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企业中常见的商业信用这种非正式融资方式为视角,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商业信用和企业创新投入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获取的商业信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创新资金的投入,缓解创新融资困境,但是对于过度依赖核心供应商的企业而言,可能会带来反向效果。
关键词:商业信用;融资;创新投入;供应商集中度
基金项目: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于供应链关系视角下商业信用融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编号:2022KYR03);校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项目:“融资约束视角下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创新影响研究”(编号:2022ZDG0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5月23日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帮助企业获取核心利润的有力手段。但是,创新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结果不可预测,依靠外部常规融资方式很容易受到制约,而有限的内部资金也难以维持创新研发活动的持续投入。这时,作为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商业信用,开始发挥其特有的融资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商业信用与创新投入。现有文献对于商业信用的解释,一部分学者认为商业信用的产生是由供应链上下游的购销行为而形成的一种短期债务,但逐渐成为供应商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用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定客户关系。当供应链上下游这种客户关系持续稳定状态时,商业信用虽是短期债务,但本质上已然成为企业中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而对于企业创新活动中所投入的资金,如果全部依赖于内部资金源,那么本就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财务受限的企业,就更难维持研发创新活动的继续,企业便会寻求外部资金源来进行创新活动。
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股权和债券融资受到的监管力度大,审批周期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很难作为常规融资方式,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和商业信用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但是,即便不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和抵押风险,单就其目前存在的普遍的“信贷配给歧视”,对于研发创新这种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资金需求,会表现得更为谨慎。而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供应商处于供应链上游,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为了解,随着双方交易往来次数的增多,对企业的创新价值和偿债能力有更全面的判断,对于坏账风险和对资源的控制也有了提升,更大可能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协同关系来稳定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用交易成本优势来进行资源配置,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已是趋势。因此,供应商通过商业信用和优化供货周期和效率来协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有效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且供应商的这种“信任”可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担保,为企业接下来的外部融资传递有力信号,这对于两者而言是共赢。对于有创新投入需求,但是内部资金链受阻存在融资困境,正在寻求替代性融资方式的企业,成本更低且效率更高的商业信用则是优先选择。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商业信用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
(二)供应商集中度、商业信用与创新投入。根据前面的假设,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但是这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约束,供应商不可能无条件无上限地满足企业商业信用的融资需求,因此商业信用规模的大小和周期的长短就由供应商与企业间的博弈来决定了。随着供应商集中度的提高,当企业越来越依赖核心供应商,企业则在这场博弈中成为弱势方,供应商提供给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规模会逐渐降低,这就导致企业可能会因为考虑到各种风险而削弱研发方面的投入。也有学者认为,供应商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垄断上游原料资源,那么核心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会越强,考虑到自身利益,可能会通过调增原料价格来榨取利润,甚至在行业形势下行期会中断供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周转,这也会让企业面临不小的财务风险,创新投入必将会减少。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供应商集中度越高,商业信用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弱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0~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对相关数据做以下处理:(1)剔除ST或*ST公司;(2)剔除金融类行业上市公司;(3)剔除相关研究变量缺失的观测数据;(4)对主要连续变量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以消除极端异常值。基本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
(二)变量说明
1、因变量。企业创新投入在国内外文献中,通常采用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或总资产等比率关系进行衡量。本文选取魏群等对创新投入的衡量指标,即创新投入(RD)=企业研发投入/总资产,这也与本文中其余部分变量的衡量方式保持一致。
