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绿色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第724期 作者:□文/张 蕾 郑丽辉 时间:2024/3/1 16:57:56 浏览:81次

[提要] 乡村振兴是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国家的基石。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内容之一,运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绿色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农民绿色发展意识不足、农业生产绿色科技支撑不足、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采取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培养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重视绿色科技研发、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等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农业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实践哲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L21AZX00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71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后,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运用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振兴,不仅能够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能生产优质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根基。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如何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及理论来源

20151029日,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因此,必须梳理和澄清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内涵,阐明这一发展理念对传统思想的超越,从更广阔的维度推进乡村振兴实践。

绿色发展理念的来源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把握:首先,从历史维度上看,绿色发展理念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天人合一”就有所表述,儒家孔子提出“天启人合”思想;道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庄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概念,后来到汉代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本质上是人的意识与自然界的统一,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征服自然,更不能和自然界存在对立,应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进而实现人自身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其次,从理论维度上看,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一脉相承。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恩格斯提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表明,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应尊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的新理念,进而指导实践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实践维度上看,绿色发展理念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国内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工业基础薄弱,为发展壮大我国经济、国防等各方面实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破坏生态环境并造成资源短缺。从国际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为推进生产力发展,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且为获得更多利润不断对外投资设厂,利用发展中国家资源,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全球生态和资源造成破坏。基于人类实践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走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因此,绿色发展理念是21世纪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应遵循的原则。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关系,充分利用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条件基础进行生产,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绿色永存的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其他国家经济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全球生态环境严峻的情况,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生态问题,我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重视绿色发展。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须在绿色发展理念下贯彻实施,这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同时也契合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实现发展中重视环境保护。马克思指出,人类通过实践将整个自然界分为自在自然和人类社会,所以人来源于自然,又通过实践活动影响自然。实践充分证明,人类无止境地破坏生态环境会反噬人类自身。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人们食用被污染的海生物造成许多人中毒甚至死亡;1935年美国人对南部平原原始土壤的过度开荒耕作和畜牧,导致南部平原发生严重的干旱,使得表土变成了灰尘,进而发生了一场毁灭性沙尘暴,也被称为“黑色星期天”;工业、汽车等排放大量废气导致空气污染,出现雾霾现象,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等,这些人为造成的空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拓展乡村振兴实现路径,不仅突显乡村绿色生态的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良好运行,实现绿色在乡村田野和风景中永存,也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速乡村振兴发展步伐。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问题,为了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脱贫攻坚重要任务,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保障。因此,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发展中,有利于充分利用其地理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农业、创办绿色产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三)适应国家重视绿色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百废待兴,为了推进我国发展,在恢复国民经济后进行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发展中,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注。与此同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仅有物质美好生活、精神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有生态美好生活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人们不仅追求高品质的美好物质生活,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生活。美好生态能够提供给人们健康、绿色的生态产品,能提供给人们天蓝、地绿、水清等更适宜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美好物质生活、美好生态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生态生活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国家须转变发展理念,从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国约有9亿人在农村,习近平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家制定并出台乡村振兴政策。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物质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产品的需要,同时能创造优质生态环境,适宜农村居民的生存,契合国家绿色发展要求。

三、制约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阻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绿色发展意识不足。自古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农业人口占比80%。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农业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即便如此,农业依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伴随我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步上升,改变了以人和牲畜为主要动力的原始耕作模式,但农民绿色发展意识匮乏,阻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一方面中老年农民占较高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结构和教育程度构成,在我国农业经营人员中,35岁以下占19.2%3654岁占47.3%55岁以上占33.6%。从中可以看出,农业经营人员主要集中在3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另一方面文化水平也较低。关于农业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未上过学的人员占6.4%,小学教育水平的人员占37%,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员占48.4%,高中或中专教育水平的人员占7.1%,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员占1.2%”。虽然未接受教育和小学文化水平人口较少,但绝大部分仅接受义务教育就从事农业经营,总体上文化水平不高。这两个方面共同造成他们的意识观念落后,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土地和环境的保护,在一些地方出现乱砍乱伐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在田间地头会看到一些化肥袋、农药瓶等垃圾。尽管当前互联网技术发达,但由于农民本身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匮乏,从而忽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关注。再加上乡村整体对这方面的忽略,特别是村干部及党员组织宣传作用不充分,进一步导致农民在绿色发展意识上的浅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制约乡村振兴发展以及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表1

(二)缺乏绿色科技的有力支撑。科技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助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但运用绿色科技推进农村生产方面力度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和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第三次农业普查中机械数量较第二次农业普查相比大幅度增加。例如,在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拥有联合收获机555215台,到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增长了584785台,达到114万台。从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生产大幅度提升。但在农业机械研发方面主要集中于半自动化,虽然大大提高了耕作和收割效率,但缺少在粮食的培育和种植技术水平方面的提升。此外,对农业绿色科技支持和投入力度欠缺,在绿色机械和绿色农药、化肥等方面研发动力不足,会导致耕作中存在污染土地和粮食的风险。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农业机械数量总体较多,但不同种类和各地区的农业机械数量存在不平衡现象,对不同机械种类和地区的科技投入力度存在差异,发展差距较大,不利于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在各地区实施。(表2

