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棉花产业作为兵团第七师的支柱产业,为团场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棉花生产中一些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棉农为追求产量与短期利益,忽略化肥农药喷施不当、连茬种植等生产行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阻碍棉花绿色发展,继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了解兵团第七师棉花绿色生产现状,实现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兵团第七师棉花绿色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当前现状,并从棉农自身、政府角度提出对策,旨在为兵团第七师棉花绿色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第七师;棉花;绿色生产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南疆三地州农地转出户生计替代策略选择及其减贫效应研究”(编号:20BGL08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月14日
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农业资源趋紧、环境问题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点,是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因团场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兵团在棉花种植上没有明确规定棉花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棉农具有自主权,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棉农大多凭借以往的种植经验,选择自认为增产增量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履行生态卫士义务不到位、忽略环境污染等现象。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资料,对兵团第七师棉花绿色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
一、研究区域概况
兵团第七师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的奎屯河流域,南邻天山,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处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区域,也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面积4,525.21km2,辖区内有11个农牧团场,总人口24万人,耕地面积15万hm2。属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年平均温度6.4~7.1℃,≥10℃积温3599~3617℃,无霜期159~186d,年均日照时数3,000h。垦区内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年均径流量12.60亿m3,年均引水量6.93m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第七师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保持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2012年七师生产总值仅95亿元,2013年和2020年相继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成为兵团第5个突破200亿元的师,2021年达到246.6亿元,是2012年的2.6倍,净增151.6亿元,年均增长10.1%,特别是2019年胡杨河市揭牌成立后,给七师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心剂,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三年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持续向好,生产总值年均净增量保持在25亿元左右,总量在2020年超越四师,跻身兵团第一方阵。
二、棉花生产现状
(一)植棉面积稳居榜首,仍处主导地位。2020年,兵团第七师植棉面积176万亩,占全师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9.38%;2021年,兵团第七师植棉面积191.27万亩,占全师农作物种植面积88.4%;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下,2022年兵团第七师植棉面积182万亩,占全师农作物种植面积79.61%,植棉面积与上年相比虽有减少,但仍处于主导地位。
(二)全区覆盖节水灌溉,机械化程度高。兵团第七师棉田较为集中,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棉花种植全部采用了节水灌溉,农机具也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助力下精量播种,铺设地膜、滴灌带等工序实现机械操作一次完成。2003年之前,棉田灌溉采用水浇地-渠水加压等方式;2003年开始慢慢使用滴灌带,经过多年实践,棉田自动化滴灌技术已十分成熟,在提高棉田用水效率的同时节约水资源。此外,兵团第七师棉花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机械化采收率达100%,既解决了职工拾花劳动力紧缺问题,又降低了棉花采摘成本。
三、棉花绿色生产现状
(一)深耕深松。实施农机深松深耕作业,能够打破土壤犁底层,加速土壤熟化进程,改善耕地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目前,各个团场采取机械作业,每年利用联合整地机对棉田进行深耕深松,在享受补贴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水肥作用,提高棉花产量。
(二)地膜选取。兵团第七师各团场均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薄膜残留在土壤中,无法分解,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导致来年棉花或其他农作物产量、品质降低,产生“白色污染”。因此,兵团第七师向各团场主推0.015膜以上厚度加厚膜,鼓励职工选购,以便减少面源污染。
