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第723期 作者:□文/郑 姗 胡 涛 李鑫雨 时间:2024/2/16 15:20:53 浏览:173次

[提要] 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贵州省资源环境特点,构建以“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四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包含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如下结论:(1)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不断增强趋势;(2)资源发展子系统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最低,这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及可持续性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贵州省经济水平发展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贵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熵权法;TOPSIS模型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518

引言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由于长期过度地开垦山林、开发资源以及排放污染物等,我国出现了水土流失、资源短缺、环境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凸显,《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2017)、《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2020)等文件的出台,为推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近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而且贵州省经济速度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贵州已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如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成为当前贵州省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研究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分析相关指标,旨在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效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文献回顾

全面评价贵州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先明确何谓“资源环境承载力”。袁国华等谈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自己所有的自然条件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最终表现为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周侃、樊杰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保持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条件下,特定地区资源和环境条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功能适宜程度和规模保障程度;普军伟指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下,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在内的一个综合的概念。以上学者主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因此本文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合理开发并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资源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需要最大限度所能承载的能力。

关于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国内外学者在方法和模型运用上各有创新。黄秋森、赵炎等基于弹簧模型引入生态评价领域,以自然驱动力、社会经济压力和生态健康等3个子系统构成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王亮、刘慧以PS-DR-DP相互作用力模型为基础,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分解为“压力-支撑力” “破坏力-恢复力” “退化力-提升力”,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樊杰等构建了陆域与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并利用基础指标对地域全覆盖评价,选择专项指标对特殊地区进行分类评价,最后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反映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陈妍、梅林借助H-P滤波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20002014年间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郝吉明等在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WRF-CAMx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容量核算模型以及水资源综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来分别计算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以及水资源承载力;王彬、王曦基于PSDRDP概念模型以及运用了熵权TOPSIS法对喀斯特地区的代表之一——贵州进行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测度。显然国内外学者在运用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上各有偏好,但是大部分学者都只是对影响因素及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很少有学者基于影响因素及承载力的测度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因此,结合贵州省资源环境方面的省情,将贵州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研究目标,通过构建基于熵权的TOPSIS模型,构造4个一级指标、20个具体指标为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度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从而得出相应结论,最终形成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2012-2022)》《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2)》和《贵州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21)》等统计资料,个别缺失数据采取插值法计算获得。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本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特征,并借鉴相关研究,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一目标层,以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四个维度为准则层,选择20个指标,构建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表1

(三)熵权TOPSIS评价模型。设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的评价指标原始矩阵为:

V=■ (1

为避免各指标间量纲和数量级对结果的影响,通过极值法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标准化矩阵如下:

正向指标:rij=vij-minvij/maxvij-minvij) (2

负向指标:rij=maxvij-vij/maxvij-minvij) (3

标准化矩阵:R=■ (4

在式(1)~式(4)中,V为初始评价矩阵,R为标准化后的评价矩阵,vij为第i个指标在第j年的初始值,rij为第i个指标在第j年的标准化值,i=12,…,mm为评价指标数,j=12,…,nn为评价年份数。

为了检验所构建的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可信度,运用SPSS26.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rij进行可信度检验,可信度为0.738,可认为构建的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客观、可靠。(表2

1、计算指标权重。熵权计算公式为:

Wi=■ (5

式中,Hi=-■■fijlnfij称为第i项指标的信息熵,fij=■称为指标的特征比重,ln0=0

2、计算权重规范化评价矩阵Y

Y=yijm×nyij=wmriji=12,…,mj=12,…,n) (6

式中,yij为第i个指标在第j年加权后的规范值。

3、确定正负理想解:

Y+=■yiji=12,…,my■■,y■■,…,y■■ (7

Y-=■yiji=12,…,my■■,y■■,…,y■■ (8

4、正负距离解的欧式距离计算:

D■■=■ (9

D■■=210

5、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Tj=■ (11

式中,Tj∈[01],Tj越接近1,表明该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越高;Tj越接近0,表明该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越低。根据计算所得贴进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低,并对其进行优劣排序。

(四)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实证计算过程如下:

1、指标权重确定。由原始数据构成的原始评价矩阵通过公式(2)、公式(3)进行归一化处理,再根据公式(4)、公式(5)计算出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见表3。(表3

2、欧式距离计算。先根据公式(6)将原始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的基础上,再根据公式(7)、公式(8)确定正、负理想解,然后运用公式(9)、公式(10),结合加权规范化矩阵,求得20122021年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具体结果见表4。(表4

