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三大巨头相继在海外上市,国内油气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也不断地向国际接轨,从而达到与国际趋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计提油气资产折耗,在发布准则解释之前,通常采取年限平均法,而直线法与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产量法由于在资产涵盖的内容、折旧损耗的含义、油气资产的储量信息以及油气井报废的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同,年限平均法得到的结果与产量法得到的结果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对油气资产折耗问题进行分析,以中石油西部油厂为例,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企业;油气资产;资产折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月10日
一、资产折耗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油气资产定义。油气资产的概念国内外均未做出明确的界定。美国许多权威机构发布的一系列报告公告中,也未对油气资产的定义进行明确的阐述,仅仅规定了油气行业企业怎样进行资本化处理资产,以及确认资产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何种方法。
2008年8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后,我国石油三大巨头相继在海外上市,国内油气企业对资产的确认和核算都发生了变化,折耗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由年限平均法转变为产量法,但应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本文以中石油西部油田某采油厂为例,明确不同方法的差异所在,分析优劣,得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估。从2019年底到现在后疫情时代,这是特殊的时期,全球疫情反复无常,美股多次熔断,油价持续下跌,幅度更是超三倍之多。国际油价超低且持续走低,面对如此情景,我国油气企业经营也遭受重击,因此必须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强化资产管理力度,提高抵御外来危机的能力。
(二)油气资产涵盖内容。国际上定义油气资产的计价范围是指对于取得矿区、勘探、开发和开采构成油气资产生产活动的这四个阶段:(1)取得矿区是指通过租赁、购买等方式取得矿区使用发生的支出;(2)勘探成本是指在勘探过程中为了发现石油天然气所发生的支出;(3)开发成本是指为了探明油气储量而发生的开采支出及为运输、处理、储存石油天然气而购买或提供设施所发生的全部支出;(4)开采成本是指把石油、天然气从地下深处通过挖掘提升出来送至地面并进行运输、处理、加工、储存等形成的支出。
国内的油气计价成本中一般不把取得矿区的这部分成本费用归纳进来,或者包括取得矿区的成本,但是价值相对很低。我国的油气行业企业通常无需为探明矿区储量花费过多成本费用,在划拨之前,我国政府就已经做了相关的探明储量调查工作,对于矿区,一般采用划拨而非出让的提供矿区土地方法,通常是无偿划拨或者低偿划拨的方式。
(三)油气资产折耗方法。油气开发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与其他行业企业在环境、技术以及行业等各因素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考虑其固定资产折耗方法时,要对各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油气资产折耗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和产量法,两种方法各有得失之处。目前,我国油气资源行业企业通常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折耗处理。产量相对均衡的行业企业,适合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折旧处理,符合收入分配的原理,更为合理。产量均衡下,每年资产折旧分摊的金额也会再固定为一个均衡的数量。但由于油气行业有其投入与产出并非等比例增长关系的这一特殊性在里面,所以每年的产量难以成为一个固定不变或是呈小幅度变动的均衡。
相对于年限平均法来说,产量法反映了客观事实,更加的科学。在产量法下,油气资产的油气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折耗计提数据的高低,两个量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付出的投资能够获得等效的经济价值,符合投资配比原则。另外,其年折耗额与年开采量正比例变动,与探明储量反比例变动,折耗成本与开采收益优化了其配比。我国为了避免差异,保持与国际上的趋同,规定计提折耗时,应该合理引入产量法,也保留现行的年限平均法,其规定可以在两种折耗方法中选择适用的一种,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只要一旦选择,不得随意变更。
二、资产折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2008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要求油气企业只能从两种折耗方法中选择其中适合本企业的一种方法计提资产折耗。中石油首当其冲,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年末财务报告明确表示,在此之后将年限平均法改为了产量法。两者之间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下列两点:一是折旧的起始以及中断问题,普通的固定资产一旦开始计提,出现闲置也不得间断中止折旧的计提,除非发生报废或者已提足折旧等特殊情况,而油气企业进行的资产折耗计提工作要等到开采时才能够进行;二是油气企业的折耗反映在企业的油气资产储量上,油气企业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加,资产转化成可供出售的产品,随之而来的折耗越来越多,储量是呈递减趋势的。资产折旧的损耗反映在生产的产品上,是由于时间因素产生出来的。
我国规定:油气资产折耗是指油气资产随着当期开发进展而逐渐转移到所开采产品(油气)成本中的价值。
中石油西部油厂是按照公司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处理方法的规定进行折耗的会计处理的,由年限平均法转化成产量法,由电算化过渡到ERP系统,满足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促进信息质量的提升。
(一)年限平均法下存在的问题。油气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每年折耗额都是相同的数据,计算简便易行、工作难度低、工作量也不大。但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属于递耗资产的范畴。一般来说,一定的矿井所存在的储量数据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开采出来的油气量不断增加,油气储量是不断减少的,开采难度也更高,井随之也越挖越深,油气密度越来越稀薄,花费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与开采量的增长幅度难以齐头并进。若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资产损耗,会使得刚开始几年多计提了损耗,而之后的时期少计提,没有注意到产量因素的作用,不符合实际,这会扭曲油气资产性质的客观事实,给企业财务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虚增利润或是虚减利润。因此,油气资产折耗使用年限平均法不符合成本收益配比原则。
(二)产量法下存在的问题。使用产量法进行损耗计提的前提在于明确每期油气资产的产量,以生产产品的产量作为基础对于资产进行损耗的计提。油气资产深埋地底,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通常来说,产量特别高的时候,对于地质的破坏程度,油田的耗损程度以及储油圈层的结构会产生一定影响。把产量作为除数,可以控制折耗确保其在符合的成本收益配比原则范围内,产量高的时候多计提折耗,产量少的时候少计提折耗,保证多数资本成本在高产出时期得到转移,从而中和减产时期带来的不利影响因素,这也符合成本补偿理论的要求。油气资产折耗在产量法下更为复杂,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点:
1、油气储量难以预测。对油气资产计提折耗采用产量法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预测和评估处理,通常含有对油气资产的价值、生产产量变动的幅度,还应涉及总储量数据、已勘探开发出油气产量和剩余油气储量的评估工作。但由于一部分数据的评估受人为计算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未尝公允反映,可能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相匹配的情况,影响计算的过程,继而影响判断的结果。
2、转资额难以预测。油田开发企业转资工作中一般都存在一定风险,需要支出较大的勘探成本。因为可能会存在干井、枯井等失败现象的出现,这就相当于投入了成本但是换不回相对应比例的产出,因此各油井转资情况并不容易预测。当转资情况发生时,由于存在折耗数据的差异,折耗额就会发生变动。企业的转资情况有据可循,但仍然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每年上半年的前几个月并未出现转资情况的发生,但一到年底会出现集中大量的转资状况。由以上存在问题的规律可以得出,该油田厂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强劲,同时对于转出额的预测也较难评估。
3、折耗数据难以准确对比。产量法下计提折耗的基础数据就是产量,但是通常以区块对产量进行总体预算,导致难以细分到各个具体的方面。而且由于存在不可抗力因素,比如天气状况、设备损坏等因素的作用,通常会导致结果与事实之间存在一定偏差。油气企业对于油田储量的估计,一般是聘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来进行评估和预测,并且以年为时间单位进行产量和储量的评估,但在现实工作中,这两者的变化并非按年进行变化,所以折耗数据分析对比的准确度并不是很理想。
三、资产折耗管理改进方法
(一)公允反映账面价值。可靠性要求企业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我国油气企业享受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包括无偿划拨、支付较低的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没有在报表中公允地反映出来,不符合可靠性的相关要求。账面价值公允反映,才能使得折耗额具有准确性。
(二)做好储量评估工作。目前,国内对于油气储量的评估技术较国际上仍有一定差距,每年各油田的储量结果都是由美国公司评估得出,采油厂依据测评结果依次对各个区块实行具体划分。油气储量是油气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制于储量的丰俭程度,甚至与国家能源安全直接挂钩,因此做好评估预测关系重大。该油田应在中石油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油气储量的评估工作。长远来讲,为避免出现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应努力保持跟进与国际接轨,加强油气储量研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储量评估技术和储量评估手段应不断提升。
油气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来优化油气资产评估工作:(1)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储量评估部门;(2)提高评估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与能力;(3)借鉴国际先进油气储量评估技术手段;(4)分析借鉴国外油气储量评估公司的运行方式,并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创新。
(三)细化区块产量预测。采用产量法计提折耗以每期生产额为基础,折耗额的大小与产量的多少呈正比例变动关系,产量不断增大,折耗额越高,反之,就越低。计提折耗额,需要明确当期产量数据。而未来月份的产量数据则需有关部门评估预测,但是其预测往往是以区块为最小单位的总量预测,但折耗需按月进行计提,那么总量预测就得细分到各个月份,而这又会导致产生数据未必真实准确的问题,会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差距。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细化区块产量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将总体的年产量预测细分到各个月,过程会是相对复杂的。基层管理部门是对各期产量以及剩余储量最为了解的企业分支机构,油厂能够依托基层部门着手预测核算,会计工作人员也应通过下基层清楚了解本企业的油气产能建设工作、生产产量计划、设备修理维护时间间隔、投入成本等可能对油气产出数量产生影响的情况,明晰区块的产量预测。
(四)改进油气资产减值管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跌至历史新低,最低点一升仅1.5元,如此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动幅度给世界能源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石油行业实行了十年之间最大的一次对于资产价值进行减值调整的会计处理工作。壳牌等六家国际知名的石油企业资产纷纷减值,减值金额高达一千亿美元。油价持续走低,促使油气企业做好管理工作,及时调整资产评估价值,对资产进行减值处理,确保折耗额的准确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1)建立健全项目效益追踪规则;(2)建立资产减损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组织框架;(3)选择适当弃置费用测算法;(4)发挥预算管理事前控制作用;(5)增加油气资产审查、审核和审批结算点。
(五)优化组织结构和精细化分工。早在2015年,该采油厂就着手对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改革。发展至今,企业机关科室部门和直属单位减少了8个,企业分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了3个采油管理区,组织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尽管改革仍在持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前路仍比较漫长,应适当考虑精细化分工需要,培训管理人员,确保SEC管理作为关键业务,关心储量及近况,及时采取专项核定、资产减值、提前报废等手段,确保企业油气资产账实相符、保值增值。
综上,本文以中石油西部油田某采油厂为例,通过研究两种折耗方法的实际应用,对其优劣进行比较,分析采油厂折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给予油气资产折耗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参考。最后,希望研究能够提高油气储量以及计提折耗额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祥平,高雪立,张连昌,赵茜.石油天然气企业油气资产折耗问题研究——以中石油某西部油田采油厂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03).
[2]郭霞霞,唐娟莉.石油企业油气资产弃置费用计量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21(10).
[3]唐源羚,杜熙.国内外油气资产计价、折旧/折耗计提差异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1(09).
[4]黄峥,郝洪.油气会计完全成本法下的折旧折耗及摊销[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2).
[5]范超,李萍,陈东景,彭昌盛.基于资源价值折耗的石油资源账户建立与分析——以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
[6]项继云.石油天然气资产折耗问题的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06).
[7]李延明,张庆,张传平.基于使用者成本法的我国油气资源价值折耗分析[J].金融经济,20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