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黑龙江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第723期 作者:□文/张 静 李君毅 时间:2024/2/16 15:20:30 浏览:322次

[提要] 本文以全国为参照区域,对黑龙江省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为黑龙江省优势资源,自然资源相对可承载人口数量相较于全国一直处于盈余状态,经济资源相对可承载人口数量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是制约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关键词:黑龙江;相对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522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然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需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空间适宜性,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因此,当前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对地区人口的承载作用,以优势资源带动劣势资源发展,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下,某一地区的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的人口数量能够提供的最大支撑力。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多元、复杂的系统,受到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不同系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早期主要聚焦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进行研究,研究多以单一要素进行承载力评价与测算,研究区域涉及省级、市级、县级等多个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研究后期,学者们倾向于将不同资源进行结合考虑,评价其对人口以及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主要有模拟预测与综合评价两大方向。模拟预测方向主要是指将系统动力学方法、投影寻踪模型、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方法相结合,研究某一时期不同资源利用模式下,各种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向主要是通过构建水土资源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对某一区域的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2000年,黄宁生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拓宽了以往的研究视角,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和应用。国内外学者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从承载对象、承载资源、赋权方法、承载状态、承载力预测等多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改进,在不同时间范围和不同空间尺度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然而,在社会发展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的形势,当前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仅将耕地资源纳入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不考虑水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等其他自然资源对人口的承载作用。此外,多数研究只考虑研究区域的现状分析,对其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分析有所不足。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全国作为参考区域,分析了20012020年黑龙江省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明确资源在人口承载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资源利用与人口流动政策提供借鉴,以期为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拥有内陆边境最长的水域,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与商品粮生产基地。2022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5901万亿元,全国排名第25位,常住人口3099万人,全国排名第20位。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是当前黑龙江省社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通过选定参照区,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占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广义的资源承载力包括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社会资源承载力三个子系统,人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是社会承载力中的承载对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承载力系统。因此,本文选取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作为主要承载资源。自然资源子系统中,本文区别于仅以耕地面积指标衡量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将水资源、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共同纳入研究领域,以水资源总量表征水资源指标,耕地面积表征土地资源指标,森林面积表征森林资源指标,三者综合共同代表自然资源,衡量其相对承载状况。经济资源子系统中,本文选用国内生产总值表征经济资源相对承载状况。

(二)计算方法

1、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

Cn=WwCnw+WlCnl+WfCnf

Cnw=Iw×Qw=Qpo/Qwo×Qw

Cnl=Il×Ql=Qpo/Qlo×Ql

Cnf=If×Qf=Qpo/Qfo×Qf

其中,Cn代表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WwWlWf分别代表相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承、森林资源承载力权重,这里设定Ww=Wl=Wf=1/3Cnw代表相对水资源承载力;Iw代表水资源承载指数;Qpo代表参照区人口数量;Qwo代表参照区水资源总量;Qw代表黑龙江省水资源总量;Cnl代表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Il代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Qlo代表参照区耕地面积;Ql代表黑龙江省耕地面积;Cnf代表相对森林资源承载力;If代表森林资源承载指数;Qfo代表参照区森林面积;Qf代表黑龙江省森林面积。

2、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Ce=Ie×Qe=Qpo/Qeo×Qe

其中,Ce代表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Ie代表经济资源承载指数;Qpo代表参照区人口数量;Qeo代表参照区国内生产总值;Qe代表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

3、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

Cs=WnCn+WeCe

其中,Cs为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WnWe分别为相对自然资源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权重,这里取WnWe0.5

(三)承载状态划分。本文将研究区域计算得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地区人口富余或超载人数,并进一步计算其承载状态S,即:

S=P-C/C

然后将承载状态按照数值大小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表1

三、黑龙江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

(一)黑龙江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12020年全国自然资源发展态势均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波动幅度较小。其中,全国耕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在20042008年间处于上升态势,而在2009年有明显下降,20102020年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全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受当年降水量等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波动状态,但整体较为稳定,在46之间徘徊,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20012004年全国森林资源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从2005年开始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依据20012020年统计数据,以全国作为参照区,以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区域,结合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公式,计算得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状况如表2所示。(表2