(三)节水灌溉。兵团第七师的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渠水和雨水,它们是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2003年以前,棉田灌溉方式有渗灌、浇灌两种方式。经过实验证明,两种灌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适合本辖区范围内灌溉使用;2003年后,“滴灌带”走进棉农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棉农选择节水灌溉,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又可以透水、透肥,促进苗壮、苗匀。
(四)测土配方施肥与水肥一体化。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展后,兵团第七师加强对耕地地力评价和科学施肥推荐,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各团场连队均使用测土配方施肥与水肥一体化,实现精准施用肥,为棉花的绿色生产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兵团第七师农科所正在推广智慧农业软件(MAP智农),该款软件中包含土壤特性测量、农作物长势遥感图、天气预报等功能,推动了兵团第七师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实现双赢。
(五)棉田绿色防控技术
1、农药喷洒。兵团第七师范围内棉农选用传统机车打药与飞机打药两种相结合的方式。传统机车打药在进行农药配比时,浓度较低,残留量相对于飞机打药来说较低,同时能将药物均匀地喷洒在棉株上、中、下的叶面上,以防止、治疗病虫害,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飞机打药能减少棉花倒伏现象。
2、化学打顶。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棉农的种植技术也随之提高。在此过程中,棉花化学打顶技术就是其中的新技术之一,节省了人工打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化学打顶产品氟节胺采用的是新型环保型制剂水乳剂,替代目前国内常用的乳油剂,减少了甲苯和二甲苯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棉花质量。
3、病虫害绿色防控。棉花常见的病虫害有棉蚜、盲蝽、甜菜夜蛾、棉铃虫、黄萎病等,危害了棉花的健康成长。如果一味地喷打农药控制病虫害,不仅会影响棉花的产量与质量,还会形成药害,影响来年轮茬作物的生长。比如,棉田中杂草很多(草害龙葵),棉农会选择龙草净产品控制杂草的生长,使用该产品后,它的毒性残留在土壤中,至少三年后才可化解,轮茬作物若种植小麦就无法发芽,种植玉米玉米芯发黄。因此,兵团第七师主推的棉花品种是经过药物拌种包衣处理过的,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其次,在各个团场设立虫情监测灯,定期查看,形成病虫害情报及时向广大职工宣传,做好病虫情防控;最后,利用性诱剂、生物诱食剂等方法捕捉虫子,这种方式是不会对棉花的生长造成任何危害的。
4、残膜回收。兵团第七师结合实际,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生产导向,实施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的原则,结合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引导鼓励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残膜治理行动。棉花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三次残膜回收:在开春整地时需要搂膜,人工捡拾将残膜回收,6月中旬需要进行展边切膜,便于秋季回收采收后进行立杆搂膜;三次残膜回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减少面源污染。
5、秸秆还田。棉花秸秆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资源,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还田利用,是目前最普遍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之一。兵团第七师植棉面积182万亩,拥有极大的可回收利用秸秆资源。棉花机采或人工采摘完毕后,就是收滴灌带,立杆搂膜,然后就是棉花打杆,把棉秆打碎散落到棉田内,当成秸秆还田,相当于有机肥+全层施肥施入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地表板结,增强农业后劲,该方法的使用不但解决了化肥施用过多带来的后果,而且也解决了因秸秆“过剩”而堆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四、兵团第七师棉花绿色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棉农不了解绿色生产内涵,未掌握绿色生产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虽然农业绿色生产理念已走入棉农的生活中,但是棉农对绿色生产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仅仅只是认为不喷施农药化肥,就是绿色生产;与此同时,大部分棉农认为只有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才能管理好棉花使其增产,自己增收,这就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棉农对绿色生产内涵认识不清,继而对绿色生产技术就不了解,从而无法掌握绿色生产技术。如此一来,棉农的生产理念就会滞后,以至于无法推动农业绿色生产的发展,农业污染面源就会越来越严重。
(二)施用化肥偏向于复合肥,杀虫效果未考虑环境因素。由于复合肥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特点,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深受广大棉农的喜爱。2017年,普瑞申农业对兵团第七师等地进行土样检测,发现有机质平均含量为8.3g/kg,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有机质分级标准,该结果在分级指标中属于缺乏。此外,大部分棉农在选择农药时只关注农药的杀虫效果,不去关注农药喷洒完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三)职工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土地质量下降严重。受市场因素及国家价格补贴政策的影响,职工对棉花的种植追求利益化,而忽略了连茬种植棉花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轮作倒茬种植能够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也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改土改良。棉花生长需要氮、磷、钾等各种元素,基本上都需要经过土壤来供给,而连茬种植,病害会越繁殖越多,土壤有机质缺失、板结,以至于出现病株、死株直接减产。当然,现在科技发达,有可以解决连茬种植问题的化肥,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会影响土质,影响环境。
