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第722期 作者:□文/黄雅婷1 冯蓓蕾2 葛贵龙2 苏佳宁2 时间:2024/2/1 11:45:42 浏览:163次

[提要] “慢就业”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受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因素的影响。为缓解“慢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自身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利用四方的共同参与,改善就业现状。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就业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课题项目(编号:GJJ21068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54

一、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业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希望有工作,而且对就业质量有更大的期许。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使得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2021年高校毕业生为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人数达到967.26万人。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环境中出现了一种“慢就业”现象。“慢就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间隔年”,它的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增强自身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慢就业”更多的被定义为一种消极的就业现象。

二、“慢就业”特征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慢就业”现象的特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发放26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22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87.31%。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来看,男女占比分别为43.17%56.83%;从高校类型来看,普通专科占比14.98%、普通本科占比74.89%、“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10.13%;从学历方面来看,本科学历占比65.20%,其次分别为研究生学历和专科学历。本调查问卷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对以上关于基本信息的填写外,还设计了一些旨在了解大家对慢就业的看法、成因构成以及建议等相关问题。具体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图1

从图1可知,“慢就业”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包括岗位数量不多、薪酬不高、就业环境、当前就业状况、就业政策等5个因素。岗位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岗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少部分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大部分求职者将需另外寻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短暂性的失业问题,进一步导致“慢就业”现象的产生。部分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由于职业期待过高,对于少薪工作存在迟疑的态度,在就业市场上“货比三家”而暂缓就业。一方面受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已出台相关就业促进政策,例如加大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指标、就业补贴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的就业观念也随之改变,部分求职者更倾向于稳定的就业工作环境,从而加深了就业岗位的竞争程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难。

(二)传统观念影响深远。经济的发展使得“90后”的生活条件相对宽裕。“90后”受教育改革的影响大多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因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于现在的毕业生来说,一方面家庭能给予他们考公、考编制时所需的经济支撑,同时自己也有更多的时间和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参加这类考试;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人认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这类体制内的工作相对稳定,对这类工作更具选择倾向。

(三)就业自我期待值高。在普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时代,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薪资要求高、就业环境好等。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挑剔”的情况下,就业岗位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宏观层面上,经济学认为这种现有的劳动力知识技能等与就业市场不匹配时产生的就业问题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长期的、大面积的。在微观上,因就业岗位与自身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是可以通过降低自身就业期待值或者选择多种方式择业来改变的。

(四)提升自我需要。据统计,2021年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为457万人,相比上一年增加了80万人左右,成为报考总人数最多的一年。“考研热”的产生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密切联系。因此,所导致的就业压力,也使得了学生选择以提升自我的方式来避免就业压力的同时,学习更多的就业技能,以满足自身的就业要求。

三、“慢就业”成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慢就业”的成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学校、家庭、自身这四个因素。为了探究各个因素的具体影响因素,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如图2所示。(图2

(一)社会因素

1、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矛盾。岗位的数量以及匹配度直接影响就业效果。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人才的供给要大于市场的需求,并且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领域已经存在一定的市场饱和度,一些就业岗位出现“狼多肉少”的现象。在就业市场上除了岗位少的问题还存在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一方面来自于专业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来自于用人单位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要求等。此外,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具备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但大多毕业生只具备专业知识而存在较低的专业技能能力,这加剧了就业矛盾问题,使得“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

2、就业环境好坏影响就业选择。就业环境取决于经济环境。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兴经济态势。尤其是电商经济的发展,让更多人选择做自媒体行业。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中小型企业,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就业岗位,但是毕业生对这些企业的发展信心不足,因此也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尤其在快速消费的时代,网络经济的快速更新换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最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3、就业政策力度影响就业信心。就业政策力度的大小能够影响学生就业的信心。除了扩大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外,针对企业的补贴政策也会改变“慢就业”现象。后疫情时代下实体经济受到的波及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当政策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时,企业也不得不缩减规模来保证正常运行,失业和再就业的双重影响加剧了“慢就业”。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条件阻碍就业选择。据统计,2021年我国GDP达到114.37万亿元,人均GDP8.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万元。对于毕业生来说,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而不急着找工作,而且父母对毕业生给予经济支持,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这种行为也导致毕业生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而出现“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

2、家庭观念限制就业范围。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家长认为体制内是“铁饭碗”而束缚了就业的选择。往往体制内的工作岗位数量有限,上百甚至上万人争取一个岗位,部分毕业生为了追求“铁饭碗”工作,花费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备考,随着备考时间的变长,“慢就业”现象逐渐普遍化。

