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新兴企业对外担保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
第726期 作者:□文/胡 磊 时间:2024/4/1 11:27:59 浏览:166次 |
[提要] 本文以北京证券交易所新兴企业对外担保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监管新要求下新兴企业对外担保风险日常管理机制。通过研读分析北交所新兴企业对外担保管理制度文件中的日常管控内容,分析其日常管理机制设置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对外担保;日常管理;管控机制
基金项目: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监管新要求下新兴企业对外担保风险日常管控机制研究”(编号:QZYY221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13日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实控人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往来与公司对外担保,以及该事项的披露事宜,一直是国家监管的重点关注领域。2022年1月28日,证监会、公安部、国资委及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对外担保的监管要求》(以下简称“《新要求》”),就企业对外担保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要求》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经营性资金往来的要求更加严格,对非经营性资金往来的要求更加细化:将实际业务中被担保方提供反担保的这一常见要求,限缩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三类,并且明确了视同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情况,即“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对合并报表外的主体提供担保”,对外担保业务研究及风险日常管理工作重要性日益提升。
一、对外担保管理重要性
(一)担保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国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和新世纪新兴市场的代表,来自第三方的信用担保在公司日常债务融资中经常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吴武清等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如果在某一债券当中含有担保条款,这将会提高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感知,从而促进债务风险披露的程度与风险溢价之间的正向关系。王琨等发现,子公司等下属公司接受集团的关联担保能够帮助其有效降低现实经营中的融资约束,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投资水平与业绩。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担保网络工具,从中发现,如果某一企业在担保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越高,其后续可能获得的额度和实际获得的金额都将越高。因此,担保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担保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现实经营中存在的担保网络债务违约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传染效应,相对而言,高杠杆的担保会导致担保网络变得脆弱,会提高整个网络,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风险。此外,担保事项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管理层在面临高风险项目时萌生出将投资失败的风险部分转嫁给担保人的意图,从而大大降低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和后续可能存在的财务困境概率。但是,这一做法却在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同时,增加担保方的经营风险,从而给担保方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被担保对象一旦发生了确确实实的债务违约情况,担保公司将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加剧担保公司面临的财务和诉讼风险。因此,担保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三)担保企业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制度建设。风险承担是影响担保企业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只有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才能实现担保企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并对公司股价具有正面影响。合理运用对外担保手段,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从而稳住市场经济大盘。对外担保风险管控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公司对外担保合同签订后,公司管理部门应当对担保期间内被担保人相关事项进行跟踪监督,以便进行持续风险控制。不同企业有着不同对外担保风险日常管理流程。公司对外担保合同签订后,随着被担保方公司经营状况情况的变动发展,可能会发生涉及被担保方资金使用与回笼状况恶化、被担保方债务清偿延期、被担保方不能履行债务、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破产清算、被担保方有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嫌疑等诸多不利于继续履行担保合同的事项。
所以,在整个担保期间,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对担保对象的重大经营状况变更、重大财务状况变更或其他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特定事项进行持续的定期不定期跟进分析,并将其择机汇报至公司董事会或相应决策层以供参考。因此,担保企业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制度建设。
二、对外担保风险日常管理制度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对外担保风险日常管理制度的不足
一是资格审查不严。对外担保事项事关企业正常运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被担保对象出现财务运转困境以至无法履行债务约定时。因此,担保企业在对被担保企业正常资格审查时,要尤其注重审查的实质性部分,即企业重大诉讼情况、近三期的营收情况、资金回收状况、债务变动情况、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状况以及被担保资金使用规划等,只有全方位了解被担保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才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担保事项的风险性,从而降低担保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对此,要重点防范对外担保风险管理责任部门不明确的问题发生。“公司应指派专人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情况,收集被担保人最近一期的财务资料和审计报告,定期分析其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关注其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对外担保以及分立合并、法定代表人变化等情况,建立相关财务档案,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对外担保相关事项专业性较强,因此一般应直接指定由财务部门负责对外担保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但部分企业并未将此细化至特定部门,且未对公司对外担保事项的统一登记备案管理进行责任划分,指派的专人是否具备财务等相关知识也不得而知,后续是否能及时准确发现相关风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此外,在资格审查环节还需加强对子公司对外担保管理事项的实质性掌控。一般而言,企业财务部因为具备相应财务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及专业优势,可以作为公司对外担保的日常管理部门,并且可以负责企业本身及下属公司对外担保事项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需要加强对外担保事项的统一登记备案管理工作。但部分企业仅规定“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比照上述规定执行”,并未指定特定部门对此进行归口管理,容易发生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失控现象,从而给公司带来不利后果。
