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
第724期 作者:□文/邵 进 时间:2024/3/1 16:24:38 浏览:116次

[提要] 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份数据,用熵值法计算各地区的高质量就业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并分中部、东部、西部三个地区来分析区域异质性,全面分析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总体来看,目前各地区就业质量水平不高,财政教育支出会显著促进就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中部及东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促进作用较弱。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62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深远的影响。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的就业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党中央明确要把“保居民就业”放在首要位置。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坚持质量优先、效益第一的原则,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就业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其重要内容。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向实现新时代的就业新局面。然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面临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就业总量压力之下,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较大。

实现就业转型就是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提升就业质量,但“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需要科学、完善的财政政策予以保障。政策导向相比于传统的市场导向可以更大更深地促进就业实现升级,从而对整个社会稳定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财政政策是稳住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就业的根本保证。理论上来说,政府的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寻求工作时更注重自身的合理权益,更好地匹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就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高质量就业并未有统一的界定。1999年国际劳动组织(ILO)提出的“体面劳动”形成了就业质量概念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对高质量就业的不同定义。刘素华(2005)将就业质量定义为就业过程中就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并取得他应得的报酬的优劣程度;信长星(2012)总结了新时期国家的就业工作以及相关政策,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资关系、充分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就业结构、公平的就业环境;赖胜德(2011)首次测算了我国2007年和2008年各地区的就业质量的整体情况,将就业质量分解为包含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从其测算结果来看,我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水平不高。

教育的投入可以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我国的就业人口素质较低,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本科及以上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仅在10%左右,仅有少数省份达到30%以上,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更加顺利。王文甫(2010)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教育支出与就业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路平(2013)通过构建VAR模型发现财政教育支出可以显著促进就业的提升,并且存在一定的时滞。王志宇(2018)指出,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劳动力素质较低,是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

二、就业质量的衡量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对高质量就业的定义如下:高质量就业是指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平、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并取得对应的劳动报酬。具体来讲,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就业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劳动报酬、更高的劳动能力、权益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以及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对高质量就业的定义,本文对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包含6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就业环境、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能力、劳资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在6个一级指标下分设16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构建情况见表1。(表1

1、就业环境。一个地区的就业环境包含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理论上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就会有更大的劳动力市场,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有更好的就业服务,因此该指标通过两个二级指标来体现:人均gdp以及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就业状况。各地的就业状况不同,就业状况可以反映该地区整体的就业情况,是否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就业稳定度高不高是就业质量的重要特征,因此选择三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就业状况:失业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就业总人数)、单位就业比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

3、劳动报酬。劳动报酬与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息息相关,劳动者就业就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并且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报酬也是越多越好,因此选择的二级指标包括: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乡收入差距。

4、就业能力。就业者自身的素质越高越容易从竞争中获得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其劳动效率也越高。就业能力可以通过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以及本科以上就业人口占比两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5、劳资关系。劳资关系反映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冲突情况,和谐的劳资关系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归属感以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二级指标包括:工伤事故发生率、参会工人比例、劳动诉讼率以及劳动争议结案率。

6、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就业质量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社会保障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社会保障的二级指标有3个:医疗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参保率以及工伤保险参保率。

(二)测度方法。本文选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权重计算出高质量就业水平综合指数,综合得分取值范围为01之间,数值越接近1,表示该地区就业质量越高;反之,数值越接近0,表示该地区就业质量越低。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数据中有n个样本,m个指标;xij表示第j项指标的第i个样本值(1in1jm)。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

Rij=

其中,Mjxij的最大值;mjxij的最小值;xij表示第j项指标的第i个样本值。

第二步: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pij=

第三步:确定各个指标的信息熵。

ej=-■■pijlnpij

第四步:计算指标权重。通过步骤三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熵值,则由熵值法计算的各个指标的权重为:

wj=

根据权重可以求出最终的高质量就业综合指数。

本文使用stata15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各地区每年的就业质量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就业质量水平总体不高,大部分省份的就业质量较低,仅有几个发达省份的就业质量达到0.5之上。从近几年来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就业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70.390.39,从发展趋势来看,2020年的就业质量与2007年相比有所提升,从均值0.17提高到0.39,各年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来看上升趋势并不是特别明显。虽然个别经济发达的省市直辖区的就业质量较高,但大部分地区的就业质量水平较低,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就业质量水平最高,2020年达到了0.8,而就业质量最低的地区云南仅为0.26,二者之间相差0.54。就业质量排名前十的地区也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西部地区的省份综合发展情况较差,因此就业质量也偏低。(表2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1、变量选取。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财政教育支出,用edu来表示;被解释变量为高质量就业水平,用emp来表示;参考相关文献,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有:人均道路长度(lnrode),用各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并对该数据取对数处理;对外开放程度(open),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衡量;固定资产投资(invest),用各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重来衡量;基础设施建设(inf),用人均道路面积的对数来衡量。具体的变量说明如表3所示。(表3

2、描述性统计。本文以我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和港澳台)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来源于2007202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公开数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表4

(二)模型构建。本文选择以下模型来衡量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

empit=α0+α1eduit+α2xit+ε

其中,emp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i城市t年的就业质量水平;eduit表示i城市t年的财政教育支出;xit为各控制变量,包括人均道路长度(lnrode)、对外开放程度(open)、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基础设施建设(inf);ε为随机扰动项,α为待估系数。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基准回归。为了探究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本文选用OLS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第(1)列和第(2)列所示,列(2)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了各控制变量,从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财政教育支出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有正向的影响。OLS模型在没加入控制变量时R2较小,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小,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模型拟合度有所上升。由于个体和时间都会对解释变量产生影响,因此采用双向固定效应重新估计。回归结果如表5第(3)列和第(4)列所示,列(4)在列(3)的基础上加入了各控制变量,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拟合优度显著上升,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与OLS估计结果相差不大,依然表明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5

2、异质性分析。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业质量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整体层面的基础上,为验证不同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本文将30个省(区、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表6中第(1)列、第(2)列、第(3)列分别为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财政教育支出对三个地区的高质量就业水平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且中部和西部的促进效果较西部更为明显,而对西部的促进效果较小。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所以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更为显著,中部地势相较于西部较为平缓,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对教育问题也更为重视,因此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弱。(表6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使用熵值法测算各地区高质量就业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并分中部、东部、西部三个地区分析区域异质性,全面分析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总体来看,目前各地区就业质量不高,且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较好及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有较高的就业质量。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教育支出会显著促进就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中部及东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高质量就业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促进作用较弱。

(二)对策建议。一是各地区应增加教育支出。我国就业质量较低,且各地区就业质量差异较大。中部和西部由于经济发展较好,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优于西部,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因此就业质量也就相对较高,同时中部及西部财政较高的财政收入也能支撑更高的财政教育支出,更加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发展。从全国来看,各地区应增加教育支出,西部地区发展较为落后,更应主重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人才积累,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在增加教育支出基础上,也要推进教育结构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重点关注农村等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调整各阶段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以适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提升就业效率。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07.

2]信长星.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1212.

3]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4]王文甫.公共教育支出对劳动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05.

5]路平.我国教育扩张对就业变动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3.15504.

6]王志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规模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8.465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267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