(三)学校因素

1、就业渠道不够畅通。高校每年都会针对毕业生邀请企业来校园开展招聘会,然而招聘的企业往往没有经过筛选而良莠不齐,在学生就业后又会产生较高概率的离职现象。由于一些现实因素,很多企业无法进入校园内进行招聘,通过线上招聘的形式难免会使大学生因未及时了解招聘信息而错失就业机会。另外,高校内专业众多,专门针对某一专业举办的招聘会少之又少,学生在校时不能获取专业的就业渠道信息,毕业后就业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而引发“慢就业”现象。另外,相关专业老师没有发挥就业指导作用。除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以外,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老师也可以发挥就业资源提供者的作用。

2、培养方案与社会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与现代企业所需的人才不匹配。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以理论培养为主,欠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弱化,与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相符。企业所需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对整体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果高校不能响应社会的需求,就会导致“慢就业”的产生。

3、就业宣传力度不够。首先,高校的就业课程较少且属于大课,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上相同课程而缺乏针对性,导致大家对就业的态度不积极。其次,一味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的真正意义。不关注学生就业后的表现和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就业效果较差。此外,校园内对考研考公的宣传力度大于就业的宣传力度,导致考研、公考人数增加,就业人数减少,为“慢就业”埋下了隐患。

(四)自身因素。首先,考研热度不降反升,一方面是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足够支持继续求学提升学历;另一方面是盲目考研,缺乏就业信心,对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为了避免就业选择考研。“二战”考研使得“慢就业”风潮不断加剧。其次,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盲目自信,也未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招聘要求,同时在找工作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导致就业期待值过高,而自身实力不足,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四处碰壁,逐渐对就业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除此之外,在学校学习期间未参加或者参加较少能锻炼实践自身能力的活动,一旦面临就业就自我怀疑而产生就业焦虑。

四、对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应当优先解决。从以上成因来看,“慢就业”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自身这四个方面的影响。本文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以下建议,为就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一)政府层面:强化政府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正在全面考虑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来推动就业工作,并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需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先从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指标入手,再进一步扩大基层就业岗位指标。从正面鼓励学生基层就业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补贴和政策倾斜,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现就业精准帮扶。另一方面提高就业市场化水平,拓宽就业渠道。保障小微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为其提供税收减免以及免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就业信息资源库,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与就业人员的准确、快速对接,提高就业效率。为建立长效解决机制,政府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能仅仅以“就业数量”作为就业的单一标准,还应该把握“就业质量”,将就业满意度、就业之后的一些指标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标准。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且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多角度地选择教育方式。

(二)高校层面:打造高校就业教育。高校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直接影响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首先,要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渠道。学校应通过建立自身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长效的就业服务机制,为企业和学生提供线上交流的便利;利用好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及特色,与优质企业建立合作,挖掘企业需求的同时也向企业输入优秀人才;加大校园招聘会力度以及开展相关招聘、就业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线上招聘等多种招聘形式,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其次,加强就业指导。采取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小班授课为主,并邀请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及其他社会精英共同参与,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及就业指导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再次,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接,利用寒暑假以及节假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渠道以积累就业经验。此外,高校应从根本上改变培养方案,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对接市场需求。

(三)家庭层面:营造开明家庭就业氛围。孩子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过分强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思想,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子女自身能力的培养、个人意愿的选择上。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子女,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及工作经验向其提出合理的参考建议,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就业看法,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培养孩子独立性,鼓励子女自主竞争,杜绝消极等待,强化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性的培养;做“称职”的信息传播者与收集者,提醒子女多关注社会上的就业信息,及时把握就业机会;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避免对疫情下的就业产生恐慌情绪,从而干涉子女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四)自身层面: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大学生是就业工作的直接主体,在认清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积极主动就业。受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在思想上,更应该树立正确价值导向,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学会自我调节就业压力,减少对就业过于理想化的期待;不产生职业歧视,正确看待每种职业的价值。在行动上,从自身出发,主动提升重大疫情下求职应对技能以及个人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外,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利用学校及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积极主动投递简历,迈出就业的“第一步”。

综上,学生是就业的主力军,就业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如何实现从“学生”到“就业者”身份的转换,不仅是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知,“慢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之中,且大多数学生对此现象持消极看法。从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来看,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就业环境好坏、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就业渠道、培养方案和就业宣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外部影响;内部影响则包括家庭条件、家庭观念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可见,要改善“慢就业”现象,仅仅依赖于其中任何一个主体是不够的,需发挥多元主体共治的作用,协调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在就业问题中承担的责任,为破解“慢就业”现状搭建一个更坚实的平台,从而彻底解决此问题。

(作者单位:1.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玥.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21.

2]钱娜.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及改进策略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211.

3]齐艳华.疫情常态化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4.

4]王婷婷.探究后疫情时代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破解路径[J.就业与保障,202207.

5]程顺森.疫情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求稳定”期盼精准就业信息和稳岗拓岗渠道畅通[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2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268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