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电力行业作为减碳主力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期间,电力企业将大力投资新能源资产,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持,但也受企业自身资金人力有限等硬约束,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实现电力行业低碳绿色转型、助力碳中和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碳中和;电力企业;资源约束;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6月5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彰显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能源改革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1年全国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均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即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电力企业需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调动产业资源,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突出科技创新,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国家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努力推进碳中和。
一、“双碳”目标的宏观约束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达成《巴黎协定》,指出各缔约方应加强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为实现《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须每年减少7.6%的全球碳排放,并在2070年前实现全球碳中和。
2020年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和大国担当。2020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先后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了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金融、倡导绿色生活等碳达峰行动方案。
我国经济体量大、人口基数大,目前碳排放仍处在“总量高、增量高”的历史阶段,化石能源占一次总量比重仍超过80%。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而言是一场深刻的能源、技术和产业革命,也是结构转换、动能转变、低碳转型的过程。我国正在力争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国际比较来看,这样一个更短的碳中和时间,意味这我国将面临比欧盟陡峭得多的碳中和斜率,需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努力。
二、“双碳”目标与电力绿色转型的行业机遇
(一)碳中和目标将推动我国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加码到新的高度,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做出了规划部署,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和2035年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即2025年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具体措施便包括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即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等;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统一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二)能源改革是碳中和的重点,供需两端双向发力。能源供给侧改革方面,重点措施是推动“清洁替代+储能输送”结合的新能源体系。清洁替代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供给侧再电气化,通过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从而提高电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并逐步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碳排放权的交易体系,从而约束高能耗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储能输送即在输送端改进提升电网技术,特别是特高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从而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远距离的输送,在储能端推广应用高安全、大容量储能装置,从而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应对清洁能源渗透率提升带来消纳压力。能源需求侧改革方面,重点措施是推动电能替代、节能及尾端中和。电能替代即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从而提高制造与消费环节的再电气化率,降低经济对高耗能的依赖,完成对单位GDP能耗降低的转变。节能即推广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如推广高能效家电、房屋节能改造等,探索建设区域能源系统,通过区域微网调度和平衡产能过剩或用能不足。尾端中和即通过碳捕捉、碳封存技术降低高耗能行业碳排放。
(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行业的未来方向。根据CEADs(中国碳排放数据库),2017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93.39亿吨,其中八大行业碳排放占比分别为:电力(主要是火电,占比44%)、钢铁(18%)、建材(13%)、交运(含航空,8%)、化工(3%)、石化(2%)、有色(1%)、造纸(0.3%)。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比例较高,电力行业碳减排是推动我国碳排放尽早达峰的重点。
碳中和的核心是减碳,基本路径是推进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和能源生产全面脱碳化;高耗能行业中,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最高,在减碳过程中将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电力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技术可能全面数字化、柔性化、韧性话,动态平衡电力供需,保障能源安全。
(四)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金融资源支持。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的《碳中和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至2060年,中国大约需要139万亿元绿色投资,其中2030年前需要22万亿元。其中,电力行业的绿色投资需求最大,总需求达67.4万亿元,占比48%。电力行业作为碳中和的重点,其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金融需求来自清洁发电的设备投入资金,包括电网投资、储能、清洁发电、绿氢所需的清洁发电设备。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需要在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支撑器和助推器的作用,通过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为实体经济低碳循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更多资金资本流向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使初始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新能源项目不会因为资金匮乏而阻碍发展。
