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互联网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第723期 作者:□文/刘鑫雨 时间:2024/2/16 15:12:30 浏览:200次

[提要]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显著抑制碳排放强度,以技术创新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发现互联网发展和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技术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后,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增强。因此,要坚持互联网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创新;碳排放强度;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99

2020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界联合国大会向国际社会做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2021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35亿千瓦,单位GDP煤炭消耗显著降低。2021716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排放驱动因素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主要从宏观、中观方面研究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一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产生增量效应,能源结构会对碳排放产生减排效应,产业结构调整会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二是人口因素中的人口规模等,人口规模对成渝东西部城市碳排放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三是社会因素中的城镇化进程等,城镇化率会促进碳排放量,城市化水平对成渝东部的碳排放促进作用较强,且城市化水平与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是负相关关系;四是技术发展水平等,技术进步与碳排放呈负相关,对碳排放的贡献率为16.4%,且科技创新水平会提高黄河流域的碳排放效率。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绿色生态”,互联网通过缩小收入差距造成消费升级减缓,进而降低碳排放,下一代互联网实现城市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绿色技术创新缓解城市碳排放。互联网发展通过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实现绿色低碳,最终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探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互联网发展与碳排放强度。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虚拟化与数字化经济,如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技术,使得许多传统的实体业务转变为线上操作,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能源、交通和工业等领域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智能决策。这有助于优化资源利用,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强度。Anonymous2012)研究发现物理互联网减少碳排放。王雷等(2013)在碳足迹视角下分析了ICT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商业模式,减少能源消耗;进行产品和技术革新等方式减少了碳排放。Zhang Wei2021)发现互联网发展形成了产业体系,其绿色运营、网络创新、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结构转型的效应,提高了产出份额,减少了能源使用和碳排放,降低了中国工业系统的碳强度和碳密度。

假设1:互联网发展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效应。上文分析得出互联网发展可以抑制碳排放强度,但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可能存在门槛效应。Zhang Wei2021)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碳排放强度存在单阈值,当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降低作用,当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在技术创新前期,由于技术不成熟和基础设施的限制,会存在通信设备耗能高的问题,会削弱互联网发展的减排效应;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各种节能减排的技术不断涌现,同时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也可以监测和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实现节能减排。

假设2: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用存在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1、基准回归模型。根据h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选取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由于考虑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此把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当中。为减小量纲和异方差的影响,对变量取对数,得到模型如下:

lnCEIit=α0+α1lnnetit+τjlnXjit+ε′it1

式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lnCEI表示碳排放强度;lnnet表示互联网发展水平;Xji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市场化程度以及贸易开放度;回归系数α1表示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τj表示各个控制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2、门槛面板模型。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本文借鉴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以技术创新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互联网发展影响碳排放强度的门槛效应模型:

    lnCEIit=γ0+γ1lnnetit×Iqit≤γi+γ2lnnetit×Iqit>γi+σjlnXjit+ε″it2

I(·)为指示性函数,当满足括号内的条件时,I1,否则为0q为门槛变量,γ为门槛值,γ1qit≤γi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系数,γ2qit>γi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系数。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1、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碳排放强度(CEI)是指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参考肖仁桥等(2023)的研究,利用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系数测算碳排放量,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

C=jEij×λj×ηj i=123,…,30j=123,…,93

Eij是能源消费量,λj是能源折算标准煤系数,ηj是碳排放系数。

碳排放强度:

CEI=■ (4

2)核心解释变量。互联网发展水平(net)用各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代替。

3)其他主要变量。技术创新水平(tdi)选取各地区人均R&D内部支出衡量。

4)控制变量。城镇化率(urb)选取各地区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产业结构(is)选取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市场化程度(mar)采用《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贸易开放度(ie)采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来表示。

2、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缺失严重,予以剔除。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表1是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回归结果,从模型1可知,互联网发展水平的系数为-0.387,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互联网发展水平每提高1%,碳排放强度下降0.387%。由此可看出,互联网发展可以抑制碳排放强度,验证了假设1,且随机效应和OLS结果均和固定效应类似,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从控制变量来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市场化程度与碳排放强出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市场包括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形成会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形成多赢局面;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系数为正,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方式为粗放型,因此增加贸易开放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对碳排放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表1

(二)门槛模型检验。以互联网发展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创新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建立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过程中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表2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东部和中部均存在技术创新的单一门槛,门槛值依次为7.5297.4936.405。(表2

3是技术创新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回归结果,从全国来看,当lntdi7.529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为-0.330,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当lntdi>7.529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系数为-0.39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互联网发展会伴随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会促使互联网发展突破技术瓶颈,因此当技术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大幅提升,证明技术创新作为互联网发展影响碳排放强度的门槛变量,起到抑制碳排放强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当lntdi7.493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系数为-0.629,当lntdi>7.493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系数为-0.677,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在达到门槛值后,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能力上升7.63%。在中部地区,当lntdi6.405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系数为-0.439,当lntdi>6.405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系数为-0.490,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在达到门槛值后,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能力上升11.62%。由此可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更大,对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更强。从各地区的门槛值来看,东部地区的门槛值高于中部地区,可见,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技术发展水平越高,技术创新的门槛值越高。(表3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互联网发展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二,在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技术创新跨越门槛之后,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增强,更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坚持互联网发展,进一步完善对我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稳步加强对我国中西部区域的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以缩短我国各区域间的信息发展差距。积极指导与推动技术企业增加研究投资,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对技术资源的研究、掌握与运用水平。第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需采取合适的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其次完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绿色低碳,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鼓励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带动全民环保。同时,构建以中国能源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实现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推动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应对气候变化 改变刻不容缓行动需在当下[N.法治日报,2022-11-04005.

2]李俊杰,刘湘.宁夏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预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7.

3]赵昕,曹森,丁黎黎.互联网依赖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收入差距和消费升级的链式中介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

4]宝哲,周小亮.数字赋能与城市碳排放——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的准自然试验[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04.

5]王雷,刘桂玲,王欣,李铁克.碳足迹视角下ICT产业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6.

6]肖仁桥,肖阳,钱丽.数字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中介和传统金融调节视角[J.创新科技,2023.23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2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