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在经济韧性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研究体系。本文梳理相关研究热点和前沿,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主题样本文献,利用Java平台,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6.1R6(64-bit)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根据得出的知识图谱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韧性研究中需要加强“产学研”三者之间联系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思路;经济韧性研究将成为未来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以便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抵御风险冲击,保持发展稳态。
关键词:经济韧性;CiteSpace;中国经济增长;知网;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5月7日
“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汇率的变动及贸易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内忧外患”,这就对我国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及时有效地应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经济发展韧性。
一、数据分析
为了确保计量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索的最新时间是2023年3月8日,参考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进行高级检索,检索的主题词设定为“经济韧性”,筛选出330篇学术质量较高的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是科学计量文献及绘制科学化的知识图谱以识别一个学科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热点动态的软件,本文利用Java平台,运用CiteSpace6.1R6(64-bit)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核心机构图谱、关键词突现、时间线图的分析,以此来探讨经济韧性领域的研究进程和热点趋势。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数量趋势分析。通过对图1进行分析,可将我国经济韧性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萌芽期(2002~2013年),这期间发文量很少,均低于年平均发文量,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第二时期为成长期(2014~2018年),在2017年出现了一次小高峰,关于经济韧性的核心发文量达到了11篇,这是在我国的贸易、资金、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沟通融合,促进经济要素在该区域内的有序自由流动,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时期为爆发期(2019~2023年),2019年发文量增长到29篇,2022年出现高峰达到120篇,2023年截至3月8日核心发文量为23篇。对于2022年所出现的发文量高峰,原因是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大量行业停止运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而在对疫情防控有了一定的控制基础后,如何稳定恢复国内原有的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就成为了经济学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2023年至今的发文也大都是学者在探求让疫情结束后的经济发展更具韧性和活力,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图1)
(二)核心机构分析。如图2所示,各个研究机构(研究所)之间存在的联系较少,较为分散,合作关系不太明显,但仍有少部分存在合作关系。例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存在合作关系。(图2)
针对图2所示现状,各研究机构之间未能形成较多的研究合作,各自为战,对此要促进各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合作联系的关系密度,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且在此领域内企业的研究发文不仅数量少,同时未能与大学、研究院之间形成合作并参与到研究与实践中,因此也必须加强这三者之间的合作联系,形成良好的“实践-学习-研究-再实践”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三、研究趋势和热点分析
(一)经济韧性研究突变词分析。突变字分别为:“经济体”
“美联储” “心理韧性” “新常态” “社会韧性” “区域韧性” “城市出口” “时空分异” “战略耦合” “中介效应”。(图3)
1、从经济发展的主体角度来看:“经济体”开始突现的时间阶段为2008~2016年,这一关键词的突现强度为1.88;其次为“美联储”,其突现的时间阶段为2008~2016年,突现强度为1.25。“经济体”和“美联储”自2008年到2016年是研究热点,这是由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具有行使制定货币政策和对美国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等职责。而美元作为通用的国际货币,依据其国际地位成为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所必需的储备货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联储对于其货币政策的调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
2、从经济发展的内容角度来看,我们选取较凸显的“新常态”和“城市出口”。“新常态”开始突现的时间阶段为2016~2017年,这一关键词的突现强度为1.22;“城市出口”突现的时间阶段为2017~2018年,突现强度为1.22。“新常态”是习近平提出的,他指出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三: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在此发展背景下,学者们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从该区域下要素禀赋、发展现状等现实角度探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从经济发展的演化角度来看,我们选取突显较高的“区域韧性”和“时空分异”。“区域韧性”开始突现的时间阶段为2017~2020年,突现强度为1.58;“时空分异”突现的时间阶段为2018~2019年,突现强度为1.72。研究者主要从区域经济韧性的角度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内涵界定后,构建其测度评价指标,结合客观数据力求从不同角度来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层面的演化过程进行探讨,并对该区域经济韧性的演化特征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可视化“Timeline”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可视化“Timeline”分析,得到图4展示的运行数据。关键词为:“经济韧性” “韧性” “城市韧性” “韧性城市” “基础投资” “城市化”等六大类。(图4)
1、自2002年起“经济韧性”等关键词一直持续到现在。2002~2003年,我国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协同演化” “经济韧性”等问题上;从2015年起,经济韧性热门话题转变为“杠杆率”
