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726期 作者:□文/徐新扩 赵欣怡 时间:2024/4/1 11:26:02 浏览:1609次
  [提要]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推动企业全面提升绿色低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节能发展。本文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9~2021年月度样本,以华证指数发布的ESG评级数据作为关键指标,分析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及重污染行业促进效果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ESG评级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分析师关注度,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区别于大多数针对ESG评级与经济绩效、企业价值的探讨,本文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视角展开研究,扩展了ESG非财务后果方面的文献,为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合理运用ESG评级、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形成环保与创新的良好循环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ESG评级;绿色技术创新;融资约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绿色金融视角下消费信贷的碳排放溢出效应与减排策略研究”(编号:71603174);北京市教委社科规划项目:“京津冀城市群绿色金融污染防治效应与政策协同创新研究”(编号:SM20211003800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25日
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加快企业节能降碳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源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推动其绿色技术创新演进是实现经济效益与承担社会责任协同发展的必要举措。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企业越来越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长期效益,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与绿色专利申请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ESG理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看作企业非财务信息的补充,对其进行绿色概念投资,在这种投资偏好下,良好的ESG表现能否有效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有待检验。
     本文基于ESG评级、利益相关者等理论,构建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以2009~2021年第三方机构华证指数ESG评级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从内外部角度分别探究融资约束、分析师关注度的影响机制,基于企业所有权性质、行业分析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最终得到以下结论:ESG评级能够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这种促进在企业所有权性质、行业层面具有差异,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分析师关注度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说
(一)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正面影响。关于ESG评级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一部分学者认为ESG评级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创新。Chouaibi等(2021)利用英国和德国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企业ESG评分越高,越能促进绿色创新。席龙胜(2022)研究发现,企业获得较高的ESG评级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企业风险、促进绿色创新等路径助力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实现。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ESG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局限于部分行业。Zheng等(2022)发现ESG绩效仅与污染行业的绿色发明专利输出呈现长期关系。刘柏等(2022)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基于市场软监管角度探究发现,企业为提高ESG评分进行绿色创新“提量降质”行为。
总体来说,现有研究认为ESG评级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但这种促进作用适用的行业范围、是否长期有效、是否存在“提量降质”现象尚且存在争论,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ESG评级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二)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分析师关注度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内部因素方面,刘柏(2022)研究发现ESG评级软监管与企业绿色创新形式主义行为之间的潜在影响机制是管理者短视心理。良好的ESG评级传递着公司良性发展的信号,迎合了社会责任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也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从而降低融资约束。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资金的可获得性和充裕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十分重要。因此,融资约束可能是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机制。
在外部因素方面,Dhaliwal(2011)研究发现,ESG表现越好的企业,分析师关注度也越高。这是由于证券分析师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机构投资者,分析师提升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性,导致上市公司会更倾向于以履行社会责任来树立良好形象,进而完善绿色治理机制。刘柏等(2022)认为,分析师关注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创新“注水”行为并降低企业价值估值,进而对企业短视产生一定约束。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2和假设3:
H2: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H3:ESG评级通过提高分析师关注度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以2009~2021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中ESG评级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中的华证ESG评级分数,以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代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该数据来自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其他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MA和万德数据库。剔除了以下数据:(1)ST 类、已退市、当年IPO上市公司;(2)金融类、保险类、房地产类上市公司;(3)剔除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4)为减少极端值的影响,对于所使用的主要连续变量,按1%和99%水平进行缩尾处理。
(二)模型设定。为了检验假设1中ESG评级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关系,建立固定效应模型(1):
lnpatent=β0+β1ESG+β2Controlsit+u+v+ε (1)
控制变量加入了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资产收益率(ROA)、自由现金流(Cashflow)、固定资产占比(FIXED)、成长性(Growth)、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用虚拟变量代表企业的公司性质(SOE),国有企业为1,非国有企业为0;设置虚拟变量代表企业是否属于重污染行业(Polluting firm),重污染行业为1,非重污染行业为0。为获得更稳健的回归结果,研究控制了行业固定效应(u)和时间固定效应(v)。
(三)变量选择。ESG评级(ESG):本文采用华证指数ESG评级衡量企业ESG评级,将华证ESG评级从C到AAA依次赋值为1~9。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lnpatent):参考黎文靖等(2016)的做法,用企业绿色专利申请数量衡量绿色创新水平(lnpatent),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加1后取自然对数,以消除绿色专利数据右偏分布的问题。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绿色技术创新lnpatent的均值为0.843,标准差是1.155,最小值和最大值差别很大,说明中国上市企业绿色创新的存在较大差异;ESG水平的均值为4.044,标准差是1.200,最小值和最大值差别很大,说明企业ESG水平存在两极分化。从样本期间企业ESG表现变化情况来看,华证指数披露ESG水平的样本企业个数逐年上升,表现平均值始终维持在4左右,同时企业间ESG水平的标准差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不同企业ESG表现的确存在差异,但是我国企业ESG表现整体呈现向上趋势。