2、自变量。本文参考陆正飞等对商业信用的衡量方式,即商业信用(Credit)=(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总资产。
3、调节变量。根据前文的假设2,为了具体分析供应链关系所产生的商业信用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考虑到商业信用变量的衡量方式是从“供应商-企业”角度定义的,因此设置了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作为调节变量,即供应商集中度,采用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的方式进行衡量。
4、控制变量。本文参考已有相关主题文献的研究,控制了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现金净流量、现金持有、银行借款、销售收入增长率变量。
上述各主要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表1)
(三)模型构建。为研究企业商业信用与创新投入间的关系,本文构建模型(1)如下:
RD=α0+α1Crediti,t+αj∑Controlsi,t+γi+λt+εi,t (1)
RD表示企业创新,Credit表示商业信用,α0表示常数项,Controls作为控制变量组,下标i、t分别表示观测值所属公司和年度,γi和λt分别控制行业和年度的影响,εi,t是随机误差项。如果假设1成立,模型(1)中商业信用融资变量Credit的回归系数α1显著为正。
为分析供应商集中度对于商业信用和企业创新投入间关系的作用,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供应商集中度与商业信用的交乘项Credit×Supp,构建模型(2)如下:
RD=α0+α1Crediti,t+α2Crediti,t×Suppi,t+αj∑Controlsi,t+γi+λt+εi,t (2)
如果本文的假设2成立,预期模型(2)中交乘项Credit×Supp的回归系数α2显著为负。
三、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创新投入(RD)的平均值为2.0%,最大值为9.6%,最小值为0,标准差为1.8%,中位数为1.7%,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一半的公司的研发投入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不足1.7%,表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创新意识不强,不同公司间的研发投入差距较大。商业信用(Credit)的平均值为16.4%,最大值为52.4%,最小值为1%,标准差为11.5%,中位数为13.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均使用了商业信用,不过规模上有一定差距。供应商集中度方面,企业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合计的平均值为29.8%,最大值达到88.5%,中位数为26.6%,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供应商集中情况是较为普遍的,且部分公司存在核心供应商,较为依赖特定供应商。(表2)
(二)回归结果。表3中列(1)报告的是假设1的检验结果,用于检验商业信用是否能够激励企业创新的投入。实证结果显示,Credit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商业信用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可以缓解融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该结果支持了假设1。(表3)
为了检验供应商集中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表3列(2)报告的是假设2检验结果。Credit×Supp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随着供应商集中度的提高,商业信用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弱,侧面反映出企业对于核心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越高,达到一定程度则会挤出创新投入,假设2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为确保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又进行了进一步检验。
1、替换变量。对于主要变量商业信用,考虑到在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主要是应付账款,因此将商业信用替换变量进行检验时,在模型(1)中采用Credit0=应付账款/总资产进行衡量,并且将模型(2)中的交乘项也进行替换检验,即Credit0×Supp,分别对模型进行重新回归检验,表3的列(3)和列(4)分别验证了假设,商业信用对创新投入产生正向显著影响,但是供应商集中度在这中间起到抑制作用。
2、滞后效应。考虑到创新研发投入时间的周期等原因,可能存在前期商业信用对以后期间的创新投入的影响,因此进行了滞后检验来解决内生性问题,将Credit分别滞后一期、两期进行处理,表3的列(5)和列(6)分别报告了滞后一期和两期的结果,表明商业信用依然对创新投入存在正向显著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商业信用和企业创新投入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商业信用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随着供应商集中度提高,商业信用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变弱,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关系获取的商业信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创新资金的投入,缓解创新融资困境,但对过度依赖核心供应商的企业可能会带来反向效果。
本文建议,在企业与供应商博弈过程中,企业在维系和管理好现有供应商关系基础上,应积极丰富供应链上下游的交易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摆脱对核心供应商的依赖,确保自己在博弈中的地位,以获取创新投入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提升创新资金周转效率,持续地输出产品创新力,实现创新高效产出,更好地确保源源不断的创新资金投入。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金融研究,2011(05).
[2]韩剑,严兵.中国企业为什么缺乏创造性破坏——基于融资约束的解释[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04).
[3]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04).
[4]章铁生,张承吉,吴良海.供应商集中度、产品独特性与商业信用获取[J].商业会计,2022(12).
[5]魏群,靳曙畅.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科技创新投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