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随着城市污染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于环境改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趋势将会只增不减,因此废弃地合理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用VOSviewers软件对工业废弃地的改善治理和开发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工业废弃地一般是具有岁月痕迹的场所,它曾经繁华时的艰辛与荣光都可以纳入景观设计中,通过场地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点对工业废弃地进行解读,了解居民真实的需求,研究以景感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景观设计方法,将三维世界结合二维的景观场景,实现工业废弃地到规划利用再到居民福祉的逐步跨越,达到乐园式景观设计的目的,以实现居民福祉的愿景。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居民福祉;景感生态学;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0JJ4294)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3月20日
一、工业废弃地场所解读
城市的发展就像自然界中的新陈代谢,原有的工业用地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历了生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形成了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物工业废弃地。然而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这些闲置的工业用地将面临下一个转型期。工业化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处在转型期的工业遗存是见证工业文化的时代图腾,与现代社会进行碰撞融合,从而塑造多元的空间结构,进而得到广泛认可。
根据场所共时性和历时性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分析,共时性是从空间角度出发关注当下所呈现的景观特征,强调当下层积所展示的“共时性”,保护“此时此刻”的遗产,注入新的价值。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工业废弃地表现出来的负效应包含:(1)废弃场所设施堆积和大型设备散落在各处使本就存在大量垃圾废渣的场所显得更加荒凉,场所地形纹理被破坏、水的质量和形态突变、空气污染物增加、道路模糊不清、山体崩塌等糟糕的外界环境状态严重损坏了场地本来的景观价值,产生降低居民生活质量等相关的社会问题。工业废弃地对城市造成破坏,直接威胁到废弃地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安全,因此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提高废弃地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其重要。(2)工业废弃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国家的保护政策下处在一个无偿占据的闲置状态。废弃地除了工业时期留下的富有特色的建筑构筑物以外,还存在大量的临时违章建筑、堆场、待拆除的高危建筑,造成了现场的荒废感,在这样无人管理的废弃地会有当地居民居住在内和一些看护废弃工业区的工人在房内值班,这样的现状是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强制改进和规范的,为了提高当地居民福祉,这些问题也将纳入设计思考的范围内。发挥场地无人问津的角落和现有空间状态,在对场地注入新价值的同时又能成为居民精神上的福祉。
历时性则是城市废弃地真正独立的意义,是其自身承载的丰富历史变迁,挖掘能够给予人类的核心价值,从时间维度出发分析场所的完整生命周期是提升当地居民精神熏陶的重要途径,是居民福祉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探索共时性在现状空间中提炼场所特征,获得空间场所要素的纵向分析。中国工业在19世纪60~9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开始兴起,产生的工业场所在时空变化上经历了萌芽、生长、繁荣、衰败,其中各类场所的文化要素也在时间的长河里发生着变化,在这四个阶段的过程里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废弃地的增长引起关注,开始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景观再生。在此期间,我国国内学术领域对棕地的关注起始于2005年左右,于2017年到达最高值,但随后开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图1)
因此,在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注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同时兼顾,从而发挥场地的最大潜力。增加城市形象,将废弃地的生态化发挥到最大,弥补土地资源浪费的现状,增加城市可持续性,拓展居民活动场所,增加城市生活服务场所,使长期荒芜的城市废弃地演变成居民福祉的愿景。因此,针对场地废旧工业材料、废旧设备、废弃的交通运输道路进行改造更新,使之融合过去、现在、未来,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又具备相应的意义和功能。(图2)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相关价值基础
(一)VOSviewer图谱分析评价提供背景前提。数据来源于国内中国知网(CNKI),作为面向国内外读者的网络知识发现平台,具备相关领域各类资源统一检索。本文在中国知网的检索条件设置为“城市废弃地”
“废弃地”,经过手动去除不符合条件的,得到456篇文献,通过标签视图来发现时序情况,时间跨度为2001~2022年。通过图谱发现,对于城市废弃地的关注在2014年到2018年是最为集中的,尤其是对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这一领域。在对工业废弃场地关注度高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大量荒废场地的现状,通过分析得出不仅仅是因为工业废弃地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工业废弃地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突破点和实践性。通过关键词颜色区分类别的关联性和研究热点分布的大小可见,人们将重心仅仅放在废弃地本身的修复再利用,很少有人会真正以提升居民福祉为出发点来展开对废弃地的修复再利用的研究。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并不是单纯地给其提供一个娱乐场所,要配合相应理论分析的同时将居民真正融入进去,实现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风趣的同时,又能勾起人们对曾经充满烟火气息的儿时回忆。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决定以提升工业废弃地居民福祉为落脚点,从工业废弃地居民需求和景感生态两个方面进行工业废弃地改善的相关价值分析。(图3)