3、计算贴近度。根据公式(11),结合表4数据,求得贵州省20122021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贴近度,具体结果见表5。(表5

三、结果分析

从整体分析来看,在20122021年这十年间,贵州省的区域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总体的上升幅度较慢,由2012年的0.3713上升到2021年的0.6320。由图1可得,资源环境承载力在20122016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平均增长4%2016年以后增长速度放缓,年增长率下降到1.64%。深入研究背后的原因发现,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不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两山”理论的指导下,贵州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业、大数据等第三产业,逐步降低重工业的产业比例,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二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率逐年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承载力子系统不断提高。(图1

从经济发展子系统来看,可以看出贵州省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承载能力呈逐年攀升之势,从2012年的0.0354逐步攀升至2021年的0.945,这一趋势从侧面反映了该省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从三大产业看,工业对全省生产总值贡献最大,其次为农业。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贵州省经济以惊人的步伐向前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期间,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贵州省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为贵州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同时与东部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新时代的多彩贵州中,我们看到了一股强烈的追赶精神,一些领域已经跨越了“洼地”,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平地”,而有些领域则攀上了“洼地”,这让贵州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图2

从社会发展子系统来看,20122021年贵州省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指数介于0.2730.5452之间,中间变动幅度较大,从20122017年持续下降,2017年达到谷值,之后开始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在2021呈现一个显著的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0.3415上升到2021年的0.53502013年和2017年分别为峰值年和谷值年,主要原因是2016年国家实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2021年实行全面放开“三孩”政策,2017年的贵州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7.1‰,但随着社会生活成本逐渐增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贵州省202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98‰。除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之外,贵州省的城市化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的36.4%上升到了2021年的54.33%。因此,尽管近年来人口增速变缓,但是由于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也会影响到社会承载力指数的进一步提高。

从环境发展子系统来看,20122021年贵州省环境承载力指数介于0.18600.8995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0.2126上升到2021年的0.8390,年平均增长率为6.24%,在2020年达到峰值,但是在2020年呈现出小幅度下降的状况,从2020年的0.8995下降到2021年的0.8390。在过去的十年中,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效率,以及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公共绿地面积,有效地巩固和优化了环境的承载力。具体体现为: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0122.34亿吨降至20161.64亿吨;贵州省近年来在积极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持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致力于水资源的保护,并加大对污水排放和处理的执法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3.9%提高至202197%;废气排放从2012年的104.11万吨降至2021年的14.31万吨,有效地提升了贵州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

从资源发展子系统来看,其资源承载力水平呈现出一种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幅度相当显著。在20122013年期间,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下降后,随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8年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具体指标数据的分析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而人均煤炭消耗量与生活电力消耗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从而降低了资源承载能力得分。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资源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但是近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抓的治理方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也推动了贵州省资源承载力不断提升。同时,贵州省资源承载力水平的下降也给我们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办法。

四、结论

基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这四个维度构建了20个评价指标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评价,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分析贵州省20122021年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以及四个子系统的承载力变化,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10年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从20120.3713人增加到20210.6320,增长70.21%,说明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二是在20122021年期间,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三个子系统的承载能力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资源发展子系统的整体承载能力则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截至2021年,经济环境的负荷能力略高于其他三个子系统,而资源发展子系统的负荷能力则处于最低点。三是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息息相关,因为经济承载能力是构成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四年来,贵州省的资源承载能力持续下降,同时该省目前的资源承载能力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表明我们急需解决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

贵州省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受到局部区域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制约,同时经济发展也受到资源与环境双重因素的限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强度加大,全省部分地区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贵州省必须深刻领会“以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不断挖掘“绿色价值”,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美丽贵州建设。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袁国华,郑娟尔,贾立斌,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与预警思路设计[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704.

2]周侃,樊杰.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01.

3]普军伟.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优化[D.昆明:云南大学,2019.

4]黄秋森,赵岩,许新宜,等.基于弹簧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1.

5]王亮,刘慧.基于PS-DR-DP理论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19.7402.

6]樊杰,王亚飞,汤青,等.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地理科学,2015.3501.

7]陈妍,梅林.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地理科学,2017.3707.

8]郝吉明,王金南,蒋洪强,等.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国家产业发展布局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04.

9]王彬,王曦.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以贵州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7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135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