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拓宽资金渠道,财务活动越加多元化,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构建高校财务共享平台是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加强各部门业务相衔接的必要模式,能够激发高校内在发展活力,实现高校业务全覆盖。本文选取济宁学院为案例,分析该高校的财务工作流程,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财务共享平台
课题项目: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2022年度课题项目(项目编号:Sdjk2022016)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月5日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初步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审批等信息数据手段,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但是仍未解决数据共享性差、集成性低等问题。为了解决现有各种问题,各大高校应不断寻求突破,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力度,为构建财务共享平台夯实基础。
一、济宁学院财务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一)学校概况。济宁学院是山东省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现有在校本专科学生22,407人、教职工1,205人。为了进一步提高各二级单位的工作效率,济宁学院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全新架构,构建了智慧校园平台,该平台是集线上审批、全校通讯录协同办公、智能查询和日常事务管理的综合服务平台。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校运营经费的投入,高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运营经费稳中上涨,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地办学模式等因素都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传统的核算模式已不再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高校应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确保高校资金有序运转、合理分配。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财务综合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现阶段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主要还是以财务活动为主,只是根据原始单据进行事后把控,单一记录和反映事后信息,并未完全参与事前和事中控制。与各二级学院、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数据互通,无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撑。
(二)济宁学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学校基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需要,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在校园网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济宁学院财务工作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依赖神州浩天科技公司的“天财”财务软件,将财务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引入的财务综合服务系统对外共享财务信息。目前,该高校已经引进了很多相关财务管理子系统,包括网上签批系统、个人收入申报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尽量减少审批程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为广大师生办实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综上所述,济宁学院财务管理工作是以天财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结合智慧财务收费平台、资产管理系统、个人收入申报系统、工资管理系统、银校互联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等相关子系统,依托财务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向教职工提供网上预约报账、网上查询等服务的财务信息系统。该综合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二、济宁学院财务工作流程
(一)预算申报流程。预算编制工作是全年财务工作的开端,是全年财务工作的源头和基础。该高校目前的预算编制分为整体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两个部分,其中整体部门预算按照省财政厅下达的预算编制文件,遵循“无预算、不支出”
“超预算、不支出”的原则,围绕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来编制收支预算。校内预算则是以省财政厅批复的整体部门预算为依据,在部门预算总量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各经费使用部门工作计划细化预算安排。预算编制工作仍使用传统的编报方式,首先采用网络通讯工具向各部门发送预算编报通知,然后通过电子邮件收集各二级单位上报的预算数据,整理汇总审核后在省预算一体化系统中进行整体部门预算上报。编报过程十分复杂,须投入大量精力,工作效率低下且数据准确度须多次核对。
(二)报销与资金支付流程。目前,该高校采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每个教职工都有专属的账号和密码。结合财务工作群,不定期举办财务报销培训,为教职工解决报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新财务报销工作相关规定。教职工报销时,首先将原始单据按规定整理粘贴好,在财务预算报销系统中根据业务性质选择日常报销、国内外差旅、借款等相应报销模块,填报完毕后提交,将系统生成的预约报销单打印出来由相关负责人签字,最后送往财务处核算科审核报销。
经审核无误记账后,由核算科记账人员将单据转交给资金支付人员,资金支付主要采用银校互联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完成学校日常运转资金支付工作。银校互联系统支付款项较为简单,由出纳人员根据财务核算人员提交的记账凭证和原始票据,核对付款信息,若无误,直接确认支付即可。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则是由省财政厅授权各高校支付业务,流程相较于前者更为复杂。
(三)学费缴纳流程。各大高校学生收费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改进,从传统的现金收费到刷卡收费再到现在的网上统一缴费,缴费便利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山东省学费的缴费标准由学年制转变为学分制,根据学生所修课程总学分来收缴学费。首先财务处工作人员分别与教务处和学工处工作人员就学分以及住宿信息进行对接沟通,确认学分信息和住宿信息后将相应收费金额输入智慧收费平台生成收费款项,设置完成之后通过中间数据平台将数据传输至学生事务系统和学分制系统,最后学生可以登录系统缴纳学费,缴纳成功后中间数据平台会自动更新学生学费缴纳数据和学分数据。