(二)景感生态学在废弃地景观设计中的理论价值体现。景感生态学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认知、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景感生态学可作为城市废弃地居民福祉提升的新思路,成为居民与环境之间的桥梁,实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福祉的共同提升,达到乐园式景观设计的目标,加强乐园的可持续性。
1、居民福祉与生态系统。景感生态学可以把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系统方案。这里的生态系统主要强调可持续性,创造可持续的废弃地居民福祉,可通过服务型公共设施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生态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整体减少生态系统在城市废弃地的薄弱性,这里需要统筹兼顾水、土壤、风、温度等各项环境要素,实现协同生态治理,以提高居民福祉。
2、物理感知与心理感知。在废弃地景观营造中利用自然遗迹、生活痕迹、生产遗址结合自然场所进行活化,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光觉、触觉等物理感知将活化的废弃地和内在认知产生共鸣,从而产生有利的行为方式,实现的方式是物理感知内各因素的相互配合。人们经过物理感知可产生相对应的心理感知,例如:植物的密度、气味、色彩等会让人的心情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感受,甚至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通过景感要素在废弃地的建设有助于连接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们从实物中领会抽象的思维,将城市废弃地更深层次的一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当地居民,使人们对当地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更独特的见解。公共设施空间造型、材质、视觉效果等方面呈现的景感载体,又因地区和人群的不同会产生具有多种特征的场所设施,从而同样的景感要素也会随着空间和时间的不同发挥出不一样的功能和价值。城市废弃地环境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场所有较大的空间通过景感营造来提升整体景观格局,因此景感在整个废弃地景观设计中演绎着重要的角色。
(三)居民福祉提升的迫切需求。通过城市废弃地居民现状分析得到:当地居民多为中老年人,会有一些工作人员管理废弃的工业遗留场所,生活状态简朴、困难、自给自足,缺乏代步工具并且车辆随处停放,市场卫生欠缺。居民住在高危的工业遗留建筑里,没有娱乐场所,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除了路边的售卖人员,基本很少有人逗留,洗漱多在室外门口,生活用水缺乏管理,周围很多碎砖碎石,家养牲畜随处可见,造成场所面积虽然宽广但人口稀少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还伴随着生活污染物和废弃的各类工业污染物,造成现场环境恶劣。
三、以提升居民福祉为目的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一)愿景和前提。利用景感生态学的理论,达到乐园式景观设计的目的,以实现居民福祉的愿景,满足居民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愿景实现前提,人类作为景观中的主体,其产生的感受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时刻发生着微妙变化,创造独特的且能随着人们状态发生变化的乐园式景观,既保护了历史的延续性,又能时刻与居民发生独特的动态变化,唤醒城市记忆,尊重将逝去的工业美,使其幻化成有生命的音符。
(二)设计策略。利用场地共时性和历时性为乐园式景观设计的故事路线,以可持续发展策略对居民福祉带来的重大价值为前提,在景感生态学的基础上采取物理感知和心理感知,创造和利用好景感要素,城市废弃地内的景感营造为具体手段,多方面全方位展开工业废弃地到乐园式独特景观的蜕变。无论好与坏都可成为场所的固有前提,这些方面均可通过后期营造来发扬,因此通过循环共生、荣承营造、归园游田这三个概念进行设计,实现理念与场所的融会贯通。
1、循环共生——环境修复刻不容缓,趋善发展唤醒场所记忆。城市废弃地存在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工业型废弃地,因此纳入循环共生的理念,减少废弃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得到重生与修复,正确取舍城市废弃地遗留的机械设备、构筑物、建筑物、城市废料等,尽可能修复原貌,保持景观设计与居民生活的和谐统一,创造宜居的当地环境,秉承景感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废弃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趋善运动发展的,场所景感表现也不是一成不变,会通过后续的关注改善不断演变,在发展中不断唤醒景观新活力。
2、荣承营造——咏叹遗留设施设备,景感营造手法呼之欲出。这里的荣承为继承发扬城市废弃地初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所遗存下来的设施设备,从文化、艺术形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提取场所可利用的方面,通过人们的心理感知和物理感知进行二次创造,进行合理的景感营造。除此之外,以场所所经历的萌芽、成长、繁荣、衰败作为主线路,达到历时性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在一个通往理想未来的主要道路上依次设计布局,做好景观节点设计的顺畅性。利用物理感知、心理感知、景观要素的景感营造达到场所在共时性这个角度上的设计,铭记现状,达到场所对居民由外到内的感染力。