三、探索轻资产模式的必要性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电站从投入到产出通常包括设计论证、项目核准、设备物资采购、建设施工、验收并网、运行维护等环节。这些环节中,建设施工和电力设备物资采购占电站初始投资成本的比例较高,是重资本开支环节;电站运维通常以厂为单位配备人员,是重人力开支环节。在传统重资产运营模式下,需要先对厂站和设备进行大额初始投入,再通过电站运营逐步回收,往往面临资本开支大、回收周期长、人员配置多、运营支出多、资金周转慢、财务负担重的问题。据统计,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十四五”规划的新能源装机总目标为3.53亿千瓦。除五大发电集团外,三峡集团“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年均要达到1,500万千瓦,以风电为主的华润电力规划目标也超过3,500万千瓦。面对巨大的装机扩容和投融资需求,以往重资产发展模式的规模化速度将极大受到表内财务杠杆和人员结构的约束,而“轻资产模式”作为一个已有成功案例的企业运营范式,可以作为电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在轻资产投运营模式下,可通过租赁、证券化等金融手段对重资本环节进行改造,释放更多资源向研发、营销、运营和品牌等环节配置,实现转型发展新路径。
四、轻资产模式创新思路及实现路径
(一)轻资产模式的含义及其特征。从国际市场看,全球最大的手机公司——苹果公司依靠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和品牌输出以13%的市场份额获取了全行业近60%的利润,苹果商业模式成功的核心是通过独特的价值管理,实现了公司资产的“轻量化”。电力行业的其他巨头无论是诺基亚还是联想,都有大量的工厂,大规模的生产线,大批技术工人等“重资产”。而苹果只专注于技术研发、市场开发,所有需要重资产的环节全部外包出去。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越少,分母越小,资产的回报率当然就更高。“轻资产”就是用最少的资金去撬动最大的资源,专注研发、营销和用户体验的投入与提升。
国内市场方面,小米公司可以称之为中国互联网营销和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代表,小米公司没有生产厂房和制造设备,甩掉了庞大笨重的制造业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借鉴戴尔“按需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低库存、高周转,通过社交平台实时反馈用户意见,建立口碑,增强用户黏性,推广品牌形象。小米成立9年便上榜世界500强,这样的成长速度就是得益于极致效率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不难理解,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实现路径(比如制造代工、资产租赁、流量平台等),但都需要企业聚焦核心业务、依托核心能力,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成本的投入,加大研发、销售和客户体验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整合撬动外部资源。
(二)探索轻资产模式的基础条件
1、轻资产模式需要企业转变发展策略。把竞争力弱的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或股权投资交给专业团队或公司,聚焦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进行放大与复制,从而赢得市场。对电力企业而言,其拥有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运营能力,在充分竞争的发电市场拥有较高市场份额,未来也将在新能源增量市场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具备以电力设施需求带动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条件。
2、轻资产模式需要管理与运营的输出。效益的增长可来自投资,也可来自管理增值。轻资产模式下,资本投入减少,效益的提升将更多依靠运营与管理增值来实现。管理增值主要依托供应链管理和电站运营管理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数字化水平。标准化和数字化有助于提高产业链运行透明度,提升可复制性,推动规模化下的成本最低化,从而实现规模增长速度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3、轻资产模式重点在于打造平台。平台是聚合资源、服务客户和交易实现的载体。电力企业拥有丰富的项目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均汇聚了较优质的内外部金融资源。如何通过打造开放平台将产业与金融资源更好地整合,打通上下游构建生态圈,依托平台及时收集、响应和服务客户需求,更好地为电力客户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是探索轻资产模式发展的重点。
4、轻资产模式也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对受到资产负债率较大约束的重资产电力企业而言,在新一轮规模扩张期,资本开支和固定资产比例将持续上升,一次投入分期回收的重资产投融资方式将进一步增加资金占用,再融资压力也将随之加大。因此,探索轻资产模式也需要对大包大揽式的投融资方式进行优化创新,以减轻或者消除资本沉淀多、固定资产占比过高对整体经营周转效率和资本利用效率的影响,化解规模扩张与资本约束的矛盾和冲突。
(三)轻资产模式实现路径。电力企业的绿色发展需要抓住清洁能源投资的重大机遇,深入挖掘内外部资源潜力,综合发挥内部协同和外部创新的力量探索,通过轻资产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绿色转型,其实现路径由易到难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优化投融资方式着手,核心目的是缓解资本约束,拓展资源获取方式。由电力企业作为牵头方联合设备商、金融机构等产业相关方设立合资平台,共同持有或制造设备,共同研发新技术,依托合资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及相对确定的现金流,通过公募REITs、租赁等手段从资本市场获取资本投入和资金支持。
第二阶段,依托数字化、标准化的专业运营能力,衍生拓展外向型电站管理服务等新业态、新服务。为市场上其他新能源项目提供运营管理服务,真正实现从持有资产赚取收益的模式向以少量资本控制资产依靠增值管理服务获取收益的模式,释放资源挖掘打造用能场景,进一步渗透能源消费端,与电力用户建立更直接的互动关系。
第三阶段,加强资本联合,构建产融生态圈。加强与清洁能源上下游企业在产业、科技与资本层面的联合互动,成为产业链平台型核心企业,通过塑造产融生态圈,从而降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整体成本,提升效率,促进产业循环更加畅通。
综上,电力企业推动轻资产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将上下游企业的利益捆绑,减少不必要的商业议价和谈判成本,提高项目公司设备提供、运营管理的标准化配合程度,提高各方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上游设备商的产能提升和控制造价、促进项目施工效率、提高项目公司运营成果,打造能源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资产负债情况,通过强化专业运营管理能力,使资产规模增长具备持续性,进一步改善投资回报率与运营现金流,提升资产经营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峰.“双碳”之约:中央企业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J].国资报告,2022(06).
[2]杨子英,李勇,朱文慧.江苏省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9).
[3]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白莹,尹雪娜.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碳汇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北方金融,2022(03).
[4]王君安,高红贵,颜永才,等.能源互联网与中国电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