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国有企业研究型内部审计思考 |
第726期 作者:□文/陈 忠 时间:2024/4/1 11:17:21 浏览:804次 |
[提要] 研究型审计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发挥查错纠弊的批判性功能,更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从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出发,探讨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意义以及开展路径等,并基于工作实践,从培育研究型审计文化、完善研究型审计工作体系、闭环研究型审计链条等方面对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内部审计;审计链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19日
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聚焦主责主业,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发挥查错纠弊的编制批判性功能,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全面深入揭示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一、研究型审计的概念
研究型审计是一种审计理念的创新,它强调在审计实务中开展研究,并用研究指导审计实践。侯凯曾在审计署集中整训会议上强调,“做审计研究,不是在审计工作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始终融入贯穿于审计立项、实施、报告的全过程各方面。”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就是要准确理解研究型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相对于以往内审,研究型审计的变与不变。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不变,主要体现在内审的本质不变,“强监督、重服务、促合规”的职能不变。研究型审计仍是审计,它不是单纯的研究,不能本末倒置。而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的变,则主要在对审计项目的认识上。开展研究型审计,要做好做足审前准备,透彻研究政治、政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多角度地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以往的事中审计为主到审前和审中并重,将工作提前,摸清审计重点和方向。同时,审计工作要从以往的只注重揭示问题、简单提出建议向发现问题与提出建议并重,站在国家治理高度看问题,系统地提出体制机制解决方案。这是研究型审计与以往审计的不同之处。
二、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意义
开展研究型审计能很好地解决国有企业内审实践中出现的项目统筹力度不够、审计方法传统简单、审计发现不够全面、审计建议落地性不足、指导性不强等问题。具体而言,开展研究型审计有以下意义:
一是能提质增效,及时纠偏补漏。审计研究贯穿在政策收集与解读、资料清单整理、问题核查与评价、提出审计建议等各项具体工作中。通过提前摸排情况,及时对照既定的审计目标纠正调整,可以有效避免并减少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漏洞,使审计项目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做到提质增效。
二是能使审计经验得到升华与推广。通过把内部审计项目当成课题进行分析、调研,可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主动钻研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以审计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并经过总结提炼、将项目经验提升至理论高度,在一定范围进行推广,指导后期实践。
三是能营造“想研究、能研究、会研究”的氛围,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以往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查错纠弊上,较好地发挥了“治已病”功能,但在揭示系统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上下的功夫不足,“防未病”功能发挥较差;内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上的时间积累和个人经验与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未形成明显的正比例关系。而研究型审计可以逐步培养内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
四是能促进管理改进、转型发展。研究型审计立足于审计问题本身,透过现象挖掘审计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和根源。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使企业在运营和管理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推动企业的转型发展。
三、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思路
(一)积极培育研究型审计工作文化。培育研究型审计,一要转变理念,干中学,学中干。全体内审人员要从被动学习向主动研究转变,立足工作实践,从解决工作难题、提升工作业绩出发,通过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提升,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与研究工作相融合。二要加强交流,搭建学习讨论平台。通过案例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培育集体研究的氛围,通过组织答题竞赛、技术沙龙等活动,互相借鉴经验,启发思路。三要树好典型,立好榜样。各公司内审负责人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要组织好团队的研究型审计工作,找准选题,把握方向,使团队在“想研究、能研究、会研究”上持续发力。
(二)着力健全研究型审计工作体系。侯凯指出,开展研究型审计要以“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为此要着力健全研究型审计工作体系,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和审计方法资料库,运用好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推广好成功的经验,力争使审计成果效应倍增。
(三)织牢研究型审计闭环链条。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就是要把研究型审计理念植入“审计选题立项、审前调查、现场审计、审计建议、审计整改、审计归档”的各个环节,织牢研究型审计的闭环链条。
在选题立项时,企业内审部门应当以中心服务大局为出发点,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全局来谋划审计工作。这意味着审计的选题应当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领域相契合,确保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和积极影响。为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内部审计,企业内审部门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包括对企业的风险状况、管理情况、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点,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在审计项目的统筹和资源调配方面,企业内审部门需要做到安排合理,审计资源分配应当根据不同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程度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高效性。此外,企业内审部门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配备适当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背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最终,企业内审部门的工作应当着力发挥审计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管理规范方面的作用。