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可视化工具对样本文献的主题、时间及研究热点进行梳理与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已形成实务研究和理论研究并重的研究局面,侧重于理论研究、评价研究和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学科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并出现以规范研究为主的趋势。未来的科研工作,应当着眼于推动平衡、创新的发展,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关键词:政府审计;资源环境审计;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5月9日
引言
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监督手段,它通过对国家和企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与之相关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有效地发挥其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作用,通过对其进行监控、预警、纠偏和修复,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法(试行)》于1979年颁布,在法律层面上为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注入了新的活力。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林资源环境稽查局,专门负责对农林资源环境进行审计,这是农林资源环境审计的一个新阶段。此后,随着环境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对资源环境审计的力度越来越大,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也越来越高,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政府的资源环境审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资源环境审计以其独立、全面、专业的特点,对推进落实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具有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探讨,并提出未来政府与环保领域的研究方向。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上的“资源与环境审计”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搜索法,以“资源与环境审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SCI” “北大核心” “CSSCI”,共获得139篇论文。本文以Refworks的形式输出了相关的文章,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CiteSpace是一款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的软件,它拥有强大的引文分析功能,可以有效地识别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对学科研究前沿进行探测,将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脉络呈现出来,并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并利用CiteSpace5.8.R2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关键词、作者和研究热点等方面的研究,理清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并为其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一)文献数量分布。本文对1998~2023年的资源环境审计相关文献数量运用知网自带的可视化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3~2023年资源环境审计研究的文献数量从整体上看呈现上升的趋势。进一步观察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1998~2008年。这一时期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在1998年开始有相关文章,这个时期可以称为萌芽期。第二个时期是在2008~2020年。在这个阶段,审计学科对资源环境审计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18年达到峰值,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增长期。第三个时期是202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新时代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审计趋于务实。通过对资源环境审计相关文献的数量分布进行梳理,可以得出随着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对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图1)
(二)文献作者分析。通过CiteSpace对文章作者的分析,得出图2所示的作者合作网络图。结果表明,该模型共得到205个结点,连线100条,网络密度为0.0048,结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协作。从论文发表总量上看,论文发表总量存在着明显的断层,高论文总量的论文很少。其中,发文量≥5的作者仅两位,即骞泽西(9)、邓念梅(5);发文量≥3的作者有7位,即吕君杰(8)、郑石桥(8)、房巧玲(3)、杨肃昌(3)、马志娟(3)、李兆东(3)、陈波(3);其余则均在3篇以下。从作者间合作的角度看,领域内作者间合作不够密切,合作者网络的整体结构相对松散,形成各小团队合作网络。(图2)
(三)关键词频次分析。在CiteSpace中,对收集到的关键词展开分析,将文献的关键词作为节点,将每一年作为一个时间片段,对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出了关键字共现网络图谱,结果如图3所示。在图3中,共有194个结点,188个连线,它们的密度是0.01。结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成正比,结点较大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结点间的直线表示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其中,排名前五的关键词分别为环境审计(34);离任审计(8),政府审计(7),审计机关(7),审计署、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并列第五(6),其他关键词频次均在5次以下。由图3可知,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资源环境审计本身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其他方面的研究热度较低。(图3)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对文献关键词分析后的图谱可进一步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1个聚类集群。其中,最大的5个聚类集群顺序是从0到4,其中数字越小,代表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每个聚类是由多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组成的。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之后的5个最大的集群分别为:环境审计、审计、政府审计、离任审计和审计署。
聚类0:环境审计。聚类0主要是对关键词“环境认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绿色发展、研讨会、生态服务、矿产资源”等的聚类。随着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审计在全国各地开展实施。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监督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资源环境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类1:审计。聚类1主要是对关键词“审计模式、审计体系、生态文明、开源、强化审计”等的聚类。在我国,审计工作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监督力量。在研究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审计也没有辜负研究者的期望,在阻止环境问题恶化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资源环境审计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聚类2:政府审计。聚类2主要是对关键词“审计调查、生态安全、产权保护、生态审计、研究综述、资源、审计方法”等的聚类。夏楚指出在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中,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协同机制,导致资源环境审计无法充分发挥其治理作用。
聚类3:离任审计。聚类3主要是对关键词“评价体系、国家审计、审计要素、生态足迹”等的聚类。对这一聚类的研究主要是资源环境审计下发展策略的带动作用。蔡春、毕铭悦认为,社会动机、法律约束、商业反映、信托经济责任理论是导致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主要原因。黄溶冰等提出,在进行离任审计的时候,应该把政府、社会和法律环境都包含在其中。
聚类4:审计署。聚类4主要是对关键词“审计署、审计人员、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理论视角”等的聚类。
综上,通过对资源环境审计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研究,发现5个较大的聚类集群。在每个聚类集群里面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既对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优势进行了肯定,又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CiteSpace生成关键词聚类时区图,如图4所示。(图4)
从关键词聚类时区图中可以看到聚类标签包含的关键词以及各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节点。聚类0的关键词时间跨度为1998~2023年;聚类1的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8~2020年;聚类2的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8~2018年;聚类3的关键词时间跨度为1998~2023年;聚类4的时间跨度为2012~2023年。其中,聚类0、聚类1、聚类2和聚类3关键词较多但时间分布并不均匀,发文数量更集中于2010~2020年期间;聚类4关键词相对比较少,并且时间跨度比较大,导致关键词时间分布较为稀疏。以上分析表明,2010年之前对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评价指标、对策等方面;2016年之后对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热点则转向资源配置、环境治理方面。
三、结论
基于以上对资源环境审计文献的发文量统计和作者、热点等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资源环境审计研究文献发文量来看,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8年达到峰值,之后趋于平稳。这也侧面反映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发展势头整体向好。第二,从资源环境审计研究文献作者合作情况来看,发文较多的是吕君杰、郑石桥,合作者网络的整体结构相对松散。这反映出作者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内合作不够密切,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第三,从资源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研究热点情况来看,对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任审计、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具体来看,又可以将其研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分法是以文献总体数量趋势为基础进行划分,第一个时期是在1998~2008年。在1998年开始有相关文章,这个时期可以称为萌芽期。第二个时期是在2008~2020年。在这个阶段,审计学科对资源环境审计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18年达到峰值,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增长期。第三个时期是202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是新时代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审计趋于务实。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未来在审计内容、审计体系和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的设想。在对我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特定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出创新性研究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在审计内容研究方面,重点解决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离任审计的延续性问题、对政府责任的落实问题,以及对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从事中事后审计过渡到事前审计的难点问题;在审计体制方面,应从组织机构、审计体制、法律基础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在审计方法研究方面,敢于打破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并与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相结合,对政府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方式进行创新。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05).
[2]黄溶冰,单建宁,时现.绿色经济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0(04).
[3]杨芳芳.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与发展的分析[J].财经界,2017.
[4]石定远.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研究[J].营销界,2021(15).
[5]夏楚.略论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协同[J].中国农业会计,2021(12).
[6]陈淑,王健姝.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21(01).
[7]郑石桥,吕君杰.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鉴证: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8.595(19).
[8]蔡春,郑开放,陈晔,王朋.政府环境审计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基于“三河三湖”环境审计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9(06).
[9]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J].审计研究,2002(06).
[10]牛鸿斌,崔胜辉,赵景柱.政府环境责任审计本质与特征的探讨[J].审计研究,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