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年来,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旅游城市逐渐成为工作重心。本文基于国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从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作用出发,分析、挖掘大庆市饮食文化资源,并指出当前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庆;文旅融合;饮食文化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阶段性成果(编号:S202310223095)。通讯作者:刘浩莉
中图分类号:TS971;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9日
近年来,随着国家石油战略调整,大庆市石油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导致大庆市经济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为了重新唤醒大庆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而饮食文化作为大庆市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本文从大庆坑烤文化、肇源马肉文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餐文化三个角度,深刻分析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本文从创造发展条件、总体发展布局、长效发展道路三个视角提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三条路径,为解决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旅游城市提供科学的建议,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作用
(一)饮食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六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食”,饮食文化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无疑是强大的推动力之一。饮食文化作为当地人文、气候等多种因素融合发展孕育的产物,本身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食”前往目的地旅游,淄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烧烤”已经成为淄博的标签,人们为了体验一次独特的淄博烧烤蜂拥至此,这使得淄博市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1,057.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独特的食物成为某个城市的标签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说到螺蛳粉人们会想到柳州,说到肉夹馍人们会想到潼关,锅包肉会让人想起东北。旅游者希望通过饮食这一媒介体验到当地休闲旅游的异质性,使其成为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饮食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其自身已然成为“差异”本身,使得体验饮食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目的之一。
(二)旅游业推动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城市的旅游业会使得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为了饮食文化而来必然会使得当地重视起对于饮食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在经济方面首先受益的就是当地的餐饮行业,旅游人数的增多意味着饮食需求的增加,这将带动当地人口就业,促进社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挖掘、隐藏在饮食中的文化内涵,并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播载体。此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逐渐失传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因为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无法带来与时代相适应的经济效益,从而被时代所抛弃,饮食文化旅游业具有经济性质,能够为当地传统饮食文化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濒临或已经失传的传统饮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二、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庆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20年,大庆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5.1亿元,2021年实现总收入78亿元,到2022年实现总收入82.5亿元,增长率为19.80%。大庆市始终围绕“石油文化,特色温泉,生态湿地”三个旅游品牌推进大庆市旅游业发展,随着国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大庆市积极挖掘特色传统饮食文化,逐步开始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业。大庆市对于“大庆坑烤”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用构建饮食文化区域的方式。大庆市铁东村位于大庆市龙凤区龙凤镇,全村800余户几乎都以经营坑烤店铺为生,民间称其为“坑烤村”。大庆市政府于2023年4月开始“中国坑烤第一村”提升改造项目,于2023年7月正式建成集品尝美食与体验文化于一身的特色旅游景点。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湖泊纵横,水网密集,物产丰富,全县拥有以汉族和蒙族为主的23个民族,杜尔伯特蒙餐是各族饮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杜蒙采用依托旅游景点发展饮食文化旅游的策略,通过寿山蒙古风情园、清歌乐松山艺术水岸、连环湖温泉景区、嘎日迪凤凰湾等旅游景点提供奶制品、全羊宴、全鱼宴等特色美食及饮食文化体验服务。肇源县是大庆市下设县城,位于大庆市南部,松嫩两江左岸。肇源县头台镇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塞,镇内存在诸多驿站驿马,许多伤残年老的驿马会被站人制作成各种美食,由于马肉夏季不易于保存,于是智慧的头台站人发明了马肉干这一美食并传承300多年。头台镇存在诸多马肉餐饮店铺,吸引海内外各地游客前往品尝马肉制品和体验站人文化。
三、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现存问题
(一)饮食资源开发力度小。大庆市对于本地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处于水平较低的层次,除了广为人知的大庆坑烤以及杜尔伯特蒙餐,其他具有大庆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仍处于民间自发发展阶段,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也就没有形成系统的饮食文化旅游区域。
