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测度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内涵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统计内涵的考察,本文在充分梳理、借鉴有关同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从全价值链指标、创新指标、市场发展开拓指标等三大部分共16项细化指标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批准号:GD20CYJ30)研究成果;韶关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统计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韶关学院2022年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胡春春
中图分类号:F062.9;C8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5月15日
当前,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该如何测度衡量?这就需要我们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以反映。
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都是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科技革命而产生的,都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创新应用,因而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使生产生活达到智能化、智慧化”;先进制造业定义为:“先进制造业是在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重塑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制造业价值链体系,从而将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应用于产业链全过程的制造业”。
二、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近年来,关于产业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大致可归为三类:
(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指标体系。贺正楚等(2015)构建了规模指标、潜力指标、创新指标、关联指标四个维度14项指标的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弓宪文(2016)设计出产业的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及成长五个维度10个二级指标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唐晓华等(2018)从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成长潜力、社会贡献4个方面10个指标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指标体系。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李芸等(2017)将融合行为和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效应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18个细分指标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徐维莉(2019)从融合进程和融合效益两个维度18个细分指标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余涛(2020)建立了包含产业重组、产业延伸、产业交叉、产业渗透4个方面8项细分指标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程广斌等(2020)从融合动力、融合趋向以及融合环境三个维度21个细分指标出发构建区域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李丽等(2020)从生产要素、产出水平两个方面7个二级指标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
(三)高端产业间评价指标体系。傅为忠等(2017)基于产业发展规模、产业成长实力、对外开放水平、生产效率和效益4个方面12个指标建立了高技术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张晓芬(2023)等考察了企业数量、就业数量、生产总值、利税总额4个指标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王晓丹(2023)等从产业基础、产业环境、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9个细分指标构建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赵怡宁等(2023)构建了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发展贡献、发展潜力4个方面24个细分指标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朱建晨(2023)建立了融合模式、融合驱动力、融合效果三个维度21个细分指标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不断丰富,传统产业及高端产业等各方面都已涉猎。产业融合指标体系构建虽各具特色,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相同一级指标下设置不同的二级指标,如上述指标体系中:制造业中设置出口交货值,服务业中设置进出口总额,对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可比性值得质疑,违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设定的可比性原则。(2)同类指标重复。同一层级指标的选取应做到各指标间互不相容和弱相关性,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综合而成,同一层级的指标存在包含关系会造成综合评价结果不准确。(3)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和选择标准。
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设想
(一)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要想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内涵及特征,其次要从统计测度的角度理解其意义,既能反映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能反映问题的各个方面,体现综合评价作用。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评价体系从单个指标的选择、计算,到整个指标体系的构建都应把握产业链高端环节这一主线,要从产业内涵、模式、特点出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都是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科技革命而产生的,都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创新应用,同时除了科技创新外,产业间价值链结合关联性增强,市场的趋同导致了产业的融合,因而创新、低耗能、全价值链、市场业务互动等要素应包含在指标体系中。
2、可比性。产业融合发展中所构建的一级指标是一致的,一级指标下针对不同的产业设置的二级指标应选用相同的指标体系。
3、可获得性。真实客观的数据是对产业融合发展综合评价的基础,因此任何一个指标的构建都应以获得真实数据为前提,没有数据保障的指标尽量不要构建。
4、全面性。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包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各个方面,能全面反映两业融合进程和深度,但是又不能为追求全面性而选用相关度很高、内涵相似或有包含关系的指标。
(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以上统计内涵和原则,在借鉴相关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长处的基础上,构建出全价值链指标、创新指标、市场发展开拓指标三大类共16项细化指标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1、全价值链指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大产业处于产业链高端,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表现为关联性明显增强,先进制造业的价值活动如研发设计、生产运作、采购配送、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的价值活动如智能化的配送服务、信息化的营销服务、全方位的咨询售后服务、高端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等,两者之间关联性较大,结合点较多,两大产业价值链在不断分解和整合过程中产业定位变得模糊。因而,全价值链指标主要选取生产要素的投入及价值创造和增值两大类指标。(1)生产要素投入指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价值活动的融合发展,要求两产业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上不断嵌入,因而全价值链指标的生产要素投入指标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投入组成,分别用“就业人数”
“固定资产投资额”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进行衡量。(2)价值创造和增值指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价值链重构整合,实现两大产业价值链融合,在创造出更高顾客价值基础上,获得企业经济绩效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拉动力增强、投资效率增加等价值增值。价值创造和增值指标由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产业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组成,分别用“产业增加值/产业就业人数” “GDP增长速度×产业贡献率” “产业增加值增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
2、创新指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都是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科技革命而产生的,都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创新应用。无论是通过改进新产品或服务的方法和技术,还是完善现有的方法和技术,创新都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因而,创新指标主要选取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大类指标。(1)创新投入指标:研发投入可以很好地说明公司的创新努力。创新投入指标由R&D人员数、研发机构投入经费组成,用“R&D从业人员数” “研究与开发机构R&D投入经费”进行衡量。(2)创新产出指标:专利代表创新产品达到的创新水平及创新产品的质量。创新产出指标由专利申请、专利拥有率组成,分别用“专利申请数”
“有效专利数/R&D从业人员”进行衡量。
3、市场发展开拓指标。随着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其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并带动产业系统整体利益提升,逐渐实现利益共享。因而,市场发展开拓指标主要选取市场发展和市场开拓两大类指标。(1)市场发展指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发展中,两产业市场不断渗透,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功能不断细化,产品和服务交易不断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扩展,市场组织不断趋同,人、财、物等要素资源的溢出效益开始显现,产业关系虽变得复杂但联系更为紧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市场发展指标包括投入规模、产出规模、产业结构,主要由企业数、产业增加值、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产业占比组成,分别用“企业数”
“产业增加值” “工资总额/就业人员数”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行衡量。(2)市场开拓指标:随着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产业系统整体利益提升,并逐渐实现利益共享。市场开拓指标由产值增长率、市场占有率构成,用“(当年产值总量/上一年产值总量-1)×100%”
“销售收入/收入总额”进行衡量。
综上,本文基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统计内涵的理解,在参考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由全价值链指标、创新指标、市场发展开拓指标等三个方面共16项细化指标构成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尽管本文已经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细致和系统的思考和探讨,但难免有遗漏之处、考虑不够周全之处,只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贺正楚,吴艳,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耦合发展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5.24(05).
[2]弓宪文.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测度方法及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4).
[3]唐晓华,张欣钰,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8(03).
[4]李芸,陈俊红,陈慈.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对北京市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04).
[5]徐维莉.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验证——以苏州市为实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4).
[6]余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及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
[7]程广斌,杨春.区域产业融合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04).
[8]李丽,徐佳.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20).
[9]傅为忠,金敏,刘芳芳.工业4.0背景下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及效应评价研究——基于AHP-信息熵耦联评价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7(12).
[10]张晓芬,李森.基于熵权-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辽宁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
[11]王晓丹,陈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当代经济,2023.40(04).
[12]赵怡宁,熊健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04).
[13]朱建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