合乡村治理实际,具有我国特色的乡村价值观建设治理活动。要发挥我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与非正式制度的教化作用,建设积极向善的乡风民风,实现村民的自我约束。

(四)乡村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单一的农业形态使得农民增收表现乏力,并且还带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特征。因此,应当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将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将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的布局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靠农村当地的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五)乡村文化建设的现代化。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与根基。因此,应当注重乡村文化对农民群众的凝聚作用,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稳定乡村生活秩序,帮助村民树立关注村务的意识,激发其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将地方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乡村产业的多样性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建设乡村。

五、运用整体性原则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以农民品质需求为导向。要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一是要确保农产品的多元化供给,给农民提供优质、多样、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还要保障农民的消费者权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与新型集体经济,通过多业态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三是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落实医疗、教育、养老和补助福利等保障措施,使城乡居民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等值化的生活质量。四是要改革乡村生态系统,让农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居住环境。

(二)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其一,要加大种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力度,突破关键信息技术培育优质新品种。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其二,农业机械设备的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升级转型。其三,使用好多维信息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不仅能够节约交易成本还能够促进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革,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契机。

(三)以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国家有序、有效地嵌入乡村治理,形成国家与村民自治相互协同的治理结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加快构建乡村自治体系,拓宽村民自我利益的表达渠道,促进政府与农民的良性合作。还要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法律来规范乡村各主体的日常行为。德治作为乡村治理体系重要的一环,能从思想上启发改变乡村各主体的责任意识。要形成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指导思想,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化建设,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在开发产业时要结合当地的资源、文化、生态情况打造特色产业。要将农村的沉淀资产在乡村振兴中激活。农业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要先进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并建立健全生态农产品的交易平台,打造品牌化的、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综合化、社会化和生态化的生态文明方向才是我国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出路所在。

(五)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农业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保障农村硬件方面的建设时,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重塑乡村的主流价值观,规范乡村的伦理价值导向。发挥乡村文化对农民群众的凝聚与教化作用,消除人民头脑中陈规陋习的不良影响,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稳定乡村生活秩序。另外,应当运用前沿技术媒介,对村民进行培训,强化农民文化资本积累,培育文明乡风,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

2]王进文.带回农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转向[J.现代经济探讨,202107.

3]李周,温铁军,魏后凯,杜志雄,李成贵,金文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04.

4]谷树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理论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10.

5]郁建兴,任杰.迈向精准治理:后小康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的再出发[J.公共管理学报,202203.

6]孔祥智,何欣玮.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指向与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63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