二是后续跟踪弱化。担保往往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涉及的期间较长,因此担保企业不能只开展担保前的事项审查而忽略后续的跟踪跟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前期一切运转正常的企业,在后续生产经营期间会出现诸如法务纠纷、财务状况下降、管理层重大变动、市场占有率下降等不利状况。这些不利因素的出现将极大程度上增加担保企业的风险,如果不能提前知晓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给担保企业带来不可控的突发性风险,甚至是威胁到担保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要有“不先行承担保证责任”意识。一般而言,作为担保合同中的一般保证人,公司在存在纠纷的担保合同未经法院审判或机构仲裁,及实际债务人资产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担保人企业可不对债务人承担先行保证责任。而部分企业并未对此进行流程细化,如若发生相关情况,将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在后续跟踪管理过程中,还需对多个担保人和后续债务转让等情况进行管理制度设计。公司作为担保合同中的担保人,同一债务存在非唯一的保证人且如果约定按照相关份额承担相关保证责任的,应当不予承担约定比例的保证责任。主合同债权人将所属的债权依法转让给其他公司的,公司应当合理拒绝对所增加的义务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应终止担保合同。部分企业在对外担保管理制度文件上缺乏相应规定,加之并未将对外担保风险日常管理责任压实至特定部门,且未对所谓的“指派专人”的资质等要求作出相关规定,因此在管理程序“简化”后,不利于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对外担保风险。
三是对工作人员专业性要求不够重视。对外担保是一项涉及财务、法务、管理等诸多部门的综合性事项,其中尤其是对财务知识的要求较高。对被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担保借款用途、预期经济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估工作都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财务专业素养要求。如果只是随便指定某人对担保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很可能出现抓不住重点甚至忽略重大风险的情况,最终给担保企业带来生产经营风险。因此,对外担保管理事项需要具备一定财务、法务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才能胜任,企业应当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否则,再完备的制度设计也落不到实处,担保企业的担保风险将被无限放大。
(二)对外担保风险日常管理制度优化建议
一是明确归口管理责任部门。在公司管理制度上明确特定部门对某一事项的管理职责,有利于该事项顺利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如果只是在制度上规定“明确专人”,容易给实际操作带来较大的执行难度和不确定性。因此,建议部分企业在对外担保管理制度上明确财务或法务等专业化程度高的部门归口管理对外担保日常事项,避免因缺乏对口职能部门管理而引发的后续管理瑕疵或漏洞。此外,明确归口管理责任部门还有利于常态化开展对外担保日常管理事项,在企业内部形成管理上的惯性和人员优势。
二是明确日常管理内容事项。管理工作需要明确主要工作内容和职责,如果制度文件只提及需要加强管理,而缺乏如何管理以及具体管理哪些内容等关键信息的约束性规定,具体承接业务的工作人员将缺乏合理完成工作事项的尺度和标准,从而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形式主义。建议企业在对外担保管理制度上明确日常管理事项内容,就资格审查、备案登记、常态化关注被担保企业运转经营情况、定期不定期就相关事项汇报董事会等具体事宜做出细化规定,以提升对外担保日常管理水平。
三是明确子公司对外担保管理内容。子公司人员配置一般要劣于母公司人员配置,但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加上担保业务的特殊性,如若子公司处理不善,极易给母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建议部分企业对现有的对外担保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增加对子公司对外担保的管理事宜,尤其是需要增加对下属公司对外担保事前审核或备案环节,以增强对子公司对外担保事项风险的掌控。
四是明确突发状况快速反应机制。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不都是一帆风顺,有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较大的生产经营困难。当被担保企业出现诸如管理层重大变更、债务违约引发的法务风险、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等突发状况时,担保企业应当有一套可供使用的快速反应机制。只有建立健全应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反应机制,才能够在问题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应对策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担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综上,对外担保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积极作用,但对担保企业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需要依托财务等具体职责部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常态化开展对外担保日常管控具体工作,才能有效提高企业风险管控水平,助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武清,甄伟浩,杨洁,蔡宗武.企业风险信息披露与债券风险溢价——基于债券募集说明书的文本分析[J/OL].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09-23.
[2]王琨,陈胜蓝,李晓雪.集团关联担保与公司融资约束[J].金融研究,2014(09).
[3]王永钦,米晋宏,袁志刚,周群力.担保网络如何影响信贷市场——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4(10).
[4]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对称、企业异质性与信贷风险[J].经济研究,2011(09).
[5]张龑,程六兵,王竹泉.担保网络、经济周期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
[6]黄贤环,王瑶.担保企业风险承担对其企业效率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1(23).
[7]冉曦,冉光和.担保企业风险承担对其企业效率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2).
[8]伊志宏,王皓,陈钦源.企业对外担保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21(04).
|
|
|
|