3、归园游田——乐园建设达成共鸣,消除距离感达到趣味感知。通过历时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使城市废弃地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景观场所尤为重要,她可以供孩童嬉戏,与老人从思想上达成共鸣,中年人可耕作健谈,成年人学习创作,等等,完成工业时期人们辛勤工作到现如今人们在该场所畅享生活,真正实现废弃地上的乐园建设。居民不再是场所的观赏者,这种乐园式的景观设计与当地居民消除距离感,更多的是展示生活乐趣,配合废弃地这样独特的意义,从而实现时空上的联动和空间上的趣味流动性,居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阐释和思考时间、遗址、技术、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场所记忆所带来的奇妙感知。
继荣承营造场地后还需兼顾美学价值,才能吸引居民畅游其中,享受乐园的趣味性。古代文人骚客的精神境界正是通过三维精神世界和二维世界的互相转换创造另一种富有美感的精神产物。因此,场所在创造时承载的更是不同的精神象征,在景观营造的硬质铺装、色彩体现、公共设施的有趣性和生态性、材质肌理体现、光影在构筑物和各种要素中的氛围营造等方面体现美感,成为精神产物。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对于城市废弃地的相关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为深入探究城市废弃地与居民福祉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笔者根据景感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使场地居民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生活,建立乐园式的景观设计策略。采取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方式使得废弃地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当地居民引以为荣的家园。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建议:
未来对废弃地的研究应该更加广泛考虑多学科理论知识在场所上的高效利用,城市废弃地的开发和利用还需拓宽理论范围,加强城市废弃地空间绿地可达性,利用景感生态学加强城市废弃地、居民健康以及居民社会经济水平的关系,增强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内部景观格局。通过对场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深刻分析找到场所可利用的关键点,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值。在国内,目前已经在废弃地修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但缺乏突破性的进展,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可实施的创新点,可参考历时性的原理,将景感生态学与城市废弃地居民福祉建立动态关系达到创新度,通过更多完善的方法为居民福祉和城市废弃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栾景亮.大型工业废弃地再开发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探讨——以北京焦化厂旧址用地改造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06).
[2]曹永茂,李和平.历史城镇保护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城市历史景观”启示与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0).
[3]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01).
[4]刘百川.国内外棕地治理与开发研究进展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四川建筑,2021.41(06).
[5]唐立娜,李竞,邱全毅,石龙宇,王豪伟,郑拴宁.景感生态学方法与实践综述[J].生态学报,2020.40(22).
[6]赵萌,张雪琦,张永霖,贾天下,吕晨璨,吴钢.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城市生态空间服务提升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生态学报,2020.40(22).
[7]刘畅,唐立娜.景感生态学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生态学报,2020.40(22).
[8]刘晓芳,吝涛,赵宇,林美霞,曹馨,李妍,吴昕怡,张国钦,刘文惠.城市公园景感要素及其对不同人群公园活动方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0.40(22).
[9]林墨飞.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与创作实践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10]杨复东.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07).
[11]鲍洁敏.基于场所文脉评价的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12]黄甜,郭青海,邹凯,李达维,易海军.基于景感生态学理念的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研究[J].生态学报,2021.41(19).
[13]毛秀兰,王松涛,祝莹.近30年来国内建筑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动态——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3).
[14]袁哲路.矿山废弃地的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15]贺丽洁,程凯,王珂钰,梁志伟,仲夏仪.生产性理念下矿业废弃地的绿色更新探索——以北京门头沟区王平矿废弃地为例[J].规划师,2021.37(23).
[16]夏夏.从废弃地走向现代城市景观[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17]张晓燕,崔宽,吴迪,赵宇,吴钢.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工业遗弃地景感营造综合体系研究——以景德镇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0.40(22).
[18]程宪波,陶宇,欧维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07).
[19]孙雅婕.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策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