通过深入的内部审计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推动企业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绩效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审前调查时,企业内审部门应当树立“审前必研、凡研必透”的理念,加强对被审计对象的行业特征研究、法规政策研究。这样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制度情况、重大事项等进行充分了解,并结合以往审计发现,提前预判审计的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的审计工作做好准备。同时,非常关键的一点,制订合理的审计方案,它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审计的方向,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深度。因此,企业内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审前调查工作,它是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对象的背景、业务特点和风险情况,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在现场审计时,企业内审部门要注重证据的严谨性,这是确保审计结论准确性和可信度的重要保障。在审计问题定性时,需要对问题的合理性进行充分研讨,并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适用性,确保审计结论符合法律要求。同时,要对相关数据的质量进行仔细审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加强沟通协调也是现场审计工作中的关键点。企业内审部门可以定期召开小组碰头会,对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苗头性的审计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研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通过团队的合作与协调,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于提升项目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非常重要。总之,企业内审部门在现场审计中应注重证据的严谨性,进行充分研讨并确保定性准确。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分析和研讨,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
在提审计建议时,企业内审部门应当结合问题定性,并在精准揭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除了着眼于具体问题本身,还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可以帮助企业内审部门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企业内审部门还应该跳出问题本身,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问题表面的症状,还要探究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制度体制不健全的地方。通过对体制机制的分析,可以找出制度层面上的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提审计建议时,企业内审部门应当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意味着提出的建议应当具有可行性和实施性,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推动改进。建议可以包括完善制度流程、加强内控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以助推相关问题的解决。综上所述,企业内审部门在提审计建议时,应当结合问题定性,分析问题的背景,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剖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深入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和绩效表现。
在审计整改时,企业内审部门应当主动整理屡审屡犯问题清单,将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虚假整改、拒绝或整改不积极的,依法启动追责问责程序。针对屡审屡犯问题,需深入分析其发生背后的原因,找出问题根源,以便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同时,企业内审部门要思考未来的控制措施,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需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流程或者培训等方式进行控制与预防。这样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管理保障,避免问题反复出现。针对虚假整改、拒绝或整改不积极的情况,企业内审部门应当依法启动追责问责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这是对整改工作的一种监督机制,能够促使责任人履行职责,并确保整改工作真正有效实施。此外,企业内审部门还应建立风险台账、问题台账和整改台账。风险台账记录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预防控制措施,问题台账记录发现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案,整改台账记录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和进展。通过部门联动,确保审计的研究型成果能够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形成闭环管理。综上所述,在审计整改过程中,企业内审部门应当整理问题清单、深入分析原因、思考控制措施,并对虚假整改等问题依法启动追责问责程序。同时,还要建立风险台账、问题台账和整改台账,以确保研究型审计成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在审计归档阶段,企业内审部门应当进行项目总结。针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包括审计背景、审计线索、审计思路以及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等方面。通过认真复盘和总结,企业内审部门可以形成系统化的思路和经验。这有助于发现优化审计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为同类审计项目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引领。通过将总结的经验和思路分享给审计团队成员,可以推进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此外,企业内审部门还应当注重思路引领。通过总结经验和探索出优化模式,可以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审计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最终,通过做好审计归档阶段的项目总结和思路引领,企业内审部门能够切实提高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总结经验、优化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助于不断提升企业内审工作的水平,并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审计服务。
(作者单位:武汉洪山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许芷浩,胡友良.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20(16).
[2]金显威.加快推进研究型审计的建议[J].审计月刊,2021(05).
[3]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观察,2021(11).
[4]罗建国.强化审计调查研究推深做实研究型审计[J].审计观察,2022(02).
[5]尚文程,王少欧,穆立,成于谨.光大银行持续审计模式下探索研究型审计实践——以分行机构审计项目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23(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