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京津冀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在明确“三链”概念基础上,通过对目前京津冀“三链”融合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相关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融合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协同融合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YCX202354)
中图分类号:F124.3;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2月9日
引言
产业链作为传统的经济学概念,最早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被提出:它以产业为节点,描述了产业内或产业间的关联形式,并分割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阶段,形成了复杂的分工协作网络。而随着对产业链研究的逐渐细化和深入,以单个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商、销售商和用户为主体,以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流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供应链理论应运而生,二者联系紧密、难以分割,因此研究其融合发展成为必然。目前,针对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的理论研究也十分广泛和丰富。
十九大以来,随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链的概念也因此被重视起来。创新链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包含创新需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开发、试制改进、生产销售以及产业化扩散等多个环节,创新要素融入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个阶段之中,与各产业、各企业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创新链和产业链、供应链三者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不仅能够提高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研究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更加刻不容缓。然而,目前针对京津冀“三链”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少,且实践成果甚微。因此,本文拟通过对京津冀“三链”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旨在弥补现有研究理论的不足,并为决策者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融合现状分析
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在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处于初步融合的阶段,且融合程度与融合质量在稳步上升,“三链”的融合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同时,“三链”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链”融合的现状良好。
(一)“三链”融合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创新链的发展要求其融入在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各个阶段,而在“三链”的融合过程中,研发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以及营销机制与产品创新是最主要的三大环节,其充分展现了“三链”初步融合的实践成果。因此,本文拟从这三个环节对京津冀区域“三链”的融合现状进行分析,旨在说明“三链”融合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
针对研发技术创新环节,专利授权数(件)作为重要指标反映其融合程度,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在2016~2017年间,北京、天津、河北的专利授权数增长甚微。而自2017年以来,北京的专利授权数大幅度上升且增速逐渐加快;天津的专利授权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河北有了小幅度的增加但增速较为缓慢。由此可见,在京津冀地区,创新链的发展被重视起来,创新资源与研发环节的初步融合有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提高了整个区域的研发技术水平。(图1,资料来源:根据《2021北京统计年鉴》《2021天津统计年鉴》《2021河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针对制造技术创新环节,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亿元)作为重要指标反映其融合程度,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2018~2020年间,北京的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持续上涨且增速平稳;天津和河北有了小幅度的增加但增长较为缓慢。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内的创新资源与制造环节之间实现了初步的融合,促进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图2,资料来源:根据《202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针对营销机制与产品创新环节,本文拟从电商产业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紧跟“互联网+”浪潮,开展了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方式,极大促进了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北京作为我国电商产业的领跑城市之一,拥有最多的电商平台数量,2021年北京的电商零售总额增至5,392亿元;天津凭借着港口、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领先发展。据统计,2019年天津的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总额超1,500万元,位居全国前列;河北省内,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淘宝村数量众多,2019年其网上零售额达到了2,108.4亿元,人均达到0.27万元,特色电商产品发展迅速。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内的营销机制有了创新性的发展,创新资源与营销环节已实现了初步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综上所述,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目前处于初步融合的阶段,且融合程度与融合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可以说,“三链”的融合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在技术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营销机制与产品创新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既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又推动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十九大以来,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逐渐加快。具体来看,2017~2019年间,北京的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6.9%调整为16.0%,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82.7%上升至83.7%;天津的第二产业比重由36.7%下降至35.2%,第三产业比重由62.0%增加至63.5%;而河北的三次产业比例变动幅度最大,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点,由41.7%调整为38.3%,同时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由48.1%上升至51.6%,增加了3.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天津、河北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实现了进一步转型升级。究其根源,在于各产业部门创新发展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作用于原材料供应、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阶段,一方面提高了区域生产的技术水平,加快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的绿色转型,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营销机制和产品的创新发展,促进了服务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的逐步显现也使得服务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加快。因此,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北京、天津、河北三次产业比值的调整与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京津冀“三链”融合的现状良好。
二、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融合问题分析
