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为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河南省统计数据,探讨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3月30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还指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现如今,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深入研究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作用。本文选取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河南省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性。
(二)文献综述。“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结合。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可以最大化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比如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加便利使得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企业发展效益更大化使得社会经济达到更高水平,可以看作经济高质量发展。冯飞和吴明阳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一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中,验证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唐永超提出提高核心城市竞争力,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完善流域交通网络,弥补河运短板,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建高质量发展长效体制机制。孙艺璇、程钰、刘娜对科技创新指标的衡量从资金投入、人才支撑、技术成果三个方面选取,具体对应的指标为R&D经费占GDP比重、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授权数。李学林、高静、张明等构建了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创新环境绩效,分别构建了创新投入和创新效果、财政支持和创新管理、服务支持和宏观经济六个二级指标。余熠帆、刘晗建立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建立了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是科技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机构投入,专利产出,政府支持、市场信息交流和基础服务保障。熊豪、王琴、黄大勇选取专利申请件数、专利授权件数、有效发明专利件数等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其处理作为对科技创新的评价。
综上,现有研究多数探讨科技创新等其他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鲜有研究探讨河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作用。因此,本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
(一)研究方法。熵值法,是根据各因素对整体系统的影响程度来对各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为赋权所带来的主观性这一缺点,从而使赋权结果更科学、更客观。使用熵权法确定权重时按照以下步骤: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正向指标的标准化: vij=■ (1)
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yij=■ (2)
计算指标信息熵ej:ej=-k■yijlnyij,k为常数,k=■ (3)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dj=1-ej (4)
计算指标权重: wij=■ (5)
(二)相关理论。耦合的概念是从物理学中发源而来,它描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包括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及相互协调)的关联关系。在现如今的研究中,耦合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之间通过一定的约束达到协调的状态,实现多个系统之间协调共同发展的动态联系。
C=■ (6)
T=αU1+βU2 (7)
D=■ (8)
其中,C、D分别代表耦合度值和耦合协调度值,C∈[0,1],D∈[0,1]。T则表示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其中,C和D越接近1,表明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越好。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基于现有学者的理论与研究,本文探讨的是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关系,基于数据可得性与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选取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系统进行耦合协调,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两个维度研究科技创新系统,选取R&D经费内部经费支出X1、R&D人员全时当量X2、专利申请授权数X3、技术市场成交额X4;经济高质量方面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效益三方面选取指标,分别为人均GDP X5、财政收入X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8、人均GDP X9、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X11等11个指标。本文所选取指标的原始数据从《河南省统计年鉴》中查取,为了方便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定的无量纲化处理,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预处理。
(二)熵值法确定权重。首先,对指标进行正逆向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对R&D经费内部经费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人均GDP、财政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11个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其次,分别计算各子系统及复合的权重,其结果如表1所示。(表1)
对于科技创新系统,从表1可以看出,科技创新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值分别是0.082、0.057、0.111、0.238。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080、0.061、0.086、0.071、0.080、0.073、0.062。其中,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的权重最高,为0.238;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的权重最低,为0.057。
(三)耦合协调分析。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是对系统或者要素之间进行耦合与协调状态、描述和度量耦合程度的。耦合度是描述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只能判断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是否处于相同或相近的水平,而无法判断各个子系统内部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无法说明各个子系统融合发展的水平高低和协调性问题。将耦合度和协调度联系,可清晰地度量系统内部融合发展的水平和协调性。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表2)
为达到对结果进行清晰明了分析的目的,根据上述内容的介绍,通过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并利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对2012~2021年河南省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分析。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18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从0.135上升到0.924,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逐年增强。从2019年至2021年,耦合度又开始降低,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减弱。从2012年开始,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在逐年增加,增加至2019年,后又开始逐渐减小,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降低,但仍属于协调耦合型。这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从2019年开始减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都受其影响,导致发展速度减缓,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都被影响。但是整体来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两大系统之间是持续协调的,从2018年开始达到耦合协调,2018~2021年继续保持耦合协调,可以说明两大系统之间是耦合协调的状态。从2012年的严重失调到2015年的濒临失调,从2015年的濒临失调到2017年的勉强协调,可以得出二者之间呈逐渐联系紧密的关系,再从2017年开始到2021年,已经达到中级协调,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到2021年,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系统两者之间经历了三个耦合协调类型,分别是失调衰退型(2012~2014年)、协调过渡型(2014~2017年)、耦合协调型(2017~2021年),可以得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使得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耦合协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利用2012~2021年河南省统计数据,研究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首先,对研究方法、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利用熵权法分别测算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权重,运用SPSSAU软件进行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最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2012~2019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处于逐年增加趋势,在2018年耦合度达到最高值为0.924,在2019年耦合协调度达到最大值为0.771,在2018年耦合度为最大值时,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已发展为初级协调程度,2019~2021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有所缓慢下降,但都已发展为中级协调程度。二是两大系统之间从2012年的失调衰退型发展到2014年的耦合过渡型,再发展到2017年的耦合协调型,2017~2021年这四年均属于耦合协调型,2021年两大系统之间达到中级协调程度。
(二)建议。根据河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为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科技创新方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从科技创新投入入手,激励引导各地政府、科研所及高校继续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多方面为人们提供学习、训练的机会。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培养更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为社会储备人才力量。建立对应的奖励机制,给予科技创新人才更多的优惠政策及各种福利待遇,激励引导人们进行积极踊跃的思考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比如政府的支持、人才的输送,进而可以保证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保证科技创新思想的升级转化,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率,综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二是经济高质量方面。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将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生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稳定产业化经营,保障社会经济的效益。其次,确保经济稳健发展,稳定市场消费价格,政府及时调控市场,确保市场机制平稳有序,确保居民的生活有保障。最后,确保人们稳步增收。在就业方面,想办法降低人们的失业率,引导和激励当地政府制造生产线或属于自己的厂子,让这些失业的人可以参与到社会劳动中,确保这部分人有正常的收入,可以为社会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保证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三是促进两大系统之间的有效互动发展。将科技创新理念继续秉承下去,发扬与传承科技创新,确保科技创新的效果,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这两大系统相互联系起来,持续促进两者良好协调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飞,吴明阳.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J].人民黄河,2023.45(01).
[2]李学林,高静,张明,闫文.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效率的测度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2).
[3]唐永超.黄河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高质量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4]孙艺璇,程钰,刘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及其科技创新驱动机制[J].资源科学,2021.43(01).
[5]余熠帆,刘晗.成渝地区双域经济圈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2022.39(09).
[6]熊豪,王琴,黄大勇.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实证[J/OL].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