(三)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人们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知节制地利用和开采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对此,国家提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并进,并出台相关政策应对环境问题,对于农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土地和环境保护。但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助力农村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较偏远地区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和建设仍是重难点。例如,旱厕仍是农村突出问题,据20161231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中乡镇、村卫生处理设施部分,“旱厕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全国总体占53.5%,其中东部地区64.5%,中部和西部地区49.1%,东北地区23.7%”。可以看出,旱厕仍然是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也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农业绿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20730日,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相关具体的规划和政策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导致各地区农村仍然存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最后,国家颁布政策措施后,各地区、各部门缺乏农村绿色推进乡村振兴整体规划,进而在具体落实方面存在阻碍。

四、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各地区特色产业。马克思在社会存在理论中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地理环境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目前农业生产劳动者主要是中老年人且文化水平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方面快速发展,老一辈所说的“上不好学,回家种田”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要推进乡村振兴,运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发展,首要的是培育农民绿色发展意识,使之成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理念。为解决当前农民绿色发展意识不足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国家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电视和手机等传播媒介作用,传播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优秀实例和西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组织文化部门将绿色发展理念以小品、故事和音乐等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传播、渗透。其二,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党员组织带头作用,闲暇时组织村民进行绿色发展相关教育和培训,协助镇政府邀请专家或者相关干部进行宣讲。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组织农民运用互联网学习理论和观看视频,提升农民对绿色发展的认知程度。其三,提高绿色发展理念意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农民自身在思想意识和行动上不断提高。因此,农民应加强自主学习,不仅积极参与村委会组织的学习活动,还应该自身通过手机查找相关视频进行学习,也可以在电视上观看新闻了解国家政策和反面案例,充实自身绿色发展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而运用绿色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条件找出本村发展的创新点,在耕作中具体落实,增加粮食产量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二)培养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之一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人才支撑。培养绿色乡村振兴人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抓好教育。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开设环境教育和生态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生态意识,为培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教育基础。同时,政府增加在教育方面资金投入,提高农村教师门槛和福利待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其二,各个乡镇政府加强人才引进。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上招录有利于推进农村绿色发展的人员,明确岗位要求,严格筛选专业人才。同时,政府应积极提高这些公职人员收入,为他们的经济待遇提供保障,并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以留住人才,使其充分展现自身实力,利用各地乡村优势带领农村发展。其三,国家在教育方面应重视运用绿色发展理念带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校内应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社会上开设一些培训班、辅导机构、讲座等。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运用企业专业技术和资金为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推进乡村绿色建设。在此基础上,国家应鼓励学习绿色农业这一领域的知识分子下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三)重视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加快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步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国际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通过科技和教育发展推动国家繁荣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落后,在绿色科技方面的发展更是不足,因此要重视绿色科技研发,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绿色科技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推进绿色科技发展,需要增加研发经费。应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和政府保障作用,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为绿色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增加对绿色科学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重点加强农业机械研发投入力度,以促进创新和技术的发展。其二,寻求合作伙伴,建立持久合作关系。政府、学术界、企业以及学校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科学技术,分享资源和知识。主要专注于绿色农药、化肥、营养药、土壤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有利于生产出有机、绿色的农产品。其三,建立示范项目和试验基地,验证绿色科学技术的可行性和效益。在各地区建立示范项目和试验基地,将研发的绿色产品运用在农田中,多次反复实验、试点,进而反馈实验成果,不断改进绿色科技产品。其四,加强国际合作,跨国界交流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国际合作,通过人才交流和培训、资金合作、共同研究项目和技术转让与分享等方式促进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共同推广绿色科学技术。通过以上措施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研发,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四)完善体制机制,用制度保障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制度具有稳定性、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健全,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在厦门工作到军营村下乡走访时,看到山上空空如也,提出“山下开发,山上‘戴帽’”的理念,不仅能够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荒漠化,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启示下,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国家应制定关于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方针,主要兼顾全国农村整体发展情况和策略要求,为农村发展提供整体方向。同时,国家调整地域、环境等因素导致地区发展差距,为一些地理环境、资源储备劣势地区的农村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政策。各个地区依据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主要特色产业,发挥农村天蓝、地绿、水清的优势,制定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的策略,形成适用于本地农村绿色发展的一套体制机制。其二,将本村发展理念和机制运用在实践中,加强党员和村干部领导和组织能力,聚集本地区各村的村民代表定期讨论发展策略和总结经验,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其三,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制定本地区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在党和干部带领下具体落实,不断改进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绿色发展质量。同时,政府工作人员应到乡村实地调查研究,考察农村具体实际情况,从群众中寻找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满足广大农民需求,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方面突出的环境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Z.https//www.gov.cn2016-03-17.

2]曹前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生态观探析[A//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构改革工作小组科研管理组.2016年度文献研究个人课题成果集(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巴宥雅.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探寻[J.农业经济,2022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178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