(二)饮食资源开发过程中淡化其所蕴含的文化。饮食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在大庆市坑烤第一村中,存在着几十家坑烤店铺,但是却没有一间坑烤历史博物馆,这使得本就拥有独特历史内涵的坑烤文化逐渐被同质化,让人们无法准确地分出大庆坑烤、青岛坑烤和新疆坑烤的区别。大庆坑烤文化起源于过去东北农村用灶坑或在田间地头就地挖坑熏烤食物的方法,故称坑烤。在石油大会战时期,石油工人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在一望无际的沼泽湿地中,吃上一口热乎饭成为了工人们期盼的事情,于是石油工人们在苦难中摸索出了“大庆坑烤”这一具有大庆特色的传统美食,在荒地上挖出烤坑,将最基本的土豆等廉价食物烤熟食用,极大地满足了石油工人们的生理需求。实际上,“大庆坑烤”可以说是石油大会战的产物,它不仅仅是在土里挖个坑那么简单,它承载了大庆石油人不向困难低头、善于苦中作乐的优良品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当赋予了食物特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品尝食物时,不仅会被其美味吸引,更会被食物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感染。当前,对于大庆坑烤这一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只停留在特色美食这一表面而未开展向内生文化的挖掘,从而导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不能达到通过饮食体验文化的效果。肇源马肉干亦是如此,通过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肇源县辖区驿路沿线还分布着其他各类古代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与驿路、驿站文化一起构成了肇源深远而厚重的历史。民间自发发展的马肉餐饮业缺乏对于肇源县站人文化的挖掘,更多的是依靠马肉自身区别于其他常见肉类的特殊性吸引游客,没有实现马肉餐饮业和站人文化体验场所同步开发,忽略了传统饮食资源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三)缺乏知名的饮食企业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品牌及产品文化的特色,这对餐饮企业及其他饮食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可以充分展示自身风采的机会。大庆市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却没有远近闻名的饮食品牌,缺乏诸如“北京全聚德”
“南京大排档”这种知名品牌,也就没有强有力的宣传力度。相比之下,哈尔滨红肠的知名品牌“哈肉联”和“秋林”、哈尔滨冰棍的知名品牌“马迭尔”都为与之对应的饮食文化资源带来了规模巨大的影响力加持。
(四)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分散。大庆坑烤第一村距离银沙湾生态区直线距离约130公里,游客往往需要坐火车中转汽车,甚至是步行才能够到达,同时,肇源县头台镇马肉体验地距离以上两者更是远之又远。此外,除了坑烤第一村外,其他饮食资源几乎都是由小商贩自行规划发展,缺乏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而体现出无序的混乱。空间上的割裂和混乱使得部分游客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旅游时间中感受多种饮食文化,从而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庆坑烤第一村位于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旁,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距离大庆东站仅几百米,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是大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与不完善也体现在这里。坑烤第一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旅游功能单一、外围道路破坏严重两方面。村落里存在大约几十家坑烤店铺,但是却没有坑烤文化宣传设施,使得游客只品尝了美食而没体验到文化。村内缺乏供游客休息观光的区域,致使游客品尝完美食之后更多的选择前往龙凤湿地公园休息调整,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游客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也使得游客在村内停留时间缩短,不利于刺激游客在村内消费。此外,坑烤第一村不提供住宿服务,最近的酒店距离其约4公里,无法在当地住宿,这使得部分自驾游客无法饮酒或者选择在较晚的时间前往体验坑烤。大庆市作为著名的石油城市,由于抽取地下石油造成的地面塌陷问题十分严重,这对自驾游客非常不友好,经常会遇到因道路施工而被迫在三零一运河河岸通行的情况,不完善的道路设施必然会导致游客前往当地旅游的意愿受挫。
四、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路径
(一)走“资源开发+品牌建设”道路。大庆市独特的石油城市历史,赋予了这个城市别样的饮食文化,除了为大众所熟知的大庆坑烤以及杜尔伯特蒙餐以外,还应该积极挖掘这个城市各个角落所不为人知的特色饮食资源。对于知名度不高的饮食资源,政府应当系统地支持其建设,如肇源马肉干,应当依托肇源县头台镇的站人文化建立类似于古镇的集品尝美食与体验文化于一身的特色饮食文化区域。此外,建立知名的饮食文化品牌也是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扶持老字号+创立新品牌”的方式同步开展饮食文化品牌建设工作,从历史出发挖掘坑烤、马肉干等老字号店铺,从创新出发开发新颖的饮食品牌,实现传统美食年轻化,更加符合广大游客的需求。“资源开发+品牌建设”道路就是对于已经系统开发的饮食文化资源,工作中心要倾向于通过上述方式开展饮食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对于尚未系统开发的饮食文化资源,应该将资源开发作为工作的重点,将纵向挖掘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横向建设饮食文化品牌相结合。这一道路不仅能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客观支撑,也将为其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二)走基于构建饮食文化旅游局域网的高水平发展道路。饮食文化旅游局域网就是基于当地饮食文化资源建立起的区域旅游网络。区域旅游网络是指利用系统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原理,把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与区域旅游业相关的各项要素如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设施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使不同特色和不同类型旅游地域相互联合与协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各个个体单元在孤立状态难以实现的最佳功能,增强组成网络的各地域单元的对外旅游吸引力。建立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局域网是解决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分散、集群效应不突出问题的关键。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局域网采取“点+线=网”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模式。(表1)