“国家资产负债表”,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学者们尝试研究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推进各部门信息共享,把控债务风险,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后,我国经济在受到来自外部压力的同时,还需承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因此国内研究热点从“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变为“产业结构调整”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多样化”,通过对不同区域下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多样化的探究,揭示一个区域如何通过产业优化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经济韧性。从2014年开始,我国学者从“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率” “GDP”等热点着手进行研究,2019年至今,研究热点转变为“中小微企业” “评价指标体系” “估值体系”等,从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复工复产率、消费投资进出口总额、产业结构变化、新动能新业态成长、金融市场的波动情况等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展现我国经济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的同时,也提出疫情背景下我国在就业政策、中小微企业发展、金融改革等经济安全方面存在治理不足的问题。
2、“城市韧性”和“韧性”这一关键词的研究从2018年刚刚开始起步,学者们的关注热点集中在“产业结构” “产业相关多样性” “时空演化”等上,通过研究某一区域内经济产业的优化调整及产业多样化的实现,探究产业体系发展对该城市韧性的不同影响。
3、“城市化”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经济需要转变以往的发展方式,因此提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端的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改变以往“有价无市”的消费窘境,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消费品,从而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然而,仅从供给端入手并非万全之策,还需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一方面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较低的,他们除了消费之外更愿意进行储蓄投资等;另一方面低收入者的收入为了满足家庭日常所需几乎会将所有收入消费掉,但是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是较低的。因此,就可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及其收入,因为他们除去固有的储蓄投资外,收入提高后更愿意将这部分收入用于消费,以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显著的。
四、研究结论
(一)从文献数量的态势分析来看,虽然韧性这一概念起初是由物理学中的“弹性”概念演变而来,但其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由图1可知,我国关于经济韧性层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较少,在2018年有了小的波动外,从2022年起发文量激增,韧性概念逐渐被经济学者所认知并应用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生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预防控制国内发展的波动,更要抵御外部变化的冲击,而经济渗透在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经济韧性领域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未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二)从核心机构这些图谱来看,我国经济韧性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所涉及的也只有区域经济韧性、城市经济韧性、产业多样化的发展等,且这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促使研究者的反思,且各个机构之间、大学之间以及和企业之间未能形成密切的合作联系,所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需要加强“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三)经济韧性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韧性” “城市韧性”
“韧性”等热点问题上。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身硬实力,同时面对国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以及疫情的持续性影响,如何让我国经济发展提高韧性,抵御风险冲击,保持发展稳态,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冰,张艳.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进展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8(01).
[2]李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经济发展与应对——基于韧性经济理论的分析[J].财经科学,2020(04).
[3]王永贵,高佳.新冠疫情冲击、经济韧性与中国高质量发展[J].经济管理,2020.42(05).
[4]谭俊涛,赵宏波,刘文新,等.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20.40(02).
[5]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等.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9.34(02).
[6]袁金玲.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高辰颖.中国经济增长力的韧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8]丁守海.中国经济的短期压力、长期韧性与宏观调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6).
[9]丁建军,王璋,柳艳红,等.中国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06).
[10]段进军,玄泽源.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县域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3).
[11]陈作任,李郇.经济韧性视角下城镇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基于东莞市樟木头、常平镇的对比分析[J].人文地理,2018.33(04).
[12]徐圆,张林玲.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财贸经济,2019.40(07).
[1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
[14]王一鸣.中国经济在抵御下行压力中显现韧性和亮点[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9(12).
[15]韩爱华,李梦莲,高子桓.疫情冲击下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18).
[16]周明生,于然.新常态下改革让经济更具韧性[J].红旗文稿,2015(22).
[17]关皓明,杨青山,浩飞龙,等.基于“产业-企业-空间”的沈阳市经济韧性特征[J].地理学报,2021.76(02).
[18]万统帅,李燕,周依典,等.新常态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J].商业经济,2021(08).
[19]邓羽佳,秦放鸣.新常态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问题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3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