目前,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虽已呈现良好的融合态势,但通过对融合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可以看到,在“三链”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的流动受到阻碍、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困难以及“三链”融合的形态不够稳定这三个方面,由此导致了“三链”之间无法实现深度融合,且融合质量的提升也较为缓慢。
(一)创新资源流动受到阻碍。通过对专利授权数、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以及电商零售额等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京津冀区域内,北京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各个环节都远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创新资源的流动在三者之间受到极大的阻碍。究其根源,一方面北京、天津、河北的行政区划分割严重,在权责上无法统一,在政策上无法协同,导致创新资源从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过程中受阻;另一方面区域内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程度的极大差异,使得北京与天津、河北相比,创新能力遥遥领先,然而创新成果转化落实与传导机制的缺乏,又使得创新资源不仅在北京与天津、河北之间流动受阻,同时在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流动也受到阻碍。因此,创新资源的流动受阻使得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困难,导致“三链”融合质量的提升也较为缓慢。
(二)区域产业协同比较困难。通过对北京、天津、河北三次产业比值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京津冀地区总体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三次产业的比重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北京、天津、河北呈现梯度式的下降,而第二产业则恰好相反。北京的服务业发展遥遥领先,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且工业创新能力强、高端发展态势明显;而天津、河北的服务业发展缓慢,始终与北京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在工业方面,承接着北京低端产业的转移,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绿色转型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障碍,导致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比较困难。因此,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融合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京津冀三次产业的严重失调也阻碍了“三链”的深度融合发展。
(三)“三链”融合形态不够稳定。从微观角度上对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三链”在相互衔接的过程中契合度不够,在多处环节上仍存在供需错配的现象,各节点的需求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融合的形态十分不稳定。同时,对于相互融合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在融合的整体形态中,其自身仍存在诸多堵点、断点、痛点问题。比如,当产业链某一环节中要素资源高度依赖进口或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便会使产业链出现断点等,使得“三链”不够稳固,融合的形态也十分不稳定,最终导致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之间无法深度融合,融合质量的提升也十分困难。
除此之外,通过对京津冀“三链”融合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区域内各地级市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三链”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在加快“三链”衔接的多个环节中无法实施有效的措施;其次,在学术研究领域,更多学者聚焦于京津冀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融合发展以及各单链的强链、补链、延链等内容,而针对“三链”的融合发展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最后,关于“三链”融合的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融合机制仍不健全,缺乏区域的整体规划以及各地级市的针对性举措,不利于“三链”的衔接与融合,也阻碍了京津冀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三、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融合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强创新建设,促进深度融合。尽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建设,是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助力。要提高开发区、新产业区等区域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水平,加快从生产建设型向环境营造型转变,提高区域产业的经济效益。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搭建“政、企、产、学、研、金”多要素交叉合作体系,扩大主体范围,最终整合成为有机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比如,政府应保障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金融中介应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研发、制造等环节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等。加强创新建设,既实现了创新链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二)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系统性地调整与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有助于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要推进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在天津以及河北各中心城市的集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缩小北京与津冀之间的差距。要深化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协同发展,一方面北京在向津冀转移相关产业时,应遵循分阶段有序转移的原则,深化产业对接与合作,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天津和河北在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发展机遇的同时,应结合各地产业的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引进北京的疏解项目,各地政府与企业对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要合理部署,加强政策引导,进行选择性的承接,加快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由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最终有效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融合质量。
(三)建立健全“三链”融合政策体系。为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融合质量,要加强创新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有机的开放式创新网络;要系统性地调整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深化产业对接与合作,加快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三链”融合政策体系,为相关举措精准、有效的地实施提供政策环境的保障,并与加强创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相匹配;要着眼于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有机融合,制定并实施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战略,加强“三链”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与融合,实现各节点的供求平衡;要构建“三链”融合机制,深入发展理论内容,为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其仔.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新进展、新挑战、新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2022(01).
[2]王大庆,张宝生,郭明明,曾祥亮.关于北大荒集团推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四链融合”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2(02).
[3]李宏宇.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协同融合的路径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