(二)回归分析。从表1的第(1)、第(2)列可以得到,在加入控制变量后,ESG的系数是0.071,同时该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即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设1证明成立。为了观测模型是否具有稳健性,本文分别采用加入省份固定效应、更换Tobit模型、滞后一期二期变量再次进行回归,可以根据表1的第(3)~第(6)列看到ESG的系数依旧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结论的稳健性。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PSM倾向评分匹配法、增加控制变量、将ESG滞后一期二期方法进一步回归,依旧得到1%水平上显著的结果。(表1)
(三)异质性分析。按所有权性质将样本按照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分组回归。表2的第(1)、第(2)列结果显示,国企和非国企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进行系数差异检验,得到1%水平显著的结果,国有企业回归系数为0.095,大于非国有企业回归系数0.060,这说明ESG表现对于国有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程度更高。一方面国有企业往往需要积极响应社会责任政策,做出表率作用,因此管理层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获取资金能力优于非国有企业,在投入成本高、投入周期长的环保项目上,国有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更强。(表2)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按照企业是否属于重污染行业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组回归。表2的第(3)、第(4)列结果显示,重污染行业的回归系数是0.074,在1%水平下显著,非重污染行业的回归系数是0.066,也在1%水平下显著,这与总体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由于系数差异检验得到1%水平显著的结果,重污染行业的回归系数大于非重污染行业,这说明重污染行业的ESG表现对于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程度更高。
(四)机制分析。本文使用KZ指数来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作为因变量回归。表2的第(5)列结果显示,ESG评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资金的可获得性和充裕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十分重要。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低,管理者越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促进长期价值增长的创新领域。现有研究基本证实了融资约束与绿色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表2第(1)列的结果意味着,ESG评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假说2成立。
借鉴现有文献,本文使用分析师关注度(INST)来衡量公司进行跟踪关注的分析师人数,作为因变量回归。表2的第(6)列结果显示,ESG评级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分析师关注度,ESG评级每提高1%,分析师关注度提高0.005%。Clarke(2015)探究分析师的跟踪关注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发现分析师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新资源的浪费,对于经济资源的长期配置存在一定的正向作用,现有多数研究认为分析师对企业的跟踪关注与企业的创新成果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ESG评级显著提高了分析师关注度,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假说3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以2009~2021年华证ESG评级指数为样本,探讨了该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ESG评级能够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保持不变。(2)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分析师关注度是ESG评级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重要路径。(3)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企业所有权性质、行业层面具有差异。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大;相比非重污染企业,重污染企业的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大。
(二)建议。对政府及监管部门来说:第一,建立多部门、多机构的ESG数据信息共享网络,政府可以协调有关部门与市场第三方投资机构的合作,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建设,对区域发展良好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支持当地重点环保项目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运行。第二,相关监管机构应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组织对ESG的监管标准逐步,完善我国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有关信息披露制度,包括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披露质量,继而帮助有关部门明确ESG评级的统一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完整评级体系。第三,合理运用绿色技术创新对于ESG评分的正反馈作用,加大创新补贴力度,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其环保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对企业来说:第一,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经济背景下的第一生产动力,企业管理者要克服短视心理,应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带给企业的长远影响,适当增加对污染预防技术、污染排放处理技术、绿色产品等的研发投入。第二,企业应该将ESG充分纳入机制建设和发展战略当中,将ESG理念落实到员工培养、组织建设、产品设计、社会公益等各方面,通过提高自身ESG评分树立品牌形象,获得投资者信任,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进一步实现企业未来价值创造。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Chouaibi,S.,Chouaibi J.,Rossi,M..ESG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Green Innovation:UK Common Law Versus Germany Civil Law[J].EuroMed Journal of Business,2021.11(21).
[2]Dhaliwal D S,Li O Z,Tsang A,Yang Y G.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the ca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J].Accounting Review,2011.86(01).
[3]李青原,肖泽华.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与企业绿色创新激励——来自上市企业绿色专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0.55(09).
[4]刘柏,卢家锐,琚涛.形式主义还是实质主义:ESG评级软监管下的绿色创新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2.
[5]杜龙政,赵云辉,陶克涛,林伟芬.环境规制?治理转型对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复合效应——基于中国工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9.54(10).
[6]黎文靖,路晓燕.机构投资者关注企业的环境绩效吗?——来自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5(12).
[7]刘金科,肖翊阳.中国环境保护税与绿色创新:杠杆效应还是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22.57(01).
[8]吴红军,刘啟仁,吴世农.公司环保信息披露与融资约束[J].世界经济,2017.40(05).
[9]陈钦源,马黎珺,伊志宏.分析师跟踪与企业创新绩效——中国的逻辑[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03).
[10]余明桂,钟慧洁,范蕊.分析师关注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7.39(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2119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