基于构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局域网的高水平发展道路就是按照“立足中心景区、依托交通干线、强调饮食文化、构成区域网络”的总体方针,以石油文化、站人文化、杜蒙民俗文化为三个导向构建大庆市三大饮食文化旅游区域,并最终通过便捷的交通和通俗的引导串联成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局域网。
(三)走“市场+政府”长效发展道路。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市场和政府两个主体来共同努力。解决产业发展忽略其所蕴含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需要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童叟无欺的市场和平易近人的政府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的长效发展。
1、市场需要成为引爆舆论流量的主体。由于旅游的差异性导向,市场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大庆坑烤作为烧烤的变种,和新疆坑烤、青岛坑烤具有同质化倾向,找出并大力宣传大庆坑烤独特的差异点——石油文化,才是大庆坑烤前进的方向。此外,肇源县头台镇马肉干依托站人文化建立起区别于其他同质化产品的特色饮食古镇,将塑造出一个以文化带动流量进而辐射“食、住、行”多个方面的饮食文化旅游复合经济体。市场如何保持舆论带来的热度,也需要市场自发地做出调节。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区必须保持东北地区物价亲民的形象,因为城市走红而逐渐提高物价无疑是自绝后路,“物美价廉”将是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区保持热度的立业之本。海底捞因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式服务成为火锅行业独树一帜的存在,大庆市自然需要保持东北人民热情亲切的服务态度,让游客感受到大庆市独特的烟火气息是提升游客体验的重中之重。更重要的是,市场必须正确处理其自身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切勿出现“缺斤少两”
“鬼秤”等自毁前程的问题,从而避免步入三亚海鲜市场因缺乏诚信而门口罗雀的后尘。
2、政府需要成为接住流量的可靠支撑。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需要在保持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长效发展、提高游客重游意愿中做到三点:构建周到的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宏观调控市场走向。构建周到的服务体系是政府提高游客体验感和重游意愿的有力手段,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到车站迎接游客,为离开的游客送出伴手礼等都会使得游客感受到被重视,这将使得大庆市城市形象不断提高。此外,治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响应速度也将成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的强力保障。政府所构建的周到的服务体系将成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的一张漂亮的名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庆市的重中之重,大庆市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是城市的工作重心之一。在“食”的方面可以加大宣传广告牌的投放,让游客得以清楚地了解大庆市内各个饮食文化区域;在“住”的方面,可以加大青年旅店等住宿场所的建设与维护,延长游客旅游时间,解决游客的住宿问题;在“行”的方面,大庆市铁路局及路政需要持续发力,依托大庆站、大庆东站、大庆西站等打造大庆市旅游专线,提高大庆市承接外地游客的能力。此外,大庆市内的道路维护与建设需要提上日程,避免出现因道路施工被迫绕路等“出行难”的问题。宏观调控市场走向是保持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为了避免市场自发出现不文明经商行为,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宾馆酒店、饭店餐饮、交通运输、景点景区等经营者的价格监测、监督检查和巡查力度、频次,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游客满意进而提升城市的口碑和游客的重游意愿。一次成功的旅游和文化营销,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打造一个美食品牌,更重要的是能够构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与影响力,带动当地产业升级。未来,大庆饮食文化旅游业要着眼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走“市场+政府”长效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从“网红”到“长红”。
综上,本文总结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饮食资源开发力度小;饮食资源开发过程中淡化了其所蕴含的文化;缺乏知名的饮食企业品牌;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分散,集群效应不突出;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走“资源开发+品牌建设”道路;二是走基于构建饮食文化旅游局域网的高水平发展道路;三是走“市场+政府”的长效发展道路。这三条路径分别着眼于创造发展条件、总体发展布局、长效发展道路三个视角,旨在为大庆市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建议,助力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魏颂贤.近五年国内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21(09).
[2]朱晓彤.海南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挖掘与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3(13).
[3]姚钲涵.论传承黑龙江省饮食文化的价值意义[J].品位·经典,2023(01).
[4]李丽.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体验模式开发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8).
[5]张振.浅谈清代驿路沿线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肇源县清代驿路文化遗存为例[J].大庆社会科学,2020(01).
[6]于晓陆.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发展态势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0(01).
[7]张立明.湖北区域旅游网络结构初探[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6(02).
[8]李思祎.从淄博烧烤看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J].新闻前哨,202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