从总体看,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大,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存量高,自然资源承载力状况良好,相对自然资源承载状态均处于富余状态。从贡献度看,20012012年森林资源贡献率最大,水资源贡献程度最小,2013年黑龙江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成为贡献率最大的相对资源承载力。黑龙江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波动明显,相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森林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总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优势。从变化趋势看,黑龙江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承载人口区间在9168.33万人至12514.68万人之间波动,2001年承载人口最少,2019年承载人口最多,变动幅度为3346.35万人。相对于全国参照区,黑龙江省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一直高于黑龙江省实际人口数量,均处于富余状态,且富余人口数量处于上升趋势。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黑龙江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依据20012020年统计数据,以全国作为参照区,以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区域,结合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公式,计算得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状况,如表3所示。(表3

从总体看,黑龙江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承载力状况不佳,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小于实际承载人口数量,经济资源始终处于超载状态。从变化趋势来看,相对经济承载力指数从2001年的3503.58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1899.43万人,下降45.79%。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严重,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2020年间黑龙江人口总数减少超646万人次,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是资源型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靠矿产资源、林木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增值,早期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然而随着资源日益消耗,经济增速下降,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受资源枯竭、产业结构问题影响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黑龙江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实证分析。依据20012020年统计数据,以全国作为参照区,以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区域,结合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公式,计算得出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状况如表4所示。(表4

从总体看,20012020年间黑龙江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态势较为稳定,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从变化趋势看,相对综合资源的人口承载空间在6034.71万~7350.98万人次之间波动,2010年相对可承载人口数量最少,2013年相对可承载人口数量最多,变动幅度为1316.27万人。相较于全国参照区,黑龙江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高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富余状态,且富余人数从2001年的2524.95万人次上升至2020年的3877.59万人次,上升态势显著。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远高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且差距逐渐加大,由2001年相差5664.75万人次至2020年相差10298.33万人次,说明自然资源是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相对优势资源,经济资源是制约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相对劣势资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20012020年黑龙江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相对于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承载力贡献率较高。以全国为参照区,黑龙江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高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富余状态且富余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220012020年黑龙江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经济下行压力大。以全国为参照区,黑龙江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低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超载状态且超载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320012020年黑龙江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远高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且差距逐渐加大。以全国为参照区,黑龙江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高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富余状态。

(二)建议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承载力优势,继续抓好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水资源重点工程,着力建成一批主要流域控制性大型枢纽工程,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资源整合效率;妥善处理林农矛盾,保护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落实好林长制年度重点任务落实,强化森林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对人口承载的支撑作用,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2、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科技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摆脱资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口岸城市众多的地理区位优势,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深层次的政策沟通与经贸合作,以提高黑龙江省经济实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增长,实现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发展绿色旅游业,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适宜居住生活的绿色城市,以吸引更多人才流入;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对农副产品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以自然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提高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丹丹,雷鸣.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S2.

2]王鹏龙,宋晓谕,刘臣炜,王勤花,王宝.黑河中游乡镇建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3.3904.

3]陈兴鹏,戴芹.系统动力学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204.

4]任守德,付强,王凯,姜秋香,王子龙.基于RAGA-PPPCA模型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01.

5]王薇,吕宁江,王昕,等.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探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2502.

6]肖月洁,杨中牮,马历,唐宏.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四川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8.3705.

7]文倩,孙江涛,范利瑶,李小弯,李青松.基于熵权TOPSIS的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与关联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01.

8]孙海枫,李林.我国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人民黄河,2021.4310.

9]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02.

10]彭争呈,郭仕利.基于改进模型的西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01.

11]鲍珂宇,何刚,金兰,徐睿超.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安徽各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18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