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调研
第714期 作者:□文/胡呈桃 莫文尧 欧祖军 时间:2023/10/1 17:29:02 浏览:276次

[提要]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而基层地区急需人才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迫在眉睫。本文以湖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受就业形势、基层就业政策、父母态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受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基层就业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策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赴基层就业问题的建模研究”(202110531009)。通讯作者:欧祖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16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在基层地区却出现“有业不就”的情况。为缓解矛盾,政府先后颁布各种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即使在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强大宣导下,仍然只有极少数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

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王友航等认为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和求职岗位情况是影响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在这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趋向于前往基层就业。宋国恺等指出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受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力资本影响,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年支出较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前往基层就业。彭鹏等指出基层设施水平较低影响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基层工作岗位需求的特定性制约部分专业的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祝军等指出家庭收入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本科生更愿意赴基层就业,研究生赴基层就业的意愿较低,个人发展受限制是制约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欧斌指出不完善的激励与政策监督机制影响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信心,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有助于大学生赴基层就业。

虽然我国学者已从多方面探究影响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但总体来说关注点过于单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样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本文以湖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样本数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回收率为97.7%

(二)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政治面貌、家庭经济背景、生源地、所学专业。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就业形势、基层就业政策、基层工作生活、基层就业环境、基层工资待遇、高校基层就业指导课程数量、父母对基层就业的态度、基层实践经历。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分为愿意和不愿意两种。

(三)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本文从调查问卷中选取了个人基本信息部分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调查对象中女生人数较多,占样本总量的62.46%,男生占样本总量的37.54%。其中,政治面貌为党员(包括中共党员和中共预备党员)的人数较多,占样本总量的45.74%,其次是共青团员,占样本总量的36.52%,群众人数最少,只占17.75%。调查对象中家庭经济背景一般的人数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6.08%,其次是家庭经济背景较好的人数,占38.23%,家庭经济背景很好和较差的人数都很少,分别占9.22%6.48%,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生源地在中小城市的人数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7.1%,其次是生源地在城镇的人数,占样本总量的22.53%,生源地在大城市和农村的人数分别占19.45%10.92%。调查对象中,人数最多的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占样本总量的22.87%,师范类、医学类、经管类、文史类、语言类专业人数较多,分别占18.43%16.04%15.02%14.68%10.58%,艺术类专业人数最少,只占0.68%,其他专业人数占1.71%。调查对象中样本数据总体来说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由于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分为愿意和不愿意两种,符合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一)变量选择。本文以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为因变量(y),取值为01(不愿意赴基层就业,定义y=0;愿意赴基层就业,定义y=1);选取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家庭经济情况、家乡情况、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基层就业政策等11个因素为自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及赋值见表1。(表1

(二)模型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

yln(■)=β0+β1x1+β2x2+…+β11x111

其中,p表示在校大学生愿意面向基层就业的概率,βii01,…,11)表示各自变量影响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估计参数。

由式(1)可得到在校大学生愿意面向基层就业概率p计算公式:

p=■ (2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本文利用SPSS25.0软件对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检验中,-2LoglikelihoodCox&Snell R2Nagelkerke R2的值分别为226.8760.2340.362,而且HL TestsSig值为0.551,大于显著性水平0.1,说明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基层工作生活了解程度、基层就业环境吸引力、基层工资待遇的影响程度和学校基层就业指导课程数量六个变量的伴随概率远大于 0.1,说明对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影响较小;生源地和基层实践经历的伴随概率接近于0.1,说明这两个变量对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影响较大;而就业形势了解程度、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和父母对基层就业的态度三个变量的伴随概率均小于0.05,表明其对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出现只注重理论知识,不积极去了解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情况,从而导致毕业后很难胜任就业岗位及不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情形出现。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可以提前了解当今社会对本专业人员的要求以及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以便在未来毕业时可以主动选择就业而不是被动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宣传。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目前还有大部分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了解较少或完全不了解,普遍存在对基层文化习俗和生产技术不了解的情况。政府可以通过评选表彰、调研挖掘等方式寻找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模范典例,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将其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一起进行宣传。政府也可以不定期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进行宣传,并选派基层就业相关专家到各高校解读和宣讲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而高校则需要落实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可以通过举办“基层就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加强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同时,高校也可以将优秀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先进事迹以公告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在校园内起到榜样作用。

(三)转变父母对基层就业的偏见态度。部分父母由于自身认知的限制、对基层政策和状况的不了解以及希望子女能在大城市工作的想法导致了他们对子女前往基层就业持否定态度。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根据本文的调查数据,反对子女前往基层就业的大多是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他们长期进行体力劳动,在他们看来,前往基层就业工作压力必然较大,他们基于对子女的关爱更加希望子女前往大城市获得一份高薪工作。父母不支持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削减了这部分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意愿。想要提高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不单要做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也要做大学生父母的思想工作。为此,在高校和社会举行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宣讲活动时可以邀请学生父母共同参加,让他们客观具体地了解基层的基本情况。

(四)拓宽大学生基层实践渠道,提高大学生基层实践积极性。政府和高校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到基层实践的渠道,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基层就业实践活动,让大学毕业生尽早掌握在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高校可以将假期实践活动与基层实践联系起来,在假期时引导学生前往与高校合作的基层地区进行假期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开设基层实践奖学金、基层实践年度评选会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赴基层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积极把握前往基层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基层志愿者”等基层实践活动。在假期时,大学生也可以尝试在家乡基层进行实习,了解基层情况,积累工作经验。

(五)对家庭经济背景较差的大学生进一步给予补贴。部分大学生可能有前往基层就业的想法,但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导致他们选择前往一线城市就业。因此,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如果他们选择前往基层就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完善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措施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提高这部分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六)完善基层配套设施、提高基层福利待遇。政府可以通过投入更多资金在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方面,改善基层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状况来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部分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确实比较简陋、条件比较艰苦。这些基层地区对于在大城市就读的大学生确实缺乏吸引力,在要求大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我奉献意识的同时,同样应该改善这些地区的工作环境。由于这些地区往往比较贫困,很难给予很高的工资待遇,因此上级政府可以考虑给予前往这部分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一些补贴,提高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七)完善高校基层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只是从社会需求方面笼统地介绍就业情况,并没有对基层就业的完整指导。这些课程往往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授课老师往往也是本专业的授课老师,绝大部分老师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为提高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的意愿,高校可以考虑将基层就业指导单独分离出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专门讲授基层就业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这些课程授课老师,高校可以聘请基层工作者前来授课,也可以让有基层实践经历的学生共同参与这一课程,用实际经验给有前往基层就业意愿的大学生一些帮助。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友航,文东茅.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21.

2]宋国恺,武天,李冬.家庭地位、人力资本与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5.

3]彭鹏,候佳萌.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2112.

4]祝军,杨平.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2.

5]欧斌.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的政策建构与实践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708.

6]户艳领,李丽红,任宁,王洲.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贫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源于河北省贫困山区县的调研样本[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4854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