(四)薪资发放流程。薪资发放流程较为繁琐,是财务处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财务人员要核对职工信息,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变动。比如,学校引进新职工时,需要在工资管理系统的职员信息模块录入该职工的姓名、工号、身份证号、工资卡号、所在部门等信息。其次,从税务系统把专项附加导入至工资管理系统,再根据人事处提供的工资标准将当月变动的部分生成工资数据,包括在职员工、离退休员工和合同制员工,完成计税、社会保险代缴代扣等工作。最后,把生成的工资数据导出做线下表格,审核签字无误后交由核算科生成记账凭证,资金支付科完成当月工资发放。
三、济宁学院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系统更关注内部子系统的对接,数据共享存在壁垒。目前,济宁学院财务处的管理系统是神州浩天公司的财务软件(天财系统),但是该软件较为模式化,不能与资产管理系统、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等不同部门数据库之间实现数据互通,不能满足学校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在与其他部门对接时,尤其是业务关联度较高的部门,各自有相对应的管理系统,但各系统之间并未建立对接,“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数据共享存在壁垒,数据标准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不仅加剧了工作的重复性,增加了工作的失误率,也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财务工作未脱离纸质材料审核过程,无法应对突发情况。从2020年初至今,疫情的爆发使得各行业都手足无措,工作陷入停滞状态。济宁学院作为一个教学机构,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是从未停止的,但由于财务工作的谨慎性、细致性以及精确性等,使财务工作的开展备受考验。在疫情最初爆发的时期,由于所有教职工须居家办公,财务人员无法获取纸质材料进行审核,各种审批流程也无法推进。虽然后期引入了网上审批签字流程,但是因为大部分领导人员接受网络信息技术的速度较慢,审批流程的使用度一直很低,仍然依赖于线下审批。由此可见,必须加大财务信息数据化建设,实现财务数据的网上共享,打破原有的时空限制。
(三)内部控制建设受限,难以实现内控系统的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独一个业务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必须由学校层面整体规划,协调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目前济宁学院内部控制建设较为薄弱,没有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将收支、预算、决算、资产、采购、项目建设等业务统一纳入监管,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系统壁垒,很多工作无法通过系统之间进行对接,必须采用传统的线下方式进行数据分享,这种现状导致了工作量剧增、数据失真、业务推进缓慢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财务信息共享,构建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
四、相关建议
(一)模块整合优化,推进系统再开发。高校财务共享平台建设需要各学院、各部门之间积极配合,实现业务全覆盖、数据共享、业财融合,避免存在信息壁垒。不再局限于传统核算模式的“小财务”,而是高校整体业务的“大财务”。财务信息共享一方面是高校内部信息的共享,比如财务收费模块与教务系统的数据库对接后,可以对学生的学分、成绩等信息更加精准管理,预算系统与采购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信息共享之后,信息数据便可以作为预算的基础数据,省去前期繁琐的信息收集工作;另一方面是高校与外部业务往来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比如资金支付模块、资金到账管理模块与银行的数据对接,可以有效提高资金支付效率,核算模块与预算一体化平台的数据交互,可以缩小预决算差异化,有利于绩效考核,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图1)
(二)提高财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不能只一味地追求速度,更要注重平台的质量。从内部层面来看,要确保各部门系统数据库对接的准确性,提取数据的安全性等;从外部层面来看,要加强平台使用者的操作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传输数据和提取数据上,要学会深入挖掘分析数据,为领导层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财务人员要意识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重要性,重视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努力成为两者兼备的优秀财务人才,为财务共享平台建设添砖加瓦。
(三)加强网络安全防控。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数据泄露的风险。为了加快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应加强网络防护技术,进行财务系统以及学校各系统的维护工作。首先,网络安全部门可以从高校自身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进程出发,定期维护学校信息系统,定期检查网络传输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风险管理落实到位,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为高校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财务共享平台环境。其次,高校可以从完善财务系统操作制度着手,从源头上监管信息安全,保证共享平台建设进程平稳有序的推进。最后,加强财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意识,定期举行信息系统安全操作培训,杜绝因个人操作不当而泄露重要财务信息,保证高校整体数据的安全。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针对高校自身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来制订实施方案。在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各部门系统间数据的整合优化,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防范数据泄露风险。随着财务共享平台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的管理能力和整体发展得到稳步提升,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有利于实现高校整体战略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秋玲,崔斌,张珊,许晓蒙.基于“大智移云物”技术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Q大学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22.33(03).
[2]李杨,陶元磊.财会监督体系下地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路径——以H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22(10).
[3]袭梅琴,刘珊.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财会通讯,2022(08).
[4]刘锐军,罗德慧.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探索[J].商业会计,2022(06).
[5]丁友刚,吴玮琼,刘阳,程婉夏.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历程、趋势与内涵[J].会计之友,2021(09).
[6]王国平,徐冰.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