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履行ESG责任,进行绿色转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持。本文在对我国ESG评级体系及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资源基础观以及制度基础观视角探析ESG责任履行促进企业可持发展的机理,并指出实现路径。
关键词:ESG;ESG责任履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5月30日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政府将ESG体系从顶层设计落实到执行层面,《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中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双碳”战略的重要意义。ESG是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缩写,主要关注企业履行环境承诺、承担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绩效的情况,并加以披露。ESG报告要求披露具体准确的量化数据,根据ESG评级体系赋予企业相应的评级,各个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了解企业具体情况。基于“双碳”背景与新发展理念研究ESG责任履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实现企业绿色转型,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ESG评级体系及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现状
(一)我国ESG评级体系现状。目前,中国ESG评级机构共有20家左右,其中权威性较高的评级机构有:商道融绿、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简称“社投盟”)、嘉实基金、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简称“中财大绿金院”)、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证”)、润灵环球(RKS)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等。
(二)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现状。根据商道融绿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7月20日共有1,429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2021年ESG报告,同比增长30.86%,发布报告的公司数量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29.6%。在已发布的1,429份报告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上市公司发布855份,占比59.3%;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上市公司累计披露574份,占比40.7%。从两大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总量来看,上交所披露率达40.9%,深交所披露率达21.8%;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有87%的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较2020年相比,披露率均有所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倾向于进行ESG信息披露。自2011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发布数量逐年增长,近两年增幅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发展势头良好,未来仍有较快的发展空间。与2020年相比,2021年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发布数量显著增加,上交所同比增长33.4%,深交所同比增长27.3%。
从发布ESG报告的数量来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ICT行业、金融业和工业;从行业发布率来看,ESG报告发布率最高的行业是金融和能源行业,发布率为100%。据统计,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是参考最多的标准,占比67.7%。此外,许多公司也注重参考新兴的国际标准,例如: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发布的应用指南、S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等。
二、ESG责任履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企业是“经济-生态-社会”的复合系统,ESG理念兼顾经济价值、环境责任社会效益,契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环境保护法》出台后,防污减排降碳的力度进一步加强,2021年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倡导国有企业主动承担ESG责任。相关法规政策都旨在强调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效应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ESG责任履行是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从三个视角探究ESG责任履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分别是利益相关者视角、资源基础观视角以及制度基础观视角。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利益相关者理论”是Feeman于1984年提出的,该理论是从企业角度考察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理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纽带,其中包括了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
“双碳”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时不再仅仅关注财务绩效,反而更加注重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如环保投入、技术创新、碳排放等。企业履行ESG责任付出的成本最终会被产生的“收益”所弥补,一方面企业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模式,最终降低不合理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ESG责任履行情况良好的企业,其ESG评级水平越高,企业树立的良好形象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投资者在投资时会倾向于为高ESG评级水平的企业提供资金,公众会更愿意购买高ESG评级水平企业的产品,政府会为高ESG评级水平企业提供财政与税收支持,员工会倾向于加入高ESG水平的企业。
(二)资源基础观视角。“资源基础观”出现是为了解决企业竞争优势如何获取、如何维持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独有的资源和能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使企业能够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Peteraf认为,有限的异质性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阶段性的竞争优势,但是在长期中并不能维持这种竞争优势,所以必须结合其他战略;Dierichx和Cool认为,资源的独特性源于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依据资源基础理论,ESG责任履行情况可以被视作企业所具备的异质性资源,例如企业在生产中选择进行污染治理技术提升,这些新技术便成为企业独特资源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履行在环境、社会以及治理责任时,能够提升企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制度基础观视角。制度基础观来源于制度理论,强调制度压力对组织产生的影响。North(1990)将制度定义为:人为设计、用以规范人们互动行为的规则。通常将制度环境分为正式制度环境与非正式制度环境。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对企业具备一定的约束力,相较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具备的约束力更强。正式制度利用政策法规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管束,具有成文性、有意识性。企业非正式制度是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自发形成并被企业接受的行为规范。外部环境对ESG责任履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低碳减排防污的倡议、极端气候情况频发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开始接触ESG理念,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SG责任履行理念会促使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即企业 ESG 责任履行—企业价值提升—获得利益相关者有限关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继续选择践行ESG理念。
三、ESG责任履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路径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现阶段国际ESG评级体系已然十分成熟,但考虑到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对国际ESG评级体系不能完全照搬,应进行本土化改革,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评级体系。“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发展理念下,对中国企业目前面临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ESG体系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制定本土化ESG评级体系时要参考国际最新标准,与国家级理念衔接,为ESG国际标准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二)构建统一的ESG评级标准。由于当下中国缺少统一的ESG评级标准,各评级机构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和主观性,中国ESG评级数据存在质量不高、范围不广的缺陷,制定统一的ESG评级标准是解决这些缺陷的关键。权威性机构应建设ESG信息披露平台,企业发布ESG报告,评级机构统一标准进行评级,平台将ESG数据进行整合。为避免不同评级标准对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干扰,政府可以在参考指标、评级覆盖半径、结果更新时间、数据来源、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规定。评级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评级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从多渠道收集数据,对企业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政府公布的数据都应进行整理。
(三)增强ESG责任履行主体的积极性。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没有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可持续经济发展,大自然很大程度沦为发展的工具。在这种环境下,“漂绿”现象频出,企业会做些环保的“表面文章”,实际上没有采取低碳环保举措。ESG评级可能成为部分企业“漂绿”的手段,维护虚假的绿色企业形象。
市场主体应积极响应“双碳”目标的号召,积极履行ESG责任,定期发布ESG报告。政府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采取以鼓励为主、处罚为辅的政策增强ESG责任履行主体的积极性。例如,评选ESG责任履行先锋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激励企业更加主动地履行ESG责任,进行环保投入。对于ESG责任履行积极性不强甚至不愿意履行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例如行政罚款。与此同时,政府、公众媒体以及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应加强监管,构建半强制披露机制,提高ESG报告披露环节的透明度,对于ESG报告中披露的环保投入、低碳措施、绿色技术创新等项目进行复核审查,确保ESG责任履行行为真实可靠,而非营造绿色企业形象的“面子工程”。
(四)引导企业把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度”。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指明企业未来发展应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可持续”意味着对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不会损害未来的需求,“发展”是“可持续”的目标与路径,一方面“可持续”的经营生产是为了实现“发展”这一目标;另一方面规范健康的“发展”又为“可持续”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与保障。因此,企业应正视生态环境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许多企业认为履行ESG责任会增加经营成本,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ESG责任履行能够为企业在新发展理念下提供更多的机遇。具备“可持续性”意识的企业会主动承担起对环境与社会的责任,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能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等,环境绩效的提升最终会反馈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上。此外,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采取亲环境行为,为自身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更多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将政府的环保压力转变为生产动力。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形成良好的政企关系,获得税收财政方面的支持。
与此同时,也不能陷入极端生态保护主义和生态法西斯主义。警惕过分的敬畏自然的思想,强调以自然为本,而忽视以人为本,对环境的要求与评价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标准。企业在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度”之后,坚持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便能够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晓娜,张舒畅,林琳.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践行路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2(10).
[2]余珮,彭思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生态环境与中国OFDI企业“走下去”——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基础观相结合的视角[J].技术经济,2021.40(01).
[3]廖中举,陈杰,张修凡.正式制度与企业生态创新:一个研究综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3).
[4]雒京华,赵博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ESG责任履行的战略路径[J].开发研究,2022(04).
[5]邹艳芬,肖志文.生态优势区企业亲环境行为形成机理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