(四)棉农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棉花绿色生产组织管理。兵团职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对农业生产实行分散管理,职工需要自己去联系人工、机力等,凭借自身经验种植管理,对于绿色生产技术行为采纳较少。同时,职工加入棉花合作社的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棉花绿色技术推广难以推进,不利于棉花绿色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
五、推动兵团第七师棉花绿色生产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改变棉农认知,掌握绿色生产技术。农业连队、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应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借助多个渠道(如广播、宣传册、快手、抖音等)向棉农普及有关农业绿色生产的惠民政策、技术等,让棉农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通过田间地头现场会等方式让棉农掌握技术,激发其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的内生动力,自觉践行农业部的
“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履行生态卫士义务。
(二)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精准施用农药化肥。棉农在喷施化肥农药时都根据自己经验进行棉花管理,对作物所缺养分等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现阶段,兵团第七师农科所推荐MAP智农App,棉农在软件完成注册后,通过定位划出自家地块,并生成遥感图像,可以随时监测作物长势,还可进行天气和病虫害的预报,通过后台告诉棉农未来天气及所处阶段是病虫害的什么时期,在减少因天气原因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的同时,对病虫害进行点片防治。农业连队及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可利用职工夜校或冬季法治大培训对棉农进行集中培训如何使用App,用智能化方式让棉农对自家耕地缺失养分实施精准喷施农药化肥,减少农药化肥成本,继而保护环境。
(三)改变种植方式与理念,引导棉农加入合作社。兵团第七师范围内棉农大多以家庭植棉为主,在棉花除草、打顶等生长周期,需要阶段性的劳动力,但受疫情及农药化肥市场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出现了人工、农药化肥、机力等成本普遍偏高。因此,兵团第七师应当要求各团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连队“两委”等广泛宣传棉花专业合作社并牵头成立,积极引导棉农加入棉花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方式降低人工成本、机械成本、化肥农药成本等,提高棉农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受兵团职工招录的政策影响,该团职工呈年轻化趋势,在种植理念和方式上更容易发生改变。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及连队“两委”应当抓住这个特点,打造示范点,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此外,棉农还可结合粮食安全,进行倒茬种植,选择玉米、小麦、大豆为轮茬作物,缓解耕地肥力下降现象。
(四)制定棉花绿色生产的相关惠民政策,激发棉农内生动力。目前,兵团针对棉花绿色生产相关补贴有农机购置补贴、加厚膜补贴,对于棉花绿色生产所需成本来说,仅是杯水车薪。一方面兵团政府对于棉农主动采纳绿色生产行为的给予相应财政补贴,如采用无公害农药、性诱剂、杀虫灯、黄板“三诱”等绿色防控技术,可按照亩数或购买金额给予相应的优惠,同时为棉农提供无偿绿色技术推广服务,让棉农真真正正体会到绿色防控技术带来的环境与经济上的收益;另一方面各团场可在原有补贴的基础上,通过自筹资金,按照亩数给棉农进行补贴,补齐绿色生产与普通种植之间的成本差额。此外,应当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研发出新的易分解的生物制药,取代农药化肥,进而保护环境,确保棉花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各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应当减少对棉花普通种植的投入,将更多的精力与金钱放到棉花绿色生产中去。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东风,王洪彬,黄丽叶.第七师优质棉花品种示范推广试验[J].新疆农垦科技,2021.44(05).
[2]邝佛缘,金建君,邱欣.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及其效应——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27(10).
[3]王丽,宋保胜,吴娟,等.环境规制、农户认知对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基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741份农户调查数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3).
[4]杨童波,赵和萍,曾德鹏,杨宏伟,马瑛.新疆呼图壁县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04).
[5]胡强,刘国勇.农户绿色生产认知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乡村科技,2020.11(33).
[6]连杰,关全力.石河子垦区棉花生产现状及发展探究[J].